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工作简报第3期
发布日期:2015-09-28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湖州市全力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实践 

  

  湖州具有悠久的生态保护传统、突出的生态综合优势、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扎实的生态建设基础。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首次在湖州市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来,湖州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新路子,呈现出了经济较快发展、生态环境优良、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2015年2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军民迎新春茶话会代表时,叮嘱湖州市要“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这是对湖州市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州市将以“走在全国前列、再创湖州经验”目标定位,坚定不移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一、坚持“两山”论断统领,打造制度创新新高地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尤其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两山”理论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生态+”模式先行地,湖州走在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沿。湖州市重点加强四个领域制度建设,全面开展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评价,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打造制度建设新高地。 

  (一)加快建立生态激励制度。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党政考核评价和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引导制度,全面实施用水阶梯价格、差别电价、天然气市场定价、生活垃圾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探索排污权、用能权、水权、林业碳汇交易制度。 

  (二)加快建立生态约束机制。全面实施环境功能区划,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水管理制度,加快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强自然资源产权管理,落实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 

  (三)加快建立政府监管制度。重点推进环境保护管理、污染物排放监测预警、生态环保公益诉讼、生态文明公众参与等制度。建立环境损害赔偿、环境责任追究、环境污染监管执法等制度。通过持续努力,逐步形成比较健全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探索“生态+”模式,开辟转型升级新路子 

  “生态+”,核心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运用生态文明理念思路,坚持融合发展,让“生态+”在湖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走出一条具有湖州特色的转型升级新路子。 

  (一)坚持生态倒逼。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动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改造提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特色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大对列入国家、省目录的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坚决依法关停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企业。 

  (二)坚持生态引领。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培育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特色金融、通用航空、时尚丝绸等新增长点,推动现有产业平台做大做强,努力构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高地。 

  (三)发展循环经济。结合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加大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的技术改造,加快推进企业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促进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破解资源约束瓶颈。 

  三、注重城乡统筹推进,再立城乡宜居新标杆 

  近年来,湖州市城乡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其中美丽乡村成为了湖州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人生只合住湖州”已经成为现实美景。我们将始终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思路,进一步推动城乡环境大提升。 

  (一)优化城乡布局。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将全市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划定城市发展、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用地边界,推进德清、安吉“多规合一”试点建设,探索三类空间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路径。 

  (二)深化环境治理。继续用铁规铁腕治水治气治矿,坚持环境治理和美景打造相结合,治理一片就要形成一处景观。以更高标准开展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不断提升湖州生态环境质量,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三)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认真贯彻围绕建设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市,三县两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开展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工作,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抓好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加快建设144个中心村和100个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力争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区。 

  (四)培育试点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逐步推进社会安防管理、城市面貌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等智能化管理示范(试点)建设,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智慧湖州”建设,争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快推进太湖度假区建设,推进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发展。深入推进新市、织里、练市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推进泗安、天子湖协同发展,争创省级小城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推进丝绸小镇、湖笔小镇、地理信息小镇、民国风情小镇、影视小镇、新能源小镇等谋划建设。 

  四、充分发挥“绿色效应”,续写美丽经济新篇章 

  生态既是生存要素,也是发展要素。依托良好区位优势,近年来湖州市美丽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显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将在坚守生态底线前提下,运用市场化思维,进一步树立生态经营理念,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绿色效应”,让美丽环境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 

  (一)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发展乡村度假和滨湖度假两大主体业态,推进由以生态观光为主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深化长兴水口茶乡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南浔荻港古村 (水乡)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等十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乡村十景”)建设,推动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国际休闲度假中心和旅游目的地以及国际乡村度假示范区。 

  (二)依托生态优势。加快推进生态健康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养生养老、医疗服务、医疗保险、体育运动以及生物医药、绿色健康休闲食品、医疗器械等产业,培育建设长三角“健康谷”,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加强优势整合。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人文体验、乡村休闲、滨湖度假、休闲农业、旅游商业、经典历史文化等新型业态,加快建设长三角滨湖度假中心、乡村度假中心和影视文化中心。 

  五、聚合民心民智民力,营造生态自觉新风尚 

  心灵不回归自然,行为就难以改变。坚持以德育人、以教启智、以文化人,聚合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践行生态文明成为新风尚、新潮流。 

  (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持续的基础教育、媒体宣传、舆论引导、讨论交流、公众参与、实施奖惩等手段,不断树立和强化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二)规范文明行为。倡导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气、节约用纸、减少使用私家车、增加公共交通出行、分类处理垃圾、购买绿色商品等,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三)引导公众参与。设立“湖州生态文明建设奖”,培育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创建,引导更多的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 

  (四)打造生态品牌。加强对经验做法的总结宣传,打造一批“诗画江南、生态绿城”,“清丽湖州、养身福地”,“生态文明、湖州先行”等一批叫得响的生态宣传品牌,打响“人生只合住湖州”的城市品牌。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 

  联系电话:0571-28869056  传真:28869015  E-mail:chenwei@zjepb.gov.cn  本期共印:500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