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生态省建设简报第26期
发布日期:2011-07-26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第26期(总第391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1年7月26日 

  

  l  我省义乌市等五个市(县)荣获“国家生态市(县)”称号 

  l  丽水市以库区网箱整治为抓手保护瓯江水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做法 

  

  

  我省义乌市等五个市(县) 

  荣获“国家生态市(县)”称号 

  

  近日,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授予江苏省宜兴市等27个市(区、县)“国家生态市(区、县)”称号的公告》(公告2011年第54号),授予我省义乌市、临安市、桐庐县、磐安县、开化县等5个市(县)“国家生态市(县)”称号。我省已累计创建成6个国家生态县(市),总数列全国第二。 

  生态县建设是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2005年,我省安吉县创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县,成为浙江生态省建设的一张名片,为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典型。义乌市、临安市、桐庐县、磐安县、开化县成功创建成国家生态市(县),为全省树立了更多不同类型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环境保护部已明确,达到生态市、县建设标准的地区均可以直接转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阶段,我省6个国家生态县(市)均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丽水市以库区网箱整治为抓手 

  保护瓯江水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丽水市高度重视瓯江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自2009年5月紧水滩水库中上游出现藻类异常增殖后,该市立即开展网箱整治,大力发展洁水渔业。截至目前,共投入1700多万元,拆除网箱4307只、管理房34座、渔排9处,迁移网箱1436只,整治渔船110余艘,并向库区投放1300余万尾鲢鱼苗补齐生态链,使瓯江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保持了水环境功能区二类水质的标准。其主要做法是: 

  一、超前谋划运作,夯实整治基础 

  一是强化调查走访。龙泉和云和两地分别抽调发改、水利、环保等部门及乡镇分管领导和专家成立工作组,逐户走访养殖户,调查核实各乡镇的网箱数量规格、存鱼种类及养殖用船、水上管理房、鱼排等情况,对所有网箱及设施进行登记编号、上牌。并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网箱和辅助设施进行价值评估。同时各乡镇根据养殖户的家庭成员、生产生活资料等情况,建立“一户一档”资料,为养殖户转产和帮扶提供材料。 

  二是进行多方论证。多次召开论证会,全面开展政策研究和风险评估;召开座谈会,听取养殖户对库区网箱整治工作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两县(市)分别制定出台了《紧水滩水库养殖网箱拆除方案》、《云和湖水域养殖网箱整治工作方案》和相关补偿办法,明确了整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任务目标、工作措施、补偿标准及部门和乡镇的工作职责,确定按不同鱼种类的价格以每只网箱平均养殖面积给予补偿的鱼货补偿政策。 

  三是充实整治力量。龙泉和云和分别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网箱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各有关乡镇和部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召开网箱整治工作动员大会,与相关网箱整治乡镇分别签订《水域养殖网箱整治责任书》。同时将社区干部、村干部、乡镇代表及县代表纳入整治工作队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强有力的工作体系。 

  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网箱上岸 

  一是“捕”。充分调动库区渔业专业合作社积极性,重点对翘嘴红鱼白实施灯光诱捕,减少库区肉食性鱼类数量。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共捕捞翘嘴鱼30多万斤。 

  二是“放”。自2009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75万元,向库区投放花鲢556万尾,增加滤食性鱼类的数量,调整鱼种结构,使鲢鳙比例从过去1:9调整到4:6,维护生物链的合理性,有效抑制藻类发生。 

  三是“禁”。全面取缔库区网箱养殖,禁止库区投饲性鱼类养殖。在取缔养殖网箱、辅助设施时,采取暂时保留鲢鳙鱼养殖的方式,要求养殖户将鲢鳙鱼网箱和辅助设施迁入指定库湾进行定域、限量养殖。对养殖户在指定时间内自行拆除养殖网箱的按5元/平方米给予奖励;对养殖户在指定时间内将鲢鳙鱼养殖网箱自行迁移至指定养殖水域的按50元/只给予奖励,使渔业生产和农家乐经营的损失降至最小。 

  四是“休”。开展春季禁渔活动,将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确定为禁渔期,并在2010年3月份至2011年2月份实施为期一年鲢、鳙鱼休捕活动。建成了紧水滩倒刺鱼巴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效促进了渔业资源保护。 

  五是“打”。严格实行垂钓备案登记制度,规范垂钓时间、垂钓方式、垂钓鱼类品种,规范库区垂钓活动,从严从重打击非法捕捞,特别是偷钓、偷捕花白鲢鱼苗行为。 

  三、拓展渔业空间,助力转产增收 

  一是发展现代洁水渔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开发渔业资源。把调结构作为推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行生物洁水方法,在紧水滩水库实施“以鱼养水、以鱼洁水”的万亩养鱼洁水工程;推广‘‘沟坑式”稻田养鱼新模式,切实解决稻田养鱼发展瓶颈,实现养鱼、稳粮、增收“三结合”的目标。同时推广泥鳅、田螺、石蛙等特色水产品养殖,为渔民增收致富开创新渠道。 

  二是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从专项整治转入日常监管,巩固整洽成果,加大宣传教育和管理巡查力度,及时完善措施。加强执法监督,对未经许可养殖、超规划养殖和变更养殖的网箱,严格遵循“发现一处,取缔一处”的原则,严肃追究养殖户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同时加大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监督水域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大后续扶持力度。通过深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结合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等项目,积极引导渔民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库区后续发展项目库,在技术培训和生产资金上给予扶持,逐步转移整治后的富余劳动力,推动养殖户转产增收。如紧水滩镇出台了新开发茶叶和油茶基地的扶持政策,在云和县的补助基础上给予每亩150元和100元的配套补助。同时,大力扶持渔家乐等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如云坛乡积极动员养殖户进行雪梨、茶叶及土鸡养殖等的学习培训,有效引导上岸渔民转产转业。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