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生态省建设工作简报第44期 | ||||||||
|
||||||||
治水专刊第12期 (总第534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3年9月12日
编者按:近日,副省长、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熊建平在《全域摸排“不可游泳河流” 全力打造“浙中清水之城”——磐安县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做法》上批示:磐安县的“快”、“全”、“严”三字当头,颇具有特色,结合实际并且效果明显。尤其是1—2年努力实现“想游就游、随处可游、游遍磐安”切实体现了磐安县委、县政府治理水环境的勇气和魄力,也体现了治水实际效果。要坚定这个目标不动摇、真正成为全省第一个“想游就游、随处可游”县市。现将其主要内容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全域摸排“不可游泳河流” 全力打造“浙中清水之城” ——磐安县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做法
在6月份省、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会议相继召开后,磐安县高度重视,以“寻找不可游泳的河流”为主题,快速部署,全方位摸排源头,通过分类整治、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倾力打造浙中“清水之城、游泳之乡”,计划经1-2年的努力实现“想游就游,随处可游,游遍磐安”。目前,该县7大河流919公里流域可游泳河段已达850多公里。主要做法是: 一、“快”字当头,加法联动,周密部署开展“河长包河治水” 一是快速建立组织夯实基础。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环保、水务、农业等21个部门领导组成的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重点职能部门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村相应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河长制”,明确县政府正副县长、各乡镇政府“一把手”、责任部门负责人及村主任为全县7大流域、19个乡镇级河段、188条村级河溪综合整治的第一责任人,担任相应水域的各级“河长”。 二是快速分解方案明确责任。分别出台水环境综合整治、畜牧业面源污染整治、矿山采矿制砂整治工作方案,由各主管部门分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县、责任部门、乡镇、村四级“河长”层层签下军令状,层层交办、层层督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包河治水”格局,确保按时限、按标准完成。 三是快速健全机制长效推进。将水环境综合整治与“双清”行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河道保洁长效管理、乡镇交接断面水质安全工作相结合,纳入全县部门乡镇领导岗位目标管理,列为生态文明评优条件之一。实行“河长制”月点评、季通报、年考核制度,健全“河长”全覆盖管理、巡查整治责任机制及工业企业环保准入制度。 二、“全”字当头,减法摸排,查污控源寻找“不可游泳河流” 一是全域性排查污染源头。按照“河长制”分工,相应组成7个巡查组和1个清源播报组,在全县开展拉网式“铁面查污,零容忍播报”寻找“不可游泳的河流”行动,着力摸清全县188条河溪919公里水域重点污染源的产污环节、产污原因,全面掌握各污染源的排污物是否达标、环保治理设施是否完善、环保处理措施是否有效等情况,分类建立污染源档案,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行动开展以来,该县已排查采制砂场42个、畜禽养殖场183家、污水排放企业175家、城乡污水处理设施299个,下发现场监察单325张,播报“寻找不可游泳的河流”大型专题片12集。 二是全方位督查城乡环境。7个巡查组按从县城到集镇到村庄、从主干道到次干道到“三边”、从干流到支流到沟渠的顺序,依次对全县19个乡镇、4个社区、363个村的河道、村庄环境卫生进行地毯式循环督查,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并将督查结果在媒体上通报。指定专人对被责令限期整改的村庄进行跟踪回访,直至整改到位。已集中督查7次,排名通报4次,责令限改村庄31个,回访复查合格31个,目前已整改到位31个。 三是全天候监控水质安全。加强对马蹄坑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维护,24小时在线监测监控城区饮用水质安全。建立健全严格的农村饮用水检测机制,每年安排3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全县11个集镇供水水源地及成品水、265个分散式供水工程的成品水及乡镇交接断面水质检测,其中集镇供水每月检测一次,分散式供水分别在每年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检测1次,交接断面每年2次以上。对全县所有饮水工程检测工作建立档案卡,检测结果定期报送县领导。 三、“严”字当头,除法整治,治污清源打造“浙中游泳之乡” 一是严格标准分类整改。设立禁砂区、禁养区、限养区。禁止区内的所有涉砂类企业一律关停;有证有照限期整改后仍不达标的,收回证照,责令关停;无证无照集中整治后达标的,予以规范管理,仍不达标的,一律关停。禁养区、限养区内养殖场实行萎缩性管理,限期搬迁、关停;责令污水排放不达标的养殖场限期治理;限期内未按要求搬迁或达不到治理要求的,一律关停。对流域内环保设施不健全、不完善的企业一律责令停电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坚决搬迁、关停;对产能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取缔淘汰;加大高耗能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力度,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截止到日前,该县共限期整改制砂场15个、养殖场125家、废水企业13家,关停制砂场27个、养殖场55家,立案查处废水企业4家,取缔加工点7家。 二是严限浪费资源利用。资源化利用是该县水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沼液还田、沼气入户、制作有机肥等适用技术,初步形成一条农牧林相结合的生态产业链。现已建有“猪-沼-作物”等农牧结合生态基地11个、“四园一林”放养土鸡基地12个、“林中养山羊、土鸡”生态养殖基地15个、畜禽排泄物循环利用经济作物基地6200亩,建成沼气村4个、沼气池38个,厌氧池总容积达4070立方米。 三是严控外源生态修复。近五年,累计投入5亿多元资金,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生态环保建设和示范整治项目1300多个,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以上;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率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90%以上。强调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今年已在水库、城乡主干河道放养各种鱼苗200多吨,在城乡主干河道种植水生植物 30多公里。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联系电话:0571-28869165 传真:28869015 E-mail:lixl @zjepb.gov.cn 本期共印:500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