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2482429/2023-00022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发布机构: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公示日期:
2022年浙江省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3-01-18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2022年,我厅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环境应急工作的决策部署,以生态环境安全“除险保安”专项行动为载体,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系统推进生态环境全领域风险防控,加快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坚决遏制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全力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一、基本情况

2022年,我省环境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3起,均为一般等级,事件发生数同比下降50%。3起突发环境事件均由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次生。事件发生后,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科学、妥善地开展环境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降低了事件的环境影响,3起事件均未因环境污染造成人员伤亡,也未对周边水、大气、土壤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二、形势和问题分析

一是环境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除险保安工作。年度突发环境事件数同比下降50%,第三和第四季度均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截至12月底,全省已连续9年未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连续11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二是结构性、布局性环境风险依然突出。我省突发环境事件50%由道路交通事故次生,45%由安全生产事故次生。全省约5.7万家涉危化品生产、经营、使用企业,每天约1.6万辆路面行驶的危化品运输车辆都是环境安全的巨大潜在风险。基于化工大省的实际情况,相关行业领域“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普遍存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不可控状态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三是环境应急工作仍存在不足和短板。我省持续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着力消除因基础能力不足导致事件扩大升级的风险隐患,但各地具体工作中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部分地区环境安全意识不足,苗头信息获取不够及时,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滞后,环境安全隐患整改落实不够到位;部分地区环境应急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应急设备、应急物资适用性和储备量不足;部分地区应急监测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同时应对两起或复杂突发环境事件的需要。

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全省生态环境安全“除险保安”专项行动为主线,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决策部署,系统推进生态环境全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我省部署开展2022年度浙江省生态环境安全“除险保安”专项行动,聚焦“一废一库一品”等风险源企业、化工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高风险行业领域区域,强化“一案一池一阀”等重点环节的环境风险排查和管控。突出抓好隐患问题闭环整改,借助省环境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动态实施隐患排查、限期整改、督办销号的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同时,强化实施点对点动态督导帮扶,通过查阅资料、“四不两直”核查、座谈调研等方式,及时掌握各地“除险保安”工作情况,书面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全面推广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截至12月底,我厅已对11个地市开展一轮次督导帮扶;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已出动3万余人次,检查风险源企业26721家次,发现问题隐患15344个(完成整改15239个,正在整改105个),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本质安全水平。

(二)以强化环境应急处突和应急值守工作为核心,坚决筑牢环境安全底线

一是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始终坚持“有事没事当有事准备、大事小事当大事对待”,严格落实五个“第一时间”和“5.24”要求,提前提级介入事件应对,严防事件升级。今年以来,共启动环境应急响应92次,经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及时应对、妥善处置,绝大部分事故的环境影响迅速得到控制,仅3起事故定级为一般等级突发环境事件。在事件处置中,市、县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均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综合协调。事后,各地及时对事件进行复盘总结,做到举一反三、以案促改,坚决防范“一地复发、异地重发”。

二是扎实做好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环境保障工作。科学制定环境保障总方案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省级督查巡查专项方案,召开2次全省推进会,严密构建峰会环境保障组织、工作和责任“三个体系”,推动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数字赋能、技术创新,突出预测预报、动态感知、溯源定位“三个精准”,助力高效巡查,实现最优管控、靶向执法。严格落实交办督办、闭环整改、协同联动“三个机制”,推动普通问题动态实时交办,重点、难点问题厅领导直接督办,对办理结果进行跟踪晾晒,交叉督查,逐个对账销号。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峰会期间,乌镇空气质量优良率100%,PM2.5浓度同比下降20.8%,开幕式当天PM2.5浓度19微克/立方米,“乌镇蓝”成为本届峰会最亮丽的色彩,峰会环境保障工作获得卢山副省长批示肯定。

三是严格落实重要时段环境应急值守。坚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组织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认真做好重要敏感时段领导同志“AB”角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针对各地各时期环境风险特点,加密部署环境安全防控措施,圆满完成元旦春节、全国和省“两会”、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敏感时段环境安全保障任务。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搜索平台,主动搜索各类环境安全隐患线索,及时核实、跟踪和处理,确保突发环境事件早发现、早调度、早处置。

(三)以“人防+物防+技防”为路径,扎实推进全省环境应急能力提升

在“人防”上,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拉练为载体,加快提升环境应急处突能力。制定《2022年度全省应急演练和检验性拉练计划表》,对各地演练和拉练时间、频次作详细安排,对演练的针对性、实战性、实效性提出具体要求。今年以来,全省已开展11次市级、94次县级环境应急综合演习;各设区市对县区开展了42次检验性应急拉练。我厅指导舟山和宁波市联合开展了2022年度甬舟一体环境应急演练;对5个设区市、11个县区开展了检验性拉练,指导宁波市开展了全省首次“南阳实践”桌面推演;每次督导帮扶和拉练后,均及时开展总结评估,及时向各地书面反馈,动态掌握整改落实情况,务求“拉练一次、提升一次”。

在“物防”上,以环境应急物资库和救援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快提升物资救援保障能力。在省、市两级环境应急物资库和应急救援队伍全覆盖基础上,今年新建成8个市级、35个县级环境应急物资库,目前全省共建成11个省级、51个市级、183个县(区)级社会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专业应急队伍。各储备中心和队伍运行良好,在突发事件先期响应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技防”上,以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防控能力为导向,不断完善数字化场景应用,推进“南阳实践”工作。进一步优化完善全省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将企业预案备案、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演练拉练、应急物资储备等环境安全管理全链条各环节纳入数字化闭环管理,推动环境应急资源、企业环境安全底数可视可控,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落细落实。结合化工园区水污染物多级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31条河流开展“南阳实践”实施工作,不断强化数字应用技术手段对“南阳实践”实施工作的赋能,进一步提升流域“找空间”和“做准备”的能力水平。

(四)以安全发展观为指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安全工作协同共进

一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按照省安委会统一部署,深入推进全省危废等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累计检查企业9万余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万9千余处;扎实推进全省三类“园区、企业、设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摸排并与应急管理部门共享环保设施基础信息17万余条。进一步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联动协作,联合印发《关于环保设施安全生产工作联合指导意见》,共同编制环保设施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汇编,进一步加强对各级生态环境、应急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的规范指导和警示教育,推动责任落实。

二是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环境管理工作。紧扣疫情发展形势,统筹推动疫情防控环境管理各项工作落地落细。部署开展专项行动。全省累计检查重点场所33406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323个,有力阻断涉疫废物二次污染,全力保障所有重点场所环境监管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水、医疗废物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处置100%全落实。推动疫情防控环境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联合杭州市编制《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涉疫垃圾清运处置工作管理规范》《涉疫医废(垃圾)清运处置平战结合工作机制》等规范流程,印发给各地。及时举办面向全省生态环境部门的视频培训会,组织专家对上述规范、流程进行讲解,进一步提升各地疫情防控环境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加强信息调度。定期对全省医疗废物、医疗污水收集处置、环境应急监测和重点场所检查等情况进行收集调度,今年以来共编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报》41期、《重点场所环境管理督导检查工作日报》64期,为生态环境疫情防控工作审时度势、决策部署提供支撑。

四、下一步工作

围绕“平安护航杭州亚运会”这条主线,坚定不移深化生态环境领域除险保安,聚焦环境风险源企业、重点园区、重点流域等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重点难点,推动环境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再上新台阶,为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美丽中国省域标杆提供更有力的环境安全保障。

(一)除险保安,深化实施环境风险防控举措。一是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以平安护航“杭州亚运会”、乌镇峰会为目标,以生态环境领域除险保安“十个全”为标准,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强化落实问题隐患闭环整改和全程管控。二是全面做好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后半篇文章”。加强突发环境事件案例分析、警示教育,深入查找、剖析事件原因、责任和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意见,进一步压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三是不折不扣做好疫情防控环境管理工作。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和防控最新要求,及时调整更新工作措施,确保疫情防控环境管理“2个100%”要求落实到位。四是慎终如始做好环境应急值守和处突。严格落实领导“AB”角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班备勤制度,加强与消防、交通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强化网络舆情搜索,及时获取突发情况信息,严格按五个“第一时间”要求处置应对。

(二)变革重塑,深入推进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在企业端,加强数字赋能,探索建设重点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阀门物联感知系统,强化水污染信息自动监测预警和闸泵自动化远程控制能力,力争事故水不出企业。在园区范围,加快推进化工园区(电镀园区)水污染物多级防控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园区“企业群”空间,发掘污水池跨企业应用功能,增强整体应对能力。在流域范围,加大“南阳实践”实施工作力度,在化工园区(电镀园区)下游、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上游,尽可能建设流域应急缓冲设施、空间,形成园区和流域相互补强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空间。

(三)协同增效,扎实推进环境应急能力提升。一是建立“一地出事、周边响应”的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完善和细化各市与周边市、县(市、区)与周边县(市、区)的环境应急联动合作协议,开展联合环境应急演习。二是持续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协作联动。按照《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环保设施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审批联动、联合监管执法等协作联动,“向前一步”共同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和突发环境事件。三是加快建设“浙环应急”数字化应用。增强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应急准备等基础数据对环境风险全程全量全域智能化监管的辅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