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浙江建设工作简报第49期(2016年)
发布日期:2016-11-21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第49期(总第71期) 

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6年11月16日 

  

  编者按:近日,副省长熊建平在《衢州市构筑“五张天网”  率先建成智慧环保“天眼体系”》上批示:衢州市的智慧环保有特色、有创新、有成效。尤其在构筑“五张天网”,全面建立完善的环保监测、执法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其主要内容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衢州市构筑“五张天网”  率先建成智慧环保“天眼体系” 

  绘就天蓝、地净、水绿、村美的江南画卷  德清县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衢州市构筑“五张天网”   率先建成智慧环保“天眼体系”   

  近年来,衢州市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全力探索智慧环保执法监管新模式,建立实时监控工业排污、生猪养殖、城镇生活污染、危废处置、环境质量的“五张天网”,建成全覆盖智慧环保“天眼体系”。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82起,罚款2440余万元,移送公安行政或刑事拘留111人。今年1-9月,全市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实现“三个百分百”: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水质达标率100%,15个省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12个达到Ⅱ类水标准。主要做法是: 

  一、一双“天眼”,创新监管模式 

  一是建立全域覆盖的智慧环保“天眼”体系。2013年,在全省率先建设“智慧环保”项目,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构建区域污染源感传监控体系。通过三年来的建设和运行,到今年7月底实现区域环境质量、重点工业污染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城镇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在线监测监控全覆盖。目前,智慧环保平台共整合1556套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设施,做到24小时实时预警。 

  二是建立智慧环保实战化运行机制。按照“实战化”要求,智慧环保项目整合环保、安监、浙江海康安源科技公司、在线设施运维单位等多方力量,集中入驻智慧环保监控指挥中心,开展“卡座式”联合办公。制定平台运行工作流程、工作机制,确保一有异常情况,平台及时向排污企业负责人、企业环保员、运维单位和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发送各类超标提醒短信,环保部门第一时间能组织人员依法处置到位。 

  三是创新移动执法“人机”结合模式。结合智慧环保项目二期,全市各级环境执法部门再投入400余万元,配备移动执法系统60余台套,购买执法无人机、防护服等执法装备,并与智慧环保平台相连,做到“人机”相结合。在日常执法中,环境执法人员推行痕迹执法,所有执法监管记录全部录入智慧环保平台,提高了执法效率和水平。 

  二、五张天网,管好污染源头 

  目前,该市智慧环保功能已成为覆盖全域的无形遥感,网住全市范围内所有重点污染源,实现大气质量实时查询,城市饮用水达标指数与地表水质量实时播报,污染源废水、废气监测数据及时公布,城市环保热点、焦点全民共同监督。 

  一是一网网住工业污染。全市233家省控、市控以上重点工业企业已入网并轨,全市工业企业95%以上排污量列入监控范围。1-9月,该市智慧环保平台共向排污企业负责人、企业环保员、运维单位和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发送预警短信10万余条,启动现场环境执法检查615批次,开展智慧环保亮剑行动81批次。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7126人次,检查企业1748家次,立案查处471件,同比增加169%,处罚金额693万元。 

  二是一网网住生猪养殖污染。制订《智慧环保生猪养殖场在线监管全覆盖双月行动工作方案》,将生猪养殖场纳入智慧环保监管,做到线上线下双监管。全面完成市智慧环保视频综合平台和网络扩容升级,扩容升级后已可同时接入3000路视频信息,目前全市1233家规模养殖场清污动态、生化指标,全部纳入智慧环保平台,成为全国第一家生猪养殖污染监控全覆盖的地市。 

  三是一网网住城镇生活污染。制定《智慧环保污水处理厂在线监管全覆盖双月行动工作方案》,开展集镇污水处理厂视频监控和在线设施建设,目前全市43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监测监控安装并接入智慧环保平台,率先在全省做到生活污染在线监控监测全覆盖。通过智慧环保平台,实现对集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和监督性采样监测线上线下并行的监管模式,从严管住城镇生活污染,有效促进集镇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为“五水共治”再加力。 

  四是一网构建危废监管体系。该市在污泥处置、工业废渣及医疗废物三大领域创新构建全过程监管、可追溯管理、无害化处置及专业化审批体系,在全国首创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控系统,走出一条危险废物、污泥和医疗废物环境监管新路子。目前,全市70家危废产生、运输、处置单位纳入监控范围,整合150余个危险废物贮存点、18个危险废物处置端的在线视频监控、专用运输车的GPS定位信息和车载视频,辅以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信息化管理平台覆盖的危废产生单位全过程可视化监管,成为全省示范推广典型。 

  五是一网构建全市环境质量监控、预警体系。20个衢江支流入河口自动监测站、全市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3个大气监测点信息,全部输入“天网”平台终端,做到全市环境质量监控、预警全覆盖。1-9月,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水质达标率100%,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100%,15个省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12个达到Ⅱ类水标准,断面水质再上一个档次,出境水考核预评估为优秀。 

  三、一个中心,寓监管于服务 

  今年6月,衢州市政府与省环保厅联合挂牌成立省内首家环境医院,这是继智慧环保后又一大创新。该医院依托省环科院、省环境监测中心雄厚的人才技术力量,下设浙江省环科院浙西分院、浙江省环境监测公司衢州分公司,常驻环保专家40余人,其中实验室监测能力覆盖173项污染因子,能有效满足市域及周边各类企业、社会对环境监测服务需求,成为辐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的环保问诊服务一站式平台。 

  一是建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采取分科设诊、服务购买等一站式服务平台。对智慧环保反应报警较多企业,开展全面体检式执法,为环境执法提出整改依据和意见。1-9月,市环境医院对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东港片区260余家企业雨污分流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查,提出针对性整改建议。 

  二是提供环境管理顾问服务。环境医院重点审核全市443家重点管控停限产工业企业;主动参与全市生态区划建设,为市域生态红线机制落实提供技术支持;为“五水共治”提供工业治水支持,已为40余家企业治水制定“一厂一策”治理方案。7月1日以来,专门对元立集团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大气排放源核查。 

  三是积极服务环保产业。以智慧环保、环境医院为依托,建立智慧环保发现问题、环境医院体检监管、环保装备制造业治理污染一条龙服务体系,实现环保产业“123发展目标”,即推广应用1项智慧环保技术、培育发展2个静脉产业墓地,提升壮大3个环保设备制造企业的战略,力争在2020年实现环保产业50亿元的目标。 

  

绘就天蓝、地净、水绿、村美的江南画卷  德清县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指引下,德清县全力打造“全域美丽、城乡一体、乡风文明、生活美好”的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实现了从整治环境卫生到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从提升生活品质到创造美好生活的阶段性跨越,真正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今年上半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50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8.83亿元,分别增长56.1%、61%。德清县获评国家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十佳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一、以“山水美”为基础,全力打造和谐居住环境。 

  一是立足“全县域”编制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多规合一”、“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等国家试点为契机,在布局上高起点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分区分类制定村庄整治指引。按照“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要求,高起点编制《“中国和美家园”建设总体规划》、《现代田园城市全域规划》以及景观线和创建村建设规划,确定城乡融合、生态景观的总体风格,使城、镇、村既有优美的田园景色,又有丰富的现代化功能,形成德清“城在园中、园在城中、人在园中”,山、水、田、城融为一体的田园式城乡形态。 

  二是围绕“全覆盖”提升乡村。以实现全域美丽为目标,重点抓“点线面”结合,乡村建设美丽度得到有效提升。从2009年至2015年底,德清县投入约13亿元,完成了118个行政村的和美家园建设,建设精品示范村5个,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107个,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4个,劳岭村被评为“2015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十年规划七年完成”,实现第一轮和美家园创建全覆盖。坚持打造县域“大景区”,打造了环莫干山异国风情景观线、中东部历史人文景观线、蚕乡古镇景观线、防风湿地景观线等4条景观线建设,环莫干山异国风情景观线入选首届浙江美丽乡村十条精品线路。2014年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德清县召开,标志着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从德清出发。 

  三是突出“全受益”美化环境。按照“一根管子接到底”的要求,把农村污水治理作为“治水美村”的突破口,率先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抓住接管入户、管网建设、终端建设“三大环节”,创新实施了县、镇(街道)、村、农户及第三方“五位一体”长效运维管理模式,高质量确保建好“良心工程”。累计完成112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户受益率达到83%;坚持源头治水,大力推进小垃圾的大革命,探索垃圾处理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处理资源化,全面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模式,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坚持铁腕治水,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全县域生态补偿机制,铁腕关闭157家矿山企业和所有44家竹拉丝企业,生猪养殖场从近4000家减至8家。在2015年全国首次农村人居环境普查获得第一。 

  二、以“农家富”为导向,加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一是加快构建发展平台。围绕做精做优现代农业,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化、有机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位居第一。深入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98万亩,成功创建省级农业园区36个。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9家、市级33家、县级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数276家。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农旅结合,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讲道德·更健康”诚信农产品品牌不断打响,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建成淘宝“德清馆”农产品销售平台。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串点连线成片、整体耐看可游”的要求,以名山、湿地、古镇为依托,完善政策,加强扶持,高品质打造美丽乡村景观线,以及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镇(街道)、示范区,被评为省旅游经济强县、省首批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13个,星级以上农家乐78家。以“洋家乐”和高端民宿为代表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目前,共有农“洋”家乐400余家,其中以“洋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民宿100多家。全国首个乡村民宿地方标准成功发布,民宿经济成为乡村旅游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2015年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在德清县圆满召开。 

  三是积极推动农民增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切实增加工资性收入;依托现代农业和民宿经济,建立以“淘宝”德清馆为龙头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让农民成为新型生产、创业主体,不断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土地流转分红、房屋出租、集体经济股权分红等财产性收入。 

  三、以“社会和”为根本,着力提升农村治理水平。 

  一是优化农村公共服务。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全面完成供水、公交、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四个一体化”工程,建成“一个点取水,一张网供水”格局,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价;151个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均达到100%,实现村村通公交;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校车“专车专营”全覆盖,该工程被列为2011年度全省十大民生工程首位;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实现镇(街道)全覆盖。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并轨和全民参保登记全民完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全县并轨,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35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615元。 

  二是深入推进“新土改”。以城乡体制改革试点为主抓手,积极推进国家“农地入市”、全国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等多项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敲响“农地入市”第一槌。以精准确权为基础,以赋权活权为关键,搭建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配置作用,让农村居民共享改革红利。2015年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完成交易906笔1.04亿元,新增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5.4亿元。率先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办法,完成所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工商登记。 

  三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打造文化特色村,形成了“三九坞裸心·乡”、“和美后坞”、“沈约故里”、“十里长春”等一批特色村庄名片,极大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放大公民道德建设“德清现象”的集聚效应,创新推出“百姓设奖奖百姓”的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设立民间草根奖44项。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0余个,获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完善法治、德治、自治“三治一体”模式,探索发展乡贤参事会,构建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首届中国乡贤治理论坛在德清县举行。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 

  联系电话:0571-28869056   传真:28869015   E-mail:qiulin@zjepb.gov.cn   本期共印:500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