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生态省建设工作简报第31期
发布日期:2013-08-16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治水专刊第4期  (总第521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3年8月8日 

  

  编者按:近日,副省长黄旭明在《金华市全力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乡村水环境明显改善》上批示:治理好农村生活污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硬骨头,也是全省治水的重要内容。金华市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参考。现将其主要内容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金华市全力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乡村水环境明显改善   

  近年来,金华市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水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制定目标,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成效明显。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以下简称污水治理村)建设379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行政村覆盖率达79%,其中市本级完成污水治理村990个,覆盖率达93%。经测算,该市农村生活污水年处理量已达3545万吨,年COD减排量5523吨、氨氮770吨。主要做法是: 

   一、  强保障,凝心聚力推进治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金华市把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由市委副书记负责,由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农办、市规划局、市卫生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 市财政局等七个部门参与。同时,各县(市、区)也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市和各县(市、区)都组建了专家指导组,每个季度对列入当年建设计划的村进行实地检查指导服务。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工程实施意见、部门职责分工和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切实形成了“市指导、县协调、镇负责、村实施”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责任落实。明确市有关部门负责污水治理工程的技术指导,明确县级政府是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镇(乡、街道)具体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工程质量的监管、工程的验收及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管理。连续四年把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纳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每月组织工程质量和工作进度督查。把农村污水治理任务纳入县(市、区)和部门新农村建设考核、村庄整治工程考核、生态市考核的重点内容。各县(市、区)都下发了工程建设质量标准文件,与每个项目建设村签订工程质量责任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村庄整治村验收中,凡是生活污水治理不达标的,村庄整治考核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凡是没有实施污水治理项目的村,一律不得申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三)加强财政扶持。出台了《关于在市区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市财政三年安排一个亿用于推动市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对治理村按人均200元的标准进行配套。各县(市、区)都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作为推进水环境治理的重点项目来实施,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追加专项经费。义乌市财政对厌氧池按平均450元/立方米给予补助,管网按照厌氧池补助资金的1-1.6倍标准予以补助,湿地按照建造额的70%予以补助;永康市财政除对管网、沼气池进行补助外,还对污水处理工程规划设计每村给予2.5万元的补助。近年来,市、县、乡三级财政每年安排近2亿资金用于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二、优模式,科学合理推进治理  

  (一)注重科学规划。按照 “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谋划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市本级按照最新的村庄布局规划,结合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央卫生改厕项目等工程建设,在充分考虑各村人口、地理状况、集体经济条件和污水排放量的基础上,编制了三年建设规划。 规划内容具体到每个村采用的治理方式、技术工艺,工程完成期限、资金筹集等。  

  (二)注重因地制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以最经济、最适宜的方式取得最好的污水治理效果。一般按村庄类型采用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与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临近的村庄,采用纳管处理的方式,集中统一处理;居住布局相对集中的村庄,采用建造沼气池等集中的处理设施;居住布局分散和地形复杂的村庄,采用分户或联户建设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的简易方式或集中到村公厕进行集中处理的方式处理。  

  (三)注重统筹结合。在开展污水治理工作的同时,注重整合资源项目,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中央改厕项目相结合,坚持把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全面消除农村露天粪坑。倡导农村绿色无害化公厕建设,争取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0%以上。二是与河沟池塘整治项目相结合,逐步清理农村污水塘、臭水沟、露天厕, 使污水不沉积、不横流、不外溢、不堵塞。三是与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相结合,综合治理东阳江、浦阳江流域的工业非法排污、禽畜养殖场、生活污水排放、垃圾等,遏制农村面源污染,整体提升农村环境。  

   三、创机制,持续有效推进治理  

  (一)强化多元筹资。形成了财政专项扶持、村集体农户自筹、社会各方合筹的多渠道资金筹措和投入机制。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是污水治理工程的直接受益者,该市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自筹资金,在确保工程的效用和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节约工程建设费用,农户以投工投劳、自愿捐助等方式积极参与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同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行动、成立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等鼓励社会各界和金融机构参与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近年来,在污水治理项目工程中,村集体和农户自筹资金3亿多元,社会各界投入1.14亿元,有效缓解了财政资金不足与实际需求较大的矛盾。  

  (二)强化宣传督查。各地都通过制作发放生态环保知识、污水治理工艺方法和沼气池安全使用等科普知识宣传册、开辟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橱窗等形式,积极普及环境治理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的目的和意义,积极主动做好配合工作。市县两级定期组织专家督导组对化粪池建设、管道埋设施工、厌氧池建造等进行技术指导,对工作不力、进度不快或效果不明的,及时进行通报批评。永康、武义等地开通了24小时举报电话,开设了电视、报纸曝光专栏,对污水横流、垃圾乱倒等问题进行举报监督,让全社会参与督查。  

  (三)强化长效管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该市通过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把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给排水设施运营管护、绿化剪修维护、池塘水面清洁等都纳入管护范围。2011、2012、2013年市、县、乡三级财政每年安排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经费都超过一个亿。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基础设施长效管护工作专职机构,配备了专门管护人员和设备工具。加强管护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队伍专业化程度。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对沼气池清渣等危险性较大的工种,建立了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做到持证上岗, 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的行政村达到了90%以上。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联系电话:0571-28869165  传真:28869015  E-mail:lixl @zjepb.gov.cn  本期共印:500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