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浙江建设工作简报(2021年第7期) | ||||||||
|
||||||||
东阳市聚力“三大实践”推进绿色转化 东阳市聚焦聚力污染防治攻坚战、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旅融合引领绿色发展“三大实践”,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全力打造高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的样板地、高水平绿色转化的示范地,成为浙中生态文明建设新标杆。 一、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夏季控臭氧、秋季降扬尘、冬季减雾霾为重点,重抓大气污染防治,2020年全年PM2.5浓度同比下降20%,AQI优良率同比上升6.3%,获评第二批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历史最佳,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完成12个镇街、2个省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两江流域7个省、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年均达到Ⅲ类,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为优秀。 二、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植入山水、传统、影视、民宿等特色主题;以共建共享理念,探索开展示范型共享田园建设,项目规划总面积1.3354万亩,规划总投资7亿元左右,现已完成6个共享田园建设,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强化机制保障、财政扶持、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举措,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消薄”扶持专项资金,安排1亿元资金开展产业特色精品村建设,安排不少于50亩的用地指标,用于乡村产业、“飞地抱团”等项目,助力集体经济“消薄”。 三、文旅融合引领绿色发展。以影视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为重点,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活力的产业结构。东阳中国木雕城被国家和浙江省列为鼓励发展和优先扶持的产业集群之一。在全市营造了合力兴旅、主客共享、良性循环的旅游业发展良好氛围,推动影视、工艺美术、非遗、乡村特色等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一枝独秀的横店影视文化旅游,转化为以横店影视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创休闲旅游和以东白山及周边乡村为依托的乡村生态旅游全面发展。2020年全年共接待游客255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240.8亿元。(东阳市美丽办) 温州市洞头区发挥企业联动优势 精雕细琢绿色发展 温州市洞头区将蓝色海湾整治和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建紧密结合,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联动和运营管理优势助力生态保护修复,开辟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修复的新路径。该做法入选全国首批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被央视新闻联播点赞。 一、锚定试点目标,擦亮绿水青山生态底色。立足省级山水林田湖草试点统筹修复,撬动6.56亿元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海岛样板”,推进网寮鼻、相思岙等7座矿山生态化治理在内的15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探索海洋生态补偿机制,集中387万元生态补偿金,全力支持霓屿红树林湿地公园建设,新增红树林面积500亩,显著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 二、联姻社会资本,提振碧海蓝天海岛亮色。出台《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通过整合全域沙滩、蓝碳、渔农产品等生态价值资源,分类施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推广沙滩特许经营制度,采用租赁方式将沙滩经营权与沙滩管理责任绑定,实现7个沙滩常态化管理。推动海洋生态碳汇纳入全省碳排放交易市场,以此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海藻场等蓝碳建设。创新生态渔业综合服务,构建技术创新、政产学研协同、科技金融等7大服务支撑体系,助推社会资本开展“两菜一鱼”生态养殖,建成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紫菜现代产业园等综合项目。 三是唤醒沉睡资源,淬炼金山银山经济成色。建设修复浙南最大的人工沙滩,培育海上运动、海洋研学等新业态,引进沙滩音乐节、海鲜街夜市,“东屏星光”夜游经济带上榜浙江美丽乡村夜经济精品线路。做好古渔村保护、修复、提升3篇文章,通过生态化改造传统“虎皮房”,打造13个精品民宿村落,设立2亿元海岛振兴引导基金,动员超过60%的村居参加海岛振兴“五四竞赛”比拼,打造10条乡村振兴带,串起70个花园村庄,带动乡村旅游、海岛民宿蓬勃发展,2020年村经营性收入增速全市第一,所有村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民宿发展经验在全国现场会上作典型交流。(温州市洞头区美丽办) 湖州市吴兴区坚守美丽生态不断激活美丽经济 湖州市吴兴区坚守生态文明建设初心,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发展方向,全力打造山清水秀的吴兴自然生态新形象,不断提升人和域美的吴兴社会治理新质态,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同频共振,绽放全域美丽芳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县等。 一、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绘就美丽吴兴新画卷。坚持生态兴区首位战略,全力补齐污染防治领域短板,不断厚植生态优势。精准施策强治水,全区9个乡镇全部完成零直排改造,聚焦蓝藻防控,做到环城河蓝藻“日聚日清”,入太湖水质连续13年达到Ⅲ类水质以上。深化大气治理数字化转型,创新实施“无人机洗地”机制,推广使用“蓝盾一号”治气掌上执法,完成在建工地扬尘治理167个,实现全区“绿色矿山”全覆盖。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完成172家企业土壤污染状况信息调查,完成工业企业危废仓库规范化建设100家。 二、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打造美丽乡村新面貌。以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为抓手,深挖吴兴山、水、湖、遗特质,打造“溇港渔丰”“山水妙境”“丝绸之潞”“寻梦菰城”四大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农村公厕改造“三大革命”,全面提升美丽乡村风貌。推动产业融合,打好“生态+”“旅游+”两张牌,举办太湖溇港民俗旅游丰收节等大小农事节庆文化活动。率先开展农业“标准地”探索,大力推广“飞地”抱团发展模式,在全市率先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村均经营性收入137.1万元,增长23.26%。 三、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续写美丽经济新篇章。坚持在提升平台能级、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提升企业效益等方面精准发力,依托绿色智造为特色的产业体系、着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集聚,推动绿色经济实现新赶超。2020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1%和14.8%,两项增幅均列全市第一;智能装备、数字经济、金属新材、现代纺织四大主导产业加速发展,逐步呈现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态势,规上工业企业绿色工厂覆盖率达98%,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位。(湖州市吴兴区美丽办) 海宁市积极开拓绿色转化路径显成效 海宁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15位。 一、强化生态修复,锚固自然生态本底。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修复生态本底,夯实可持续发展绿色基底。2020年,完成绿化工程3441亩,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7.56万亩,创建省级“美丽河湖”2条,马桥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入选国家试点。实施《海宁市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暂行)》,与海盐县、秀洲区分别签订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每年设立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加大污染防治财政投入,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1153家。 二、推行生态农业,绿色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经营机制三大“调整”,实施养殖业污染、农业投入品、田园环境三大“治理”。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启动水产养殖尾水全域治理,开展种植业“五园”省级示范基地、省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等创建,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效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市。2020年,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55.4吨,推广商品有机肥18409吨,建成各类省级示范点33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12个。 三、拓展生态旅游,打造美丽经济业态。坚持生态筑底,实施海宁市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市方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实施钱塘江岸线保护与百里钱塘开发利用,依托老沪杭公路,将特色乡村、雕塑公园、房车营地串联成线,打造生态、运动、休闲类项目,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双赢,百里钱塘荣获“浙江最美绿道”。以“全域整治、全面发展”为统筹,以村级存量企业腾退为重点,以精品村、精品线建设为示范引领,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蝶变跃升。全市共创建省A级景区村庄73个,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3个;2020年,22个样本村旅游经营总收入2.1亿元。(海宁市美丽办) 遂昌县谱写绿色转化实践创新新篇章 近年来,遂昌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为抓手,以“天工之城”项目推动乡容、乡愁、乡风“三乡”共建,形成农创、文创、科创“三创”融合,擘画出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新篇章。2020年,入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农村人均收达22264元,增幅达7.3%。 一、以生态高地打造美丽环境。依托农村优质生态资源,坚持高点定位,统筹做好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进一步挖掘黄泥岭农耕文化、红星坪养生文化、珠村畈窑洞文化等元素,打造出一批村容整洁、田园美丽、文化浓郁的“园林式”村庄。2017年以来,建设推进了7个精品示范村、19个特色精品村、107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24个花园乡村、民宿农家乐549户、研学营地及基地46家,逐步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的“第二空间”和研学、旅居、团建、会议等四大精品旅游目的地。 二、以农旅融合打造美丽生活。依托优势传统农业产业,坚持深度拓展,统筹推进农旅融合,不断提升农业旅游项目的附加值。系统重塑乡村老宅、文化礼堂等空间,将文化创意手办、研学、亲子体验等融入乡村旅游中,不断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增强游客的体验感。2020年,遂昌“丽水山耕”农产品销售额高达11.6亿元,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遂昌龙谷茶”“遂昌土蜂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三、以数字转型打造美丽经济。依托数字经济创新,拓展“云上”营销模式,通过“零零联盟”联合推介、主题宣传、直播大会等,为遂昌精品旅游线路、文化产业和农特产品等带货,累计实现直播流量突破3000余万人次,产生650余万元销售额。与阿里云达成共建“天工之城—数字绿谷”战略合作,海康威视、网易、千寻位置等11家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相继落户,探索构建高端生态、高端科技和高端人才高度融合发展格局。先后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入围省数字生活服务样板县,《农产品‘触网’迸发乡村新活力》入选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遂昌县美丽办) 送:生态环境部。 发: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县(市、区)美丽办。 联系人:董航军 联系电话: 0571-28806126 传真:0571-28869015 E-mail:hbtstc123@126.com 相关附件:美丽浙江建设工作简报.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