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总第390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0年7月8日
编者按:近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省长陈加元在《衢州市贺田村创新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小机制作出欠发达地区农村清洁工程大文章》上批示:一个并不富裕的山区小村,能够做到集中收集,分类处理,循环利用,实在不容易,建议很好总结推广。现将其主要内容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衢州市贺田村创新农村垃圾收集处理
小机制作出欠发达地区农村清洁工程大文章
贺田村地处衢州市龙游县南部山区,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200人,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10年以来,该村按照“源头分类、减量处理、循环利用”的思路,积极探索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重点从终端处理向源头分类转变的新路子,通过创新分片包干责任机制、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机制、卫生保洁量化考核、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等六大机制,实现了村内全部生活垃圾分类、定点、按时投放,垃圾集中处理产、收、消一体化运行,全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每年垃圾总量减少80%以上。目前,该村在龙游全县开展清洁工程的136个行政村中,各项评比均居第一。其主要做法:
一、立足分工明确化,建立卫生分片包干责任机制
一是建立村干部责任分工制。将全村分成5个卫生保洁责任区,实行分区整治,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分管一块,为第一责任人、所在责任区村民组长或村民代表为第二责任人,明确职责分工,切实做到有人管事。二是建立定点投放机制。按照定时定人、定点投放的要求,明确在每个责任区设立2个投放点,要求村民在每天早上7点至9点半时间段内将分类后的不可回收垃圾投放到相应投放点,逾时未送的则予次日投放,以便于管理收集。三是细分农户卫生责任区。村庄主干道和沿街垃圾箱、垃圾池的清扫由环卫工人负责;与农户签定“门前三包”、“家禽牲口圈养”协议书,村内各支路、小巷和各农户家门口的卫生由各农户负责。
二、立足运行规范化,建立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机制
一是有序推进,分步实施。针对村内农户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采取了积极稳妥、逐步提高的策略,首先要求村民将垃圾简单的区分为有用垃圾和无用垃圾,即对垃圾进行选择性丢弃,尽可能的减少垃圾流出量;实施一个月后,又要求农户将垃圾细化为有机垃圾(如剩菜剩饭、菜帮菜叶子、瓜皮果壳等)、可回收垃圾(如废旧塑料、废金属、纸类、玻璃、橡胶等)、建筑垃圾(如灰土、拆房石土等)、有害垃圾(如废旧灯管、灯泡、电池、农药瓶、油漆桶等)四大类。二是大胆创新,简便易行。该村专门印制黑、黄二种颜色的塑料垃圾袋(黑色垃圾袋用于投放不可回收垃圾,黄色垃圾袋则用于可回收垃圾),对每只垃圾袋进行二级编码,一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二级代码表示户主代号。为每户配备2只垃圾桶,并按每人每月10只垃圾袋的发放标准,由发放人员填写后于月末统一发放。该做法给垃圾袋贴上了“身份证”,做到“见袋知人”,便于倒查监督,大大提高了农户主动分类、按时投放的自觉性,有效杜绝了各农户生活垃圾乱投乱放现象的发生。
三、立足治理常态化,建立卫生保洁量化考核机制
该村专门成立由12人组成的卫生保洁领导小组,下设测评组和监督组。卫生测评组由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组成,每月组织不少于1次的卫生大检查,检查测评内容细分为室内卫生、庭院绿化、房前屋后、牲口圈养、垃圾分类等五个大项15个小项,对每个农户的卫生工作量化打分,满分10分,并分区块将结果上墙公布,确保公平公正。卫生监督组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组成,每天不足时对村内公共场所,通村道路、河流沟渠、垃圾投放点等进行督察,重点监督卫生保洁员的履职情况和垃圾投放点垃圾的分类情况,做到随时检查,随时教育。
四、立足管理人性化,建立卫生保洁奖惩激励机制
一是为引导全村干部群众重视、支持并积极参与清洁工程,贺田村制定完善了各类奖惩激励办法。规定每年都对全年卫生保洁考核分数领先的农户给予在村务公开栏上光荣榜表彰并发放适当的奖品,对工作优秀的保洁责任区负责人给予嘉奖。如每年年终开展评选“卫生示范户”、“庭院绿化示范户”、“和睦家庭示范户”等活动,给予每户200元的奖励。二是对环卫工人报酬实行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固定工资按月发放,绩效工资由年终村民代表会议对其一年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后,按评定结果发放。群众满意的,全额发;基本满意的,70%发;不满意的不发。
五、立足垃圾减量化,建立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机制
一是实现垃圾分类处理。该村要求有机垃圾堆肥后,供农户上地,尽可能还山还田,如对植物秸秆等采取还田、种植食用菌等形式综合利用,粪便等采取还田、进沼气池等方式有效利用;建筑垃圾设低畦点集中堆放,用作填坑造地备用;对纸类、塑料、废金属和拆解后的废旧家电等可回收垃圾集中组织清卖;有害垃圾定点投放。二是与县废旧物资回收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回收站每半月定时到村集中收购可回收利用垃圾,进一步畅通了垃圾产、收、消渠道。
六、立足群众自发化,建立清洁工程广泛宣传机制
没有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的清洁工程是没有生命力的。该村通过倡导家庭绿色文化、引导群众树立生态社区观念,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一是在全村发放村庄清洁工程的征求意见书,共搜集各类建议658条,采纳建议82条,既宣传造势,又及时和解决了一批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二是通过发放宣传图片、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及保洁员宣传介绍垃圾的分类、处理、回收等知识与方法。三是大力开展绿色实践活动。经常性开展“爱绿护绿、美化家园’’、垃圾分类知识竞赛、自觉回收废电池等公益活动,在居民家庭中评选“巧手媳妇’’、“好公婆”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村民对开展清洁工程的认识,增强了村民的文明素养,促使村民将良好的卫生习惯内化为自觉行为。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