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生态省建设简报第1期
发布日期:2011-01-04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第1期(总第366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1年1月4日 
 

 l  我省公布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 
l   淳安县围绕“千岛湖水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 
l  安吉县实施八大行动计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省公布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了2010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06)分别以设区市和县(市)、市区为评价单元,评价出全省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状况评价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项评价指标,各指标分别赋予不同权重,最后计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确定优(EI≥75)、良(55≤EI<75)、一般(35≤EI<55)、较差(20≤EI<35)、差(EI<20)五个不同级别的生态环境状况。 
   一、生态环境状况现状总体评价 
   我省生态环境状况级别基本为优和良,其面积合计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9%以上,且主要为优;良级的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浙北杭嘉湖平原,在宁绍平原和浙东沿海也有零星分布;一般级面积仅占0.5%,分布在浙北的嘉兴;无较差级和差级。 
    我省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分异明显,其宏观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过程及人类活动影响具有空间分异特点。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西南部、西北部生态环境状况明显优于东北部,中部地区介于二者之间。西南部为本省的主要山区,多为千米以上的山峰,森林覆盖率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降水充沛,生态环境状况最好。东北部主要为平原,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量相对较少,是全省降雨量最少地区,水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生态敏感,环境脆弱,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以良为主,甚至一般。中部地区主要为丘陵盆地,自然环境条件介于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是西南部到东北部的过渡带,生态环境状况居中。 
   二、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分级,11个设区市中,除嘉兴市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外,其余各市均为优,且EI值都在80以上。生态环境状况为优、良的区域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6.2%和3.8%。 
   11个设区市的EI值(Ecological Index,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布在64.2~96.6之间,按EI降序排列依次为丽水、杭州、温州、衢州、台州、舟山、金华、绍兴、宁波、湖州和嘉兴。丽水市EI值最高,为96.6,生态环境状况最好,其植被覆盖情况与生物多样性明显优于其它城市。嘉兴市地处浙北平原,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其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各设区市,环境质量指数为全省最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为良。其余设区市的EI值分布在81.3~89.5之间,生态环境状况为优。与去年相比,各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均无明显变化;11个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均维持不变,生态环境状况为优、良的设区市个数分别为10个和1个。 
    三、县(市)、设区市市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我省11个设区市的11个市区和58个县(市)共69个评价单元的EI值分布在53.5~101.5之间,生态环境状况为优的有58个,占评价单元总数的84.1%;生态环境状况为良的有10个,占14.5%;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的有1个,占1.4%;以县(市)、市区为评价单元,优、良、一般三个级别的区域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9.8%、9.7%和0.5%。与去年相比,全省69个县级评价单元中,生态环境状况级别均保持不变。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良和一般的个数分别为58、10和1个,面积比例分别为89.8%、9.7%和0.5%。 
   69个评价单元中,EI值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泰顺县、庆元县、龙泉市、景宁县、淳安县、遂昌县、云和县、开化县、临安市和文成县。 
 

淳安县围绕“千岛湖水环境保护”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淳安县以千岛湖水环境保护工作为核心,全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切实加强水环境保护的监测和科研工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坚定“生命线”意识,强化政府监管责任 
   长期以来,该县始终把千岛湖水环境保护作为生命线。根据杭州市2010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严格实行年度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市、县两级目标责任书31项内容细化为136项具体工作。县政府与乡镇、部门签订了2010年淳安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与6个部门签订了2010年度淳安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从责任上保证各项措施有效落实与此同时,制定投饵性网箱环境监督管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站管理、水环境保护新闻宣传、湖面垃圾打捞清理等方面的政策,从机制上保证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二、咬定创建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该县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5项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具体任务,分别落实分解到23个乡镇和23个部门,采取每月抽查、每季督查、半年检查的方式,督查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目前,5项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具体任务均按计划有序实施。生态乡镇实现全覆盖,有6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9个省级生态乡镇、23个市级生态乡镇,15个市级生态村、305个县级生态村。 
  (二)全面实施生态建设项目。该县纳入杭州市生态建设1250工程范围的93个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已完成84个,10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已完成;1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2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污水处理工程、2个农家乐污染治理工程已完成;7个生态农业示范工程、8个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8个生态墓地建设工程已完成并通过预验收;28个河道综合整治已完成;1个清洁生产工程已完成。 
  (三)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日处理能力为2万吨的南山、坪山两个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能力为1万吨的汾口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运行。城西污水处理厂已通水运行,并同步开展配套污水管网改造和扩容纳管工程。双柏岭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改造工程已投入使用,基本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全县2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厂(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建成沿湖沿溪村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338套。到年底全县23个乡镇425个行政村将全部建成农村建筑垃圾填埋场。 
  (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每季度对全县“清洁乡村”工作进行大检查,实现“清洁乡村’’工作长效化。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在中央电视台、《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县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水环境保护专题报道,积极组织世界环境日、“保护母亲湖、洁美大行动”、系列“创绿”等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三、突出“五大”重点,整治水环境隐患 
  (一)切实规范湖区采砂。针对千岛湖湖区和周边河道采砂中存在的无序现象,该县科学制订采砂规划,采取定点、定时、定量的办法,严格采砂管理,公开拍卖湖区水域采砂权,尽量减少开采作业区域。2009年,全县共有7个开采水域9个作业面。2010年,推出5个水域8个作业面进行公开拍卖。目前,只有1个开采水域1个作业面,采砂作业对千岛湖水体的影响降至了历史最低水平。 
  (二)强力推进网箱整治。认真落实一对一结对管理制度,精确细致做好网箱资产处置与资金补偿工作,不断深化网箱整治。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县已完成40%以上网箱上岸831户、87.26万平方米,占全年网箱整治上岸户目标任务的93.37%和上岸面积目标任务的157.35%。 
  (三)严格水域垂钓监管。科学划定垂钓区域,设定8个垂钓区,明确其他水域及沿岸均为禁钓区,规范管理措施,坚决打击违规垂钓行为。按照“成熟一个,规划一个,出让一个’’的原则,对7个经营性垂钓区域进行公开拍卖。本轮试点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推行沿岸平台垂钓方式,采取设施建设和垂钓行为规范化、垂钓限额等措施,实行违规退出制口。 
  (四)加快船舶污水上岸。投资2000余万元资金,启动船舶生活污水“上岸工程”,全面推进千岛湖船舶污染整治。目前,两艘收集趸船均已开工建造,第一艘趸船已在11月21日下水试运行。游船生活污水改造工程在厂配套安装的船舶有6艘,船舶安装完工的有38艘。 
  (五)有效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加大农村环境管理力度,制定出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施意见,建成汾口镇、中洲镇、威坪镇、浪川乡、梓桐镇、界首乡、临岐镇、文昌镇等8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全县农村生活垃圾经由户、村、乡镇三级收集中转后统一集中运输至千岛湖镇双柏岭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置,基本形成四级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四、严格生态监管,保障水环境安全   
  (一)严格项目准入。始终坚持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新增量。2010年,经环保审批的212个建设项目,均为无污染或轻污染的项目,全部符合产业政策规定,环评执行率达100%,“三同时”执行合格率到95%,重点工业企业达标率100%。经初步核算,三季度COD和S02减排量分别为52.11吨和13.44吨,较好地完成年度计划。 
   (二)加强预警监测。2010年,针对3月份以来新安江流域降雨较多,面源和地表径流上大量营养物流入湖区,启动新安江水库敏感期水质预警监测,实行一周一报,编制预警监测周报l9期,及时为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密切关注安徽上游来水的状况,积极呼吁建立上下游共同保护机制、上游来水约束监督机制等制度,形成上下游共同保护的良好局面。同时,启动千岛湖生态系统监测站建设。 
   (三)深化专项检查。进一步扩大县本级“飞行监测’’的检查范围,对查实的直排、漏排、超标排放、违反“三同时”等环境违法行为,运用行政处罚或限期治理等手段严厉打击。开展沿湖各宾馆饭店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乡镇所在地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主城区内餐饮业油烟和噪声污染的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实施矿山和规模化畜禽养殖综合整治,及时开展湖面垃圾打捞清理,努力消除环境隐患。l98件环境信访投诉,均得到有效处理。 
 

安吉县实施八大行动计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安吉县认真总结生态县建设和生态文明试点经验,启动实施“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工业转型、农业提升、乡村旅游、文化繁荣、健康安吉、低碳生活”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取得了初步成效。该县是全国首个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进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人居环境奖唯一获得县。其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生态环境提质,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空间环境 
  一是强化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强化生态环境监察体系建设,形成“部门联合、村组联手、干群联防”的网格化监察体系;成立矿资办统揽全县资源保护和开发,实行区域生态保护分级控制,落实“红、蓝、绿三线控制区”方案,加大生态公益林、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保护力度。持续开展15万亩生态公益林扩面工程,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近三年来累计复垦土地约9000亩,新增城乡绿化3万余亩。 
   二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整体策划、分口包装、归口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县域乡镇全部建成全国优美乡镇,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60个。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污水处理网络县城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和城乡污水处理率分别达100%和89.1%。实施农村沼气系统建设和农房节能改造,全县太阳能特色村覆盖面达100%。加大生态建设考核奖励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1.2亿元资金奖补开展生态创建的村镇,近三年来撬动各类生态建设投入14.83亿元,累计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1623个。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出台村庄环卫长效管理办法,财政每年专拨资金1000万元用于生态建设长效管理。落实领导挂钩指导机制,29位县领导分组联系15个乡镇、141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行部门结对创业和村企共建机制,76个部门与141个村、176家企业与169个村结对共建、捆绑考核。推行乡镇分类考核机制,跟进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确保生态建设可持续推进。  
    二、突出生态经济提效,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力支撑 
    一是推动工业转型。全面实施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集聚、金融创新行动,做好“加’’高新产业、“减”低小散企业、“乘”技术管理效应、“除”高能耗污染四篇文章。重点发展“椅、竹’’两大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绿色食品、特色机电、新型医药、太阳能光伏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竹产业循环经济,开展竹木制品行业污染处理,竹屑等废料利用率达100%。  
   二是加紧农业提升。加快资源整合,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山林产业化经营,建成白茶、竹子良种等4个万亩现代园区。实现经营联舍,推广“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60余个,高效生态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推进产业融合,加快一产“跨二进三”,初步形成农事体验型、景区依托型、生态度假型、文化创意型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全面启动现代农业“一区一轴三带”建设,力争到2012年建成3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1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0个农旅融合景区。 
   三是深化乡村旅游。将休闲产业作为县域终极业态和发展目标,积极争创全国首个县域4A级大景区,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县,推动生态资源休闲化、资本化发展。成立县级风景与旅游管理委员会,统筹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打响‘‘中国大竹海”、“中国美丽乡村”地域品牌。激活江南天池滑雪、竹海熊猫等特色休闲元素,建设高品位景区和全国生态影响基地。整合提升“竹乡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农家乐发展到800余家l万余床位。 
  三、突出生态文化提升,放大生态文明建设辐射效应 
   一是繁荣生态文化。加深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坚持教育、宣传、培训并举,每年举办农民文化艺术周和生态文化艺术节,开展“3.25”生态日等群众性活动。实施“书香飘竹乡”计划,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生态文化基地建设,基本建成全国最大、功能最全的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建成开放山民文化博物馆、龙博物馆、扇博物馆等18个地域文化展示馆,配套组建竹叶龙、威风锣鼓等文化团队62支。该县成为首批‘‘浙江文化名城”。 
   二是推行低碳生活。启动实施2010低碳生活倡导年活动,印发《安吉县低碳生活守则》,开展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创建、生态公益月、低碳家庭展示大赛、低碳科技创新大赛、低碳品质生活大讲堂、低碳生活志愿服务、节能降耗十佳企业评比等12项主题活动。抓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和“现代市民教育”工程,推进系列绿色创建,有效推动低碳生活进村社、学校、企业和家庭。 
   三是打造健康安吉。全面对接居民健康需求,开展‘‘健康安吉”建设,大力实施健康体系、健康文化、健康文明、健康饮食、健康生产环境、健康行为、健康人居环境、健康保障八项健康工程,全面展开“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年以来已举办全民健身活动76次,县级体育竞赛19次,启动创建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个。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