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生态省建设工作简报第42期 | ||||||||
|
||||||||
第42期(总第594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4年12月24日
编者按:近日,副省长熊建平在《宁波东钱湖打好“四大战役”实现水质大逆转》上批示:宁波市东钱湖整治成效明显。尤其在截污纳管、科技引领、常态长效下了功夫。现将其主要内容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宁波东钱湖打好“四大战役” 实现水质大逆转
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南,湖面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为浙江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传统渔业、乡镇工业发展,污水直排,湖水严重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近些年来,宁波市以建设东钱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将治水作为第一要务,在开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湖水水质从整体四类、局部五类上升到总体三类、局部二类,绝迹30多年的银鱼、莼菜等环境高敏感型物种又重新出现。2012年东钱湖被列入国家级生态湖泊试点,新华社赞誉其为“城市型湖泊治理的典范”。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顶层设计,打好治水“理念战”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宁可发展慢一点、投入多一点、阻力大一点,也要把环境建设好”理念,把治水作为东钱湖优化生态环境、倒逼转型升级、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拒绝了一批经济效益好但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重大项目引进。先后关停了纳税大户东海蓄电池公司和宁波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梅湖牧业,拆除沿湖60多家高污染、低效益、小规模企业8万平方米。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理念。投入 7400多万元,编制了多方位、广覆盖的规划体系。《东钱湖新城规划》以其“现代本土风格、水岸休闲生活”理念被联合国确定为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强调了与区域开发、产业调整同步推进;《东钱湖水上旅游交通发展规划》坚持有立有破,合理规范水上交通。 三是坚持依法治水理念。相继出台《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条例》、《东钱湖水域管理办法》,为强化生态资源和水体保护与利用提供法律依据。十多年来,重点实施了清淤整治、截污整治、养殖整治、流域整治、拆违整治、沿山干河、强塘固防、供水节水等八大专项工程,科学利用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 二、实施全域治理,打好治水“防御战” 一是“清源”。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拆、迁、退、改、禁”多措并举,杜绝和减少污染源。拆改沿湖11个村庄,迁至7个安置小区;拆除13座砖瓦窑厂,迁移、复绿沿湖6万余穴坟墓;开展全区水产养殖畜牧业、制造加工业整治,关闭20多家养殖点共300多亩,2000亩河道全部退出渔业功能并实行禁泳、禁钓。 二是“截污”。大力推进截污纳管工程,投资近2亿元建成环湖和绕城高速污水输送干管60多公里、污水提升泵站10 多座。打通东钱湖至两大污水处理厂的输送管道,新建住宅小区及新开发功能项目全部接入市政污水管道。近3年将继续推进10公里的城镇污水管网和涵盖16个村近1万户的农村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三是“净流”。实施总投资近10亿元的省重点水利工程——沿山干河工程,融合防洪排涝、旅游观光和生态保育功能,营造“水清、岸绿、人和”的滨河生态景观。大力消灭“垃圾河、黑臭河、断头河”,目前东钱湖周边10 条黑臭河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累计治理长度12万米,清淤11万立方米,清除垃圾3000多吨,拆除涉水违法建筑近20万平方米。全面加强18 条重点河道和一批小流域治理,实现水网环境的根本好转。 三、坚持科技引领,打好治水“攻坚战” 一是引进科研机构。2013年引进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借助“国家队”的优势,东钱湖面临的众多生态领域技术难题正得到有效解决。在今年的“东钱湖论治水”论坛上,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学者总结历年来湖泊治理经验,形成“生态钱湖”发展模式,为全国湖泊治理提供了借鉴。 二是应用生态技术。经多年科学论证,自2009年起实施总投资6亿元的东钱湖清淤工程。目前一期已顺利完工,累计清淤200多万立方米,在淤泥固结、余水处理两项技术上创造了全国第一。2014年启动200万平方米的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在11500平米的示范区内,植被覆盖度和水质显著提升,新增水生植物种类16 种,植被覆盖度达到80%以上,逾70%水域内的水生植物长势良好,水质透明度提升50%以上。 三是恢复湿地功能。针对近湖湿地被占用、功能退化的状况,投资5100万元,建设马山湿地公园,打造独具特色的湿地植物群落,修复滨湖缓冲带生态系统,有效增加原水储存能力、去除水中污染物、保障供水水源安全。 四、建立长效机制,打好治水“持久战”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升格管理部门,将原湖区管理办公室升格为旅游与湖区管理局,统筹东钱湖旅游开发与湖区水域保护工作。健全组织架构,成立由东钱湖管委会一把手挂帅的治水工作领导小组和5个专项工作组。实行“属地管理+行业管理+综合执法+专项整治+志愿服务”的“五重管理法”,调整归并部门职能,细化明确湖泊和河道的保洁、管护职责,落实到局、到岗、到人,有效解决管理真空、管理重叠的难题。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在预算安排上向治水倾斜,以项目为导向,并根据项目增加情况及时调整预算,10年来先后投入30多亿元。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补助,2013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财政部下达的江河湖泊治理与保护专项资金4000万元、2500万元,用于东钱湖生态环境保护。同时通过捐款、认领、包干等形式整合社会力量,形成“财政为主、补助争取、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 三是强化宣传保障。运用户外LED屏幕、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和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治水工作与成果,既鼓劲造势,又揭短亮丑。制作东钱湖主题MTV《幸福水岸》,弘扬“湖泊休闲、幸福水岸”的“湖泊文化”,展示东钱湖秀美水景,宣传爱水、惜水、敬水的和谐理念。通过广泛宣传,使群众自觉支持并参与治水,形成“民生、民享、民治”的良好格局。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联系电话:0571-28869056 传真:28869015 E-mail:chenwei@zjepb.gov.cn 本期共印:500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