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浙江省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分析报告 | ||||||||
|
||||||||
2023年,我厅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重要时段、重大活动环境安全保障工作为主线,狠抓环境风险源头防控,着力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坚决遏制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截至12月底,全省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同比减少3起,全省环境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环境应急主要工作如下: (一)持续推进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一是开展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控,与省经信厅、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印发实施《浙江省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工作方案(2023—2025年)》,配套出台评估指标体系,推动构建全过程、多层级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获生态环境部领导批示肯定,由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全国转发推广。结合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将多级防控体系建设拓展延伸至电镀等重点行业。截至12月底,第一批12家化工园区已基本完成多级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工作并通过市级现场审核,2家化工园区获批生态环境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园区。 二是推进“一河一策一图”实施工作。组织开展“自查+交叉检查+省级督查”,建立实施进度定期调度通报机制,及时督导帮扶解决推进中的问题。开展专家集中评审,从要件、技术两方面对各地“一河一策一图”实施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实用性进行全面系统审核,逐一整改提升。截至12月底,全省26条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实施方案均已完成编制并上传生态环境部工作平台。大力开展“一河一策一图”综合演练,确保实施质效。有关做法获部“双微”平台全国推介,并在中国环境报刊发。 三是优化跨区域、跨部门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全域构建突发环境事件“一地事发,区域、流域协同响应”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区域流域协同响应工作机制的通知》,集中全省环境应急力量,因事因时因势科学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加大与发展改革、交通、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共同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与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环保设施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被国务院安委办转发推广。 四是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针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环境风险特点,采用政府储备、购买服务、签订合作协议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加强省、市、县三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建成“11个省库+53个市库+182个县(市、区)库”的多元化环境应急物资保障网络,部分地市将应急物资保障网络延伸至乡镇。大力推进应急物资储备调用智能化管理试点,《浙江省环境应急物资储备调用智能化管理试点实施方案》获生态环境部批复同意。 (二)加快提升全省环境应急能力 一是印发实施《关于加强全省生态环境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围绕环境风险防控、环境应急准备、环境应急管理队伍能力提升、环境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建设等4大方面19项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规划实践路径,计划至2025年,实现企业环境风险源头防控能力明显增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更加完备,跨区域流域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全省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的任务目标。 二是强化环境应急技术能力支撑。依托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监测、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力量,持续调整优化环境应急技术支撑队伍,规范环境应急专家管理。截至目前,已建成省、市、县三级环境应急专家库(省级129人、市级569人、县级755人),专家业务涵盖环境安全10余个领域,为应急处突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应急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应急所)人才、科研成果、科技储备及创新平台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我省环境应急支撑保障能力再上新台阶。 三是加快环境应急数智化建设。持续迭代升级“浙环应急”应用场景,新建“三图三指数六模块”,动态更新风险源企业数据库、敏感源数据库、应急物资库和救援队伍、应急预案库、案例库等系统基础数据,重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值守、应急处突、态势分析等模块。深度集成发展改革、交通、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以及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相关业务数据。创新接入企业雨排口、应急阀门等物联感知信息,从源头建立智能预警机制。截至目前,初步实现环境安全“业务一网通办、资源一网集成、要素一体协同、应急一图作战、管理一体智管”,有力推动全省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突能力整体跃升。 四是加强环境应急演练拉练。坚持夯基固本、以训提能、以练促战,在实战实训中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在宁波市象山县举办“一河一策一图”暨亚运会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实战演练,在杭州市建德市举办“平安护航亚运”暨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综合演练。以“不发通知、直奔现场”的方式,常态化对11个设区市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检验性拉练。全省共开展市级环境应急演练25次,县(市、区)级环境应急演练114次。 五是开展环境应急岗位培训。组织开展3次环境应急管理岗位培训班,培训环境应急人员400余人次。在培训课程设置上注重“实用”,聚焦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应急监测、应急处置、信息报告、应急平台使用等环境应急管理关键环节的能力培养提升,切实帮助基层解决“真问题”,提升“真本领”。在培训方式上围绕“实战”,采用“理论授课+现场教学+模拟实操+桌面推演”方式,指导学员现场制定监测方案、起草信息报告、模拟召开新闻发布会,切实增强培训的实战感和获得感。 (三)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战 一是开展环境安全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牢固树立“隐患不排查、问题不整改就是事故”理念,印发实施《浙江省生态环境安全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方案》,持续深入推进重点企业、园区、流域、危废、辐射等生态环境全领域各环节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截至12月底,全省共排查风险源企业40941家次,发现整改隐患问题17590个;排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960次,发现整改隐患问题144个;排查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重点危废单位4360家次,发现整改隐患问题3707个;排查核技术利用单位4890家次,发现整改隐患问题1771个,收贮废旧放射源178枚。 二是做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大活动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坚决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环境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以万全之策确保万无一失。按照会前攻坚、会期保障两个阶段,压茬推进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对于涉及亚运赛事的6个设区市、20个县(市、区),会前全面完成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会期全方位严防死守,在落实环境应急人员24小时专人值班的基础上,重点风险源企业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环境应急物资库和救援队伍24小时待命,全天候开展突发事件信息舆情搜索,件件调度核实,所有突发环境事件全提级应对,确保突发环境事件“零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