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谋划实施十大改革重点任务和37个具体项目 浙江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
发布日期:2025-04-15 18:08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2023年10月,浙江“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一年多来,“蓝色循环”模式加速推广,从浙江走向全国,成为中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的项目。

近年来,浙江省生态环境系统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谋划实施生态环境领域十大改革重点任务和37个具体改革项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浙江篇章。

系统谋划,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当前,浙江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新的‘成长烦恼’。解决这些‘成长烦恼’,需要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法规处处长朱恩青说。

从顶层设计出发,浙江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先行导向,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的实施方案》,聚焦生态环境法规标准、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生态环境要素治理、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生态治理全民行动等领域,谋划实施十大改革重点任务和37个具体改革项目。

据介绍,十大改革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建立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改革、构建环境健康友好创新体系、创建“蓝色循环”高值化资源利用和认证增值体系、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体系、建立美丽浙江建设考核督察协同机制等。

37个具体改革项目主要着眼于破解工作推进上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包含建立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机制、探索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打造人海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美丽海湾和海湾综合治理融合体系、重塑“五水共治”大禹鼎授予机制、打造重点领域清洁运输新模式、创新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等。

以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改革为例。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复函同意浙江省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浙江在全国率先发布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建立减污降碳协同试点财政专项补助机制、上线“减污降碳在线”应用场景……两年多来,相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然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浙江在政策协同配套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待补齐。为此,今年上半年,浙江计划制定《浙江省碳普惠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配套细则。到今年底,浙江将开展新一轮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建设,力争上线运行碳普惠减排交易平台。

先行先试,推进环境健康友好创新区建设

全面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要在抓落实上下更大功夫。作为十大改革重点任务之一,环境健康友好创新区(以下简称创新区)建设,正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生动诠释。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已从基础的环境质量改善逐步转向更高标准的环境健康品质提升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近年来,浙江以环境健康理念引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升级,探索构建环境健康标准及评价体系,开展环境健康体检,培育环境健康友好产业。

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复函,同意浙江省开展创新区建设。目前,浙江已编制完成创新区建设方案及预期标志性成果清单,启动多领域、多层级、多主体的环境健康友好创新省级试点工作。同时,浙江正加快环境健康友好产业指导意见编制、环境健康领域项目储备库建设,以及环境健康数智化管理平台构建等重点任务,并下拨近3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环境健康相关工作开展。

经自愿申报、专家评议,目前浙江已确定两批30个省级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安吉县正是其中之一。“我们正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环境健康友好指数评价体系研究,以量化指标综合计量反映县域(城市)环境健康友好发展水平,绘制‘区域环境健康友好画像’,构建具有安吉风格、浙江特色、中国视野的环境健康县域(城市)评价指数工具。”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副局长钟永梅表示,得益于全省首批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契机的加持,安吉近期已顺利入选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

杭州、湖州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湖州、丽水入选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宁波入选非现场监管执法国家试点……全省各地狠抓落实,不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各项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数智赋能,实现精准治理闭环管理

“温馨提示:您所在区域已被‘浙里宁静’温岭全域噪声监测所覆盖,请大家降低音量,主动配合。”走进台州市温岭市人民东路的东辉公园,广场上的提示屏幕实时显示着噪声监测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设定提示。作为全省县级市首创“浙里宁静”系统与“基层智治综合应用”贯通融合模式,温岭实现了噪声管理与社会综合治理“一盘棋”。

眼下,数智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所在。浙江将建立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列为十大改革重点任务之一,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从“事”到“制”“治”“智”转变,构建生态环境数字化“1+N”制度标准体系,将数据共享、工作协同等数字化要求写入《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在此基础上,浙江系统构建“平台+大脑+应用”整体架构,形成“美丽浙江”建设数字化治理体系总体架构。“平台”即浙江省公共数据平台,“大脑”指“浙江生态环境大脑”。目前,“浙江生态环境大脑”已建设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仓,集成空气点位1737个、水环境点位711个、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4944家,率先推行企业工况“黑匣子”监控建设。横向打通省级部门数据,纵向贯通部、省、市、县四级,目前归集数据达190亿条,成为“美丽浙江”建设的数据基础。

“应用”则是指“美丽浙江”综合集成应用,涵盖污染防治、督察执法、环评管理等主要业务,实现“一体集成、一端入口、一键登录、一屏掌控”。浙江还围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上线“减污降碳在线”“浙里蓝天”等模块,实现精准治理、闭环管理。

前不久,浙江成功入选全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省域试点,探索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实现路径,为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积累经验。浙江将以此为契机,坚持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加快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