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会实录 | 浙江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1-04-23 16:1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23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情况。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单锦炎,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李宏庆参加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邬红波主持。

邬红波: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2018年,我省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3年以来,这项工作成效进展如何?今天我们专程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单锦炎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李宏庆,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下面,先请单厅长作介绍。

单锦炎:各位记者、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浙江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情况。首先,我代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向一直关心支持浙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闻单位和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下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情况。

2018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全面打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三”,即围绕三类目标:环境质量、总量减排、环境风险;突出三大领域:大气、水、土壤;强化三个基础: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全面实施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的意见,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收官,美丽浙江品牌全面打响,生态环境质量在较高位持续改善。

(一)以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和承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为标志,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擦亮品牌。我省“千万工程”成功申报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获得世界环保最高荣誉,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省政府与联合国环境署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成功承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向世界有力宣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了中国和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我省通过了生态环境部验收,成为全国16个生态省建设试点中首个通过验收的省份,达到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水平、国际可持续发展先进水平。省生态环境厅作为全国唯一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获评“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领跑全国。全省成功创建2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二)以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战役为重点,生态环境质量在较高水平上持续改善。2020年,全省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下降30.6%;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3%,较2017年上升5.7个百分点;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达98.1%,较2017年上升4.9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断面。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43.4%,较2017年上升14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目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3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森林覆盖率61.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8%,较2017年增加3.1个百分点,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持续上升。

(三)深入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现代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加力推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办事事项全部实现“八统一”规范,99.5%的环评审批权限下放至市县,省级以上开发区、特色小镇实现“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全覆盖,环评时间平均缩减65%,费用平均降低55%。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18年至2020年共办结生态损害赔偿案件177件。推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街道)。钱塘江流域、浦阳江流域上下游地区全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深化湾滩长制国家试点,推动设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建立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推进生态环保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在全国率先开发浙江环境地图。建设浙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平台以“一网一库一图一中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在省市县政府部门三级全贯通。

(四)以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为重要手段,生态环境秩序进一步规范。坚持以严格的制度和严厉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建立健全省级督察体系,实现省对市第一轮督察全覆盖。全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46项整改任务已完成44项,还有两项长期坚持,交办的6920件信访件已全部上报完成。环境执法力度持续保持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与公检法机关联络机构全覆盖,2018年至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28798件,罚款金额25.88亿元,行政拘留885人,刑事拘留1198人。加强企业环境信用管理,公布112家环境违法“黑名单”企业。加强环境应急管理,2018年至2020年全省共开展环境事故应急演习和拉练329次,2020年全省各类环境信访、突发环境事件较2017年分别下降40.9%23%

下一步,我省将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加强全链条防控、全形态治理、全地域保护,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

(一)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二)坚定不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将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治理修复相互促进,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突出源头防范、标本兼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三)坚定不移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改革驱动和制度供给,推动形成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政府服务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数字监管体系、市场信用体系、风险防控体系、法规政策体系、能力支撑体系,更加注重数字赋能、科技创新、整体智治。

(四)坚定不移守住生态安全、环境良好底线。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把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贯穿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切实维护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

邬红波:谢谢单厅长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浙江卫视记者提问: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近年来生态环境也是越来越好,能否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浙江在污染防治攻坚中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谢谢。

单锦炎:谢谢这位记者关心。今年也是我们“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之年,在“十三五”的基础上,我们浙江也将会有一些新的举措。“十四五”是我省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进入更高水平推进浙江建设的一个关键时期,同时对生态环境来讲也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下一步的举措应该说有不少,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四个方面、四个关键词以及八项重点任务:

所谓四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环境质量方面,主要突出协同,包括我们讲的要素协同,水气土废等等,这些要素要协同;城乡协同、区域协同,不仅是本地区,还有跨地区,乃至于我们长三角,还有就是陆海协同,从大陆到海洋。第二个方面就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主要突出安全,要确保生态安全的底线。第三个在绿色发展方面,主要是注重服务,怎么样通过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企业赋能,为发展助力。第四个,在环境治理方面,要更加注重精准,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最后实现精准治污。

具体来讲有可以归纳为四大任务:第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绿色低碳发展的格局,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大的顶层设计,构筑我们所谓“三生”的生态空间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供给。第二大任务,主要是水气土废几个要素方面的具体任务。比如说我们要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新的五年,我们主要聚焦在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协同治理,来推动治气和降碳的协同,我们现在提出PM2.5和臭氧要“双控双减”。水治理方面,主要重点聚焦在城镇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坚持控源和扩容两手抓。总的来讲,要实现原来的水环境由“干净”现在要向“美丽”提升,由“净”向“美”提升,同时这个水治理,从“小水”要转向“大水”,也就是我们说的陆海协同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不光要治淡水,还要治海水,要以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打通陆海,加强陆源污染治理,开展海域污染的治理。还包括我们土壤污染的综合防治,主要是要加强土壤源头、污染的管控以及已经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和修复。主要是在前两轮开展的我们全省推进的无废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构建固体废物多元处置体系,有效提升固体废物的管理水平,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的闭环管理。

第三方面,就是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风险防范,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生态环境风险的防控,从而筑牢我们的生态安全格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前两天在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原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次又提出了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我觉得这项工作也是今后5年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第四方面,就是积极构筑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实政府、企业、公众各类主体,构建一个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从而提升环境治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水平。我想新的五年就是这么四个方面四个关键词以及四大块的任务,谢谢这位记者。

FM93浙江交通之声记者提问: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起沙尘暴天气。浙江在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方面,遇到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谢谢。

李宏庆: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最近这段时间,尤其是今年34月份,全国出现了一些沙尘暴的天气,我们这里也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影响。大家通过看电视,看到其它一些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来,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它是由于在春天和冬天交界的季节,由于大地春暖花开还没有来临,千里冰封已经溶化,所以造成了地面上许多细小的颗粒,尤其是这种土壤完全裸露于地表之上,在北方冷空气的吹拂之下,造成了北方大面积的沙尘暴现象。对我们浙江的影响应该来说还是比较小的,北方影响比较大,我们浙江影响比较小。沙尘暴的天气它有季节性,尤其是容易出现在冬天和春天交界的季节。随着雨季的来临,气侯转暖,沙尘暴的天气会逐渐消失,所以大家不必要为此而担心,尤其是像我们浙江,青山绿水,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这种天气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目前我们现在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应该不是沙尘暴的问题,应该是我们的PM2.5,还有一个就是臭氧。目前为止我们这里臭氧的污染天气占全部污染天气的80.7%。我们下一步的主要工作主要是如何防控臭氧的污染,这是我们生态环境厅下一步立志要做的事情。臭氧的防控我们目前有这么几项措施:主要是控制和降低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在“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全方位的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防治工作,我们的重点环节就是在源头上减少产生量,在过程中减少泄漏量,在末端减少排放量,通过工业生产的治理、油品储运销监管、城乡生活等重点领域的整治,全面提升我们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体系。下一步,我们也通过改进治理环境能力的提高,结合减污降碳这项活动,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业的绿色转型,从而从根本上治理好我们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提高我省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我的回答完毕。

浙江之声记者提问: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一大难点。“十四五”期间,浙江在深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有哪些部署举措?谢谢。

单锦炎:谢谢这位记者。应该说“十三五”以来,我们浙江的治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相对而言,我们的近岸海域污染是我们面临的或者是我们下一步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难点。总的来看这些年由于我们的工作,总体上近岸海域的形式是稳中有进,特别是去年2020年,近岸海岸的优良率达到了43.4%,这是我们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比整个“十三五”提高了10个百分点。所以接下去的“十四五”,我们将对海洋的生态环境从单一的污染源治理向多污染源治理转变,从单纯以防治污染为主逐渐向污染防治和生态扩容并重,主要是做好三篇文章:

第一是做好谋划的文章,要积极谋篇布局。我们要制定出台全省“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方案。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建成10个左右美丽海湾,总的岸线长度超过400公里。第二篇文章是要依法精准治污,主要是要加强总氮和总磷的入海控制,开展全省入海污染源排口监测、溯源、整治,同时也要做好信息公开,强化公众的监督。第三篇文章是创新科学治污。最近我们已经启动浙江海域污染源解析以及外源性输入量化评价系统创新研究。这个题目也比较长,总而言之,就是要摸清这些污染的来源,然后对症下药。春节之后我们生态环境部太湖东海局组织中国环科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海洋二所联合开展课题攻关,对近岸海域污染物跨界问题和定量化评估进行科研攻关,从而构建一套适用于我们浙江的近海污染溯源的集成化技术体系,建立包含多种海洋生境要素和特征指标并能反映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的新型评价体系。这也是我们这次“十四五”要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从而推动“十四五”我们浙江近岸海域的海水环境质量有进一步的提升。谢谢。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浙江作为长江经济带省份,在水生态修复方面有什么谋划?谢谢。

单锦炎:谢谢这位记者。刚才发布的时候说了,2020年,浙江省“水十条”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我们已经创记录的达到了98.1%,比“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整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为核心,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制定实施八大水系以及近岸海域水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简而言之,要做的事情就是“一二三四五”,所谓“一”,就是一禁,要禁渔,接下去到5月份,我们一年一度的海禁要开始了;“二”就是二通,海陆要连通,河湖也要连通,就是河湖水系连通、水陆生境互通;“三”就是三复,我们要修复海陆岸线,修复我们的水生态环境,以及恢复我们的生物物种资源,“四”就是四强,强化空间管控、强化污染防治、强化数字智治以及强化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要实现的目标“百千万”,百鱼竞游、千里绿堤,万顷碧水,从而做到水生态环境更优,水资源配置更佳,水生态岸线更美,水生生物多样性更丰富,来展现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标杆。相信经过新的五年,我们浙江的水生态将会更美,前面我也说了,由“干净”向“美丽”提升,谢谢。

浙江民生资讯广播记者提问:危险废物收集难、处置难、监管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相关企业,浙江如何进一步做好小微产废企业的服务工作?能否介绍下关键对策和举措?谢谢。

李宏庆: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随着我们省的经济发展,我们产生的废物也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前一段时间我专门到各地去调研了一下,我们这种废物产生率和现在已经拥有的废物的处置能力和产生量已经超过11的比例,我们的一些废物的处置能够保证当天产生、当天全部处理完毕。现在存在的一大困扰,也是我们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一些小微企业产生的这种危险废物数量比较小,随机产生一些东西,种类比较多,运输成本高,再加上运输的时候出现一些交通上的管制要求,我们专门用来运输危险废物的车辆在市内一些区域是不允许运行的,这就造成了我们一些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在处置过程中出现了收集难、处理难、监管难。

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全省开展了无废城市的这项具体活动,查缺补漏,对于危险废物专门进行了研究,我们提出了一个方案,并且从去年年底已经开始进行了实施,就是成立专门的收集企业,把这个责任压给我们的市、县、区,由他们设立一些收集点,成立一些收集企业,把一些量小分散收集难的危险废物,由他们统一进行收集、运输、联系处置单位,避免了这里头的监管、运输、收集困难的现象。到目前为止,我们全省统计出来了应该有80多家收集的企业,覆盖了全省的各个县和区,也就是每个县至少有1个。上个星期我们还重新核对了一下,只有1个县没有小微产废收集点,这个县我们当时去调研的时候也跟我们承诺了,在6月份之前完善起来,也就是说到今年6月份之前,我们能够实现百分之百成立小微危险废物的企业全覆盖。这是我们采取的方式。

下一步,设立危险废物的企业完毕之后,我们还需要做几项工作:第一个是加大宣传,尤其是利用各种多媒体的宣传,还有其他的一些宣传形式,让大家都知道我们这里有危险废物的收集点、收集企业,让大家主动来送,第二个是给我们危险废物的收集企业加担子、明责任,让他们主动去收。第三点,就是把危险废物的收集指标作为年底考核无废城市的一种指标,促进他们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督促危险废物应收尽收、应处尽处。我的回答就到这里。

新华社记者提问:近段时期以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词,刚才单厅也提到了,下一步浙江省将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那么浙江作为在全国来说经济活动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如何率先破题?谢谢。

单锦炎:谢谢这位记者。正如你所说,最近一段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20302060以来,碳达峰碳中和确实大家都非常关注,浙江也和全国其他省一样,正在积极地谋划之中。我最近也看到有的省已经明确达峰目标年限,上海市提出2025年达峰。作为我们浙江来讲,我们应该说省委省政府高度的重视,现在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到目前据我了解所做的工作,一个是成立了工作专班,由我们分管的省领导为组长的碳达峰工作专班已经建立,并制定了专班工作方案,相关的各个部门职责分工已经明确,这个分工实际上国家层面上可能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二是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全省碳达峰的方案以及“6+1”领域方案的编制,主要包括能源、交通、产业、建筑、农业、生活,最后这个“1”就是科创,各方案都在编制中。第三,我们积极地推进企业的控碳。生态环境部已经将我省作为碳评价试点省份,探索将碳排放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做好碳排放控新。对于存量,我们将制定实施重点行业碳强度分类管理,做好现有企业的控碳工作。四是积极鼓励碳中和的试点,特别是我们党政机关带头公共机构开展碳中和工作,推进“零碳”体系,低碳工业园区等试点示范。第五个就是要推动碳达峰的科技创新,将碳普及利用,特别是封存技术要列为重点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第六,碳达峰碳中和应该是一个全民的行动,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的低碳意识,包括我们的低碳出行,包括以前讲的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滴水,现在再来讲这个,包括我们减少一次性的用品,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碳达峰碳中和的全民所要做的一个具体的行动。大概就这些,谢谢这位记者。

邬红波:谢谢单厅。没有其它问题的话,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再次感谢两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