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生态省建设工作简报第19期
发布日期:2013-05-23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第19期(总第509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3年5月23日 

  

  安吉县突出“四大示范”效应  

  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样本 

  

  安吉县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2008年提出把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载体,五年来基本建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机制体制健全、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美丽乡村”。2012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42亿元,财政总收入为36.3亿元,节能减排指标保持在湖州市最低基数上,连续五年全面下降。县城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优良率达到95%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出境水交接断面水质和集中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先后成功创建并获得了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全国首个县级“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县城、“第七届中华宝钢环境奖”等称号。2012年9月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成为2012年全球唯一获奖的城市。该县“四个示范”效应主要是: 

  一、坚持龙头载体,美丽乡村突出“互促共进”示范效应 

  一是率先探索试点,建设美丽乡村。200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载体,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构建“人居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价值、绿色城镇、生态制度”五大生态文明体系。全县已建成精品村164个,重点村12个,特色村3个,12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呈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生动局面。该县也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级标准示范县、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进示范区,美丽乡村上升为全省战略。 

  二是由点扩面提升,打造美丽安吉。从2011年起,该县全面实施美丽乡村五年提升行动,在县城做美优雅竹城,在乡镇做靓风情小镇,在村庄做精美丽乡村,构筑城、镇、村三级联动格局,做精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白茶飘香、昌硕文化等四条精品带,串起六大核心区,形成“一环四带六区”的大景区,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推动“大乡村”向“大景区”提升、“美丽乡村”向“美丽安吉”跨越,目前已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启动实施优雅竹城和10个风情小镇建设近300个项目。 

  三是构建示范样本,打响全国品牌。2012年该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目标,按照2年建成生态文明省级示范,5年建成生态文明全国示范的推进计划,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细化目标为“五个示范”,即最佳人居环境的示范,生态经济发展的示范,生态价值普及的示范,绿色城镇建设的示范,生态制度建设的示范。对应五大示范,结合环保部和专家意见,制定出台一套5大系统和36要素构成的生态文明示范指标体系,以及投入达60多亿元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重点项目60个,扎实打造富裕美丽幸福安吉,实现生态文明全国示范。 

  二、强化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突出“立体协同”示范效应 

  一是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原则强化工业。坚持把经济“转型升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路径,所有企业全部集中进园区,整合提升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打造工业“金三角”;产业集聚,改造提升竹、椅等两大传统产业,建设椅业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竹、椅业形成两个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1%。全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65.3亿元,增长11.9%。新增规上企业24家,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4家,10亿元以上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2%;资源集约,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构建竹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坚持“整合、联合、融合”理念优化农业。加快资源整合,深化土地、山林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建成农业“两区”21个,新增省市现代农业园区10个。加强主体联合,加快推广“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模式,做优笋竹、白茶、蚕桑等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和提升万亩白茶现代园、万亩蚕桑现代园、万亩生态休闲观光园、万亩竹子良种基地和40万亩竹子资源培育区。建成有机农产品基地60个10万余亩。通过绿色和有机认证农产品产值达3.7亿元,高效生态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推进产业融合,一产“接二连三”,推动农产品向礼品转变、“两区”向景区转变。 

  三是坚持“品位、品质、品牌”要求精化三产。积极提升休闲产业、壮大生态农业,实现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启动实施生态体验、旅游观光、户外拓展、度假养身、会展会所等重点发展项目。创新建设县域大景区,引进以Hello kitty家园等为代表的高端项目集群,培育以大型旅行公司、生态农庄、乡村会所、精品农家乐等为标志的龙头企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特色产品。2012年,该县旅游达875.9万人次,总收入68.1亿元,同比增长13.2%和32.9%。 

  三、激发活力元素,生态文化突出“共建共享”示范效应 

  一是创新建设县域生态博物馆。坚持挖掘、提炼和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的理念指导生产生活。将整个县区作为一个生态博物馆进行建设,将村内文保点、古民居、老会堂等建筑建成各类展示馆,一大批如白茶手工炒制工艺等地域生态文化在展馆中得到重现,成功建成中国最大、功能最全的包括36个乡村展示馆在内的生态博物馆,初步呈现出“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地域生态文化景观群。 

  二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细胞工程。深入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细胞工程创建,面向社会,突出特色,各项创建活动自下而上,形成体系。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和省级森林城市,建成省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市级生态村108个,涌现一批省级绿色学校、社区和企业,评选产生35767户美丽家庭。 

  三是积极拓展生态理念培育载体。以“3·25”安吉生态日、“6·5”世界环境日、“6·30”浙江生态日等主题日为载体,开展生态文明使者评选、生态文明建设论坛等活动;推出一批生态文明理论成果,总结实践经验,系统回答建设内涵、建设定位、建设途径等重大问题,形成以农村环境改善为基础,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以竹文化、孝文化、邮驿文化、昌硕文化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编写乡土教材,开设地方课程;实施“书香飘竹乡”计划,建成一批农家书屋、企业书吧、书香校园。 

  四、坚持建管并重,机制体制突出“刚性保障”示范效应 

  一是坚持建管并重,着重体系建设。编制《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并通过环境保护部评审;完善提升《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及6大专项规划,制定矿产开发、水资源利用等控制性详规,所有乡镇和100个行政村编制了生态乡镇、村建设规划实现规划覆盖城乡;编写《中国美丽乡村村民守则》、《中国第一生态县县民手册》,培养高素质的生态市民;在中小学开设水土保持、森林资源保护等生态课程,会同省环科院起草制定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标准。 

  二是坚持考核推进,着重绿色评价。推行以绿色GDP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建立考核评价标准,设置四大类36项指标。推行乡镇分类考核,划分工业、休闲和综合三大类,设置个性化指标,对生态功能区淡化工业考核,强化生态保护职责,实行税收全额返还,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综合考核的引导力。建立政府环境保护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绿色政府”,引导和促进干部转变政绩观和发展观。 

  三是坚持以奖代补,着重政策支撑。县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资金,同步安排2000万元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安排相应的补助资金,每年落实美丽乡村长效管理资金4000多万元,积极探索投融资机制,集聚社会各类资本。2012年共安排生态文明建设各类专项资金15550万元,比上年增长7.1%,投入资金力度逐年增加。同时,自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考核专项资金,用于对生态乡镇的横向转移支付。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联系电话:0571-28869165  传真:28869015  E-mail:lixl @zjepb.gov.cn  本期共印:500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