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2482429/2022-243679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发布机构: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公示日期:
文号: 浙环提〔2022〕123号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丽4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7-07 15:52 浏览次数: 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吴小梅等代表:

你们在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提升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水平 助力浙西南山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议》(丽42号)收悉,经认真研究,并结合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局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我国是首批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浙江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历届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污染治理向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升级。

一是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先后发布森林管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等相关法规规章。编制实施《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浙江省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规划计划。今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二是开展调查评估。省林业局创新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发现野生动植物新种105个,省级以上地理分布新记录364个。省自然资源厅在绍兴上虞和安吉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试点。省生态环境厅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累计发现9个新种和一批珍稀濒危、多年未见的物种。

三是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建立312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85%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率先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强化栖息地环境保护与修复。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钱塘江源头、瓯江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1%。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在全国首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四是防范外来入侵物种。省农业农村厅等8部门联合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不断提高出入境检验检疫实验室技术能力,在物种资源查验、鉴定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海陆空邮口岸人机犬查验模式。在一线口岸加强对物种资源查验和植物有害生物截获。

五是推动宣传和公众参与。广泛开展社会宣传,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主题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建美丽浙江”有奖征集评选活动、2020中国青年生物多样性夏令营暨第五届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我省应邀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上发言,多场合的经验分享得到广泛好评。

六是加强资金保障。争取钱塘江源头区域、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获得中央资金各20亿元。2021年,安排钱江源一百山祖国家公园试点创建资金3.1亿元,争取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和安排省级林业专项资金共11.74亿元,安排丽水市遂昌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等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正常经费887万元,省级以上公益林最低补偿标准提高至33元/亩,其中丽水市全域享受40元/亩,争取2600万元支持放流内陆水生生物苗种4.9亿单位。

丽水市是我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80%的面积位于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我们积极支持丽水市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一是在政策制定上,将“探索建设丽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纳入省两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和生态环境部、省政府签署的《共同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合作协议》。签订《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丽水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丽水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指导编制发布丽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规划计划。二是在资金保障上,对接上级部门在丽水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并配套一定国家级经费。2020-2022年度下达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共7340万元,其中丽水市及各县(市、区)共2950万元,占全省的40%。2021年的丽水市公益林补偿占全省的30%。三是在标准规范上,指导制定并率先发布《丽水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与评定导则》。四是在数字化改革上,建成浙江(丽水)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浙江省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管系统),同步开发发布“守护浙自然”小程序。五是在宣传教育上,组织开展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1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举办鸟类观察邀请赛、百山祖国家公园大型真菌摄影大赛等大型宣传活动,得到国内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二、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2020年9月30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讲话指出:“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点指明了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对我省而言,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对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山区26县跨越式发展也有着现实意义。《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专设“推动生物资源价值转化”一节,要求通过培育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特许经营等来促进价值转化。

农产品培育和利用,是最基础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提升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挖掘力度。我省现已收集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14余万份,建成了茶树、菊花、柑桔等一批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种植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依托科研教学单位,开展水稻、瓜菜、玉米等特色优势作物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评价,加快优异基因挖掘、新种质创制和应用。二是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和开发利用。2021年开展的全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共完成水产质资源普查主体1.6万余个,登记资源情况数据3.32万余条,全省有水产养殖品种约300种,有庆元大鲵、龙泉紧水滩倒刺耙在内的1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普查基础上,加快建设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库和开发利用,以光唇鱼、马口鱼为代表的溪流性鱼类,已成为我省水产养殖三大新兴产业之一,育苗量和养殖规模均为全国第一。三是深入推进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35个品种,已实现保种主体全覆盖,促进资源有效保护。截至目前,已收集保存金华猪等21个地方品种约16万份遗传材料。根据地区特色,指导丽水地区大力实施中央蜂业质量提升项目,开展蜜蜂良种繁育推厂、现代化养殖加工技术及设施设备推广应用、蜂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推动蜂业全产业链质量提升。

就旅游业而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其具有协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多年来,我省旅游业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品质至上”原则,突出特色发展、绿色发展,积极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旅游转化通道。一是积极打造生态旅游产品。创成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全国第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镇数量全国第一。同时,还培育创建了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个、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区1个、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106个、山地休闲度假发展试点单位15家和一批生态旅游区。二是大力推广生态旅游产品。融入我省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特色优势,聚力做强“美丽中国·诗画浙江”省域品牌。在旅游产品特别是研学旅行线路设计推广中,各地注重把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生态旅游区、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区等体现生物多样性特色的景区景点纳入融入,推动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三是持续倡导可持续旅游方式。用文明和绿色扮靓最美风景,倡导人人争当文明旅游、绿色出行的推动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营造文明出游新风尚。我们还创新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丽水等地的体验地陆续开馆,推动生物多样性和旅游业协同发展。其中,龙泉住龙体验地突出“红绿融合”、庆元坑里体验地突出已有研学产业融合。此外,通过深入民间调查,发掘丽水市各地黄粿、乌米饭、绿豆腐、黄陂辣等一批民间传统食品,详细记录了制作原料所涉及的生物多样性要素和制作工艺,通过专题片广泛宣传,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知识的传承和转化。

三、下一步思路

下一步,我省将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为抓手,助推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变革,在推动全省特别是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体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完善发布《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期评估成果,开展更新修编。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美丽浙江建设任务书。将支持丽水市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工作融入相关规划。

二是持续保护生物资源。重点实施40个物种人工繁育、就地或迁地保护。科学开展百山祖冷杉等10个以上濒危物种野外回归,开展百山祖冷杉迁地保护,推动龙泉等地实施异地种植保护。支持各地创建浙江省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基地,启动长三角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建设,推进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

三是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监测网络。开展中华秋沙鸭、中华穿山甲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专项调查监测、县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构建由县域、栖息地、重要物种等组成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网络。

四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业融合。支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特别是山区26县等地深化“旅游+”“+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培育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科普研学旅游、亲子研学旅游产品。继续发掘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指导创新丰富生物多样性文创产品供给。

五是不断加大生物资源价值转化。立足本地,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地域特色品种开发利用。开展重要林木、竹、野生花卉和药用植物等生物资源的人工繁育。培育壮大森林康养等以森林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为依托的环境友好型产业。鼓励自然保护地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

六是推动试点示范。制定实施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指导意见,在丽水市继续建设一批体验地,指导景宁生物多样性产学研用试点县建设,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七是持续推动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组织“浙江观鸟胜地”评选活动,推动观鸟经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重要纪念日,多渠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

八是强化工作保障。推动数字改革提升工作效能。支持建设丽水市生物多样性数字监管系统,形成瓯江源头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的智慧大脑。落实年度生态环境专项资金,继续向26县及丽水市倾斜。

感谢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联 系 人: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生态处 傅皓

联系电话:0571-28897033      传    真0571-28869121

邮    编:310012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202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