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2482429/2023-244180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发布机构: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公示日期:
文号: 浙环提〔2023〕158号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丽6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07-28 14:19 浏览次数: 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吴小梅代表:

您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助力共同富裕的建议》的建议(丽62号)收悉,经认真研究,并结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局、省气象局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浙江省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历届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污染治理向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升级。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良性互动,助力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和共同富裕现代化先行省建设”的工作要求,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

一是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2022年5月,省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7月,我省率先系统全面完成《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中期评估。COP15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以来,我省完成《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5年)》修编,并创新发布浙江省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试行)。

二是开展调查评估。自然资源部门在上虞、安吉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试点,依托340个海洋生态基础监测站位开展常态化监测,将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纳入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部门开展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累计记录1.2物种万余种。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全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情况,全省有水产养殖品种约300种。林业部门加快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县域本底调查、全省迁徙水鸟同步调查及环志,持续开展朱鹮、中华凤头燕鸥等濒危物种专项调查监测。

三是加强生态修复和物种保护。投资200多亿元,开展钱塘江源头、瓯江源头区域两大国家级山水工程,启动第一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和省级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划定“三区三线”,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重点实施中华凤头燕鸥、百山祖冷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科学开展人工繁扩、栖息地修复、野化放归等工作,促进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四是推动宣传和公众参与。连续4年组织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通过观鸟胜地评定、组织新闻发布会、科普展、各类比赛、慢直播等拓宽宣传渠道。受邀参加COP15两个阶段会议,向全球展示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和经验。积极完善以学校为主阵地的青少年生态环保教育体系,生物多样性纳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二、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我省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是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任务,征集各类资源3222份。现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14余万份,建成省级种质资源库圃16个,其中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世界第一,水稻资源数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三。认定首批5个省级精准鉴定评价平台,率先启动3750份特色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水产种质资源方面,开展了全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共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主体16000余个,登记资源情况数据33200余条,基本摸清了全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情况。根据普查结果,全省有水产养殖品种约300种。全省1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中有2个位于丽水市。畜禽种质资源方面,我省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35个品种,已实现保种主体全覆盖,按照协议保种制度,落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促进资源有效保护。截至目前,已收集保存金华猪等26个地方品种约16万份遗传材料。

二是探索生物多样性产品价值实现。生物多样性资源直接和间接提供了产品供给,同时也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并作为生态旅游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实际服务于GEP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气象部门深入开展生态气候资源精细化普查,形成优质气候生态产品,建立避暑、避寒、康养、休闲、赏景等生态气象服务数字化场景,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气象”、“生态旅游+气象”、“医疗康养+气象”服务领域,助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托全省丰富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先后创成国家 5A级旅游景区20家,位居全国第二;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4个、重点镇7个,均居全国第一;创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个、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区1个、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106个、山地休闲度假发展试点单位15家和一批生态旅游区。把浙江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特色优势融入“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品牌形象内涵,统筹构建省、市、县三级品牌推广体系。在旅游产品特别是研学旅行线路设计推广中,各地注重把森林公园等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特色的景区景点纳入。持续举办文明旅游主题宣传活动,倡导可持续旅游方式。此外,我省建设了11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其中丽水3个,并列第一),开展了丽水、景宁等7个市域县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相关试点,截至2023年4月,各体验地及试点累计接待游客近615万人,带动收入6.5亿元。

四是发展其他生物多样性相关产业。在生物多样性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发展改革委部门积极探索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提升特色小镇生态保护水平,加强特色小镇尤其是旅游类特色小镇的原始生态保护,推进多维度全域增绿,建设“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稳步提高小镇绿化覆盖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鼓励在特色小镇范围率先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旅游,有效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品质。探索跨区域碳汇交易,通过互联网乌镇峰会等大型会议活动的碳中和,实现林业绿碳、海洋蓝碳的价值实现。如2023年4月,嘉兴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按照100元/吨的单价认购景宁县2000吨林业碳汇,总价20万元。

三、下一步思路

针对您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我们将在推动保护的同时做好可持续利用文章,就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方面做好以下点。

一是继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完善发布《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5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常态化纳入美丽浙江建设任务书,迭代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

二是推动试点示范。适时开展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体验地建设相关标准编制,在丽水市建设一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继续指导支持丽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景宁生物多样性产学研用试点县等试点建设。

三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立足各地种质资源情况,加强地域特色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探索,构建气候生态产品定义和价值核算体系,深化“+气象”服务,跨部门共享资源,增加生态气候资源普查和利用,增加优质气候生态产品给。

四是推进生物多样性和旅游业融合。继续支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特别是山区26县等地深化“旅游+”“+旅游”产业跨界融合,依托生物多样性特点,培育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科普研学旅游、亲子研学旅游产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工作,指导创新丰富生物多样性文创产品供给,提升“微笑曲线”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两端价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倡导可持续旅游消费方式,提高游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五是加强宣传和引导。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众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科普宣教活动,建设新一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认真引导组织学校充分利用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研学活动。引导发达地区与山区、革命老区开展跨区域生态产品交易,创新合作机制,支持山区县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感谢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联 系 人: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生态处 傅皓

联系电话:0571-28897033    传真:28869121

邮 编:310012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2023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