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总第328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0年8月9日
编者按:近日,王建满副省长在《实施五项行动 打造“生态交通”》上批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的“生态交通”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可喜可贺!下一步一定要按照省委十二届7次全会精神,继续全力推进“五项行动”,努力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争当“先行官”!。现将其主要做法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省交通系统实施五项行动打造“生态交通”
打造“生态交通”,是促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在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以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为载体,积极建设生态型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传统运输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生态交通’’,取得了良好进展,在交通领域环境保护的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全省近年交通运输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例仅为5.85%,低于全国1.75个百分点。
一是以大港口建设带动行业节能减排。发挥水运的低能耗低排放优势,“十一五’’前四年,我省共完成水运投资370亿元,是“十五”总投资的3.7倍。2009年水路货运能耗为270万吨标准煤,按水路运输能耗为道路的7.5倍计算,相比道路运输节约标准煤17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14万吨。
二是建设大路网减少迂回运输。经测算,与2005年相比,2009年因路网完善节约燃油折合标准煤1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2万吨。其中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宁波至上海行车里程缩短120公里,仅2009年就因此节约燃油2.3亿升、折合标准煤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万吨。
三是构建大物流发展格局。推进物流基地、龙头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积极打造全国交通物流发展先行试验区。到2009年底,我省大型物流基地、A级物流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成为全国性的公共平台。
四是完善综合运输网络。积极促进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和城市交通等的有机衔接,重点发展公共交通、淘汰老旧车船,加强客货源组织和运力调配、降低车辆空驶率,发展拖挂、甩挂运输。2009年全省货车的厢式化比重同比提高2.4%、重型化比重提高1.2%,共节约标准煤48万吨;沿海和内河船舶平均吨位同比分别增长22.2%和9.5%,共节约标准煤10万吨。两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139万吨。
五是加强工程生态建设。率先出台“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公路和水路项目环保费用占项目概算的比重分别达12%和5%。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的环评、环保水保专项验收、工程环保“三同时”等制度,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尽量减少大填大挖,防止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农田和农用地污染,其中黄衢南高速公路建设与缓坡整治相结合共造地500多亩,长湖申航道采用新工艺扩建共节约土地500多亩。“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公路沿线绿化15000公里、公路边坡绿化58万平方米、航道绿化240公里,新建在建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实现污水零排放。
六是加强生态交通关键技术研发。每年组织推广应用新技术达100多项,废旧沥青再生、生态护坡、航道改造中的桥梁顶升等一大批技术得到推广。2009年,我省在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评选中获奖项目达15项,遥居全国首位。设立专项资金,对大吨位货车厢式货车、大型船舶的更新改造和老旧车船淘汰等实施补贴,近三年安排技改资金已超过1亿元,同时积极推广出租汽车燃料改造、港口岸电接入及集装箱起重机和汽车烤漆房油改电、道路隧道节能灯具、公路沿线设施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技改项目,促进了交通运输生态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
下一步,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我省将在交通领域全面实施“生态交通五项行动”,努力实现设施结构最优化、运输生产现代化、工程生态标准化、技术进步系统化、文明建设大众化的目标,力争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
一是“设施结构优化行动”。‘‘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充分发挥水运的节能优势,着力实施内河航运复兴计划,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沿海港口体系,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较系,水陆配套、江海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同时,注重联网公路建设,形成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道路相互配套,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立体路网,改善车辆通行条件,缩短车辆行驶时间和里程。注重公路水路与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发挥各自在技术经济、能源利用和服务方面的比较优势,推动形成完善、配套、高效、安全和节能减排的综合运输网络系统。
二是“运输产业升级行动”。引导和扶持运输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加快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运输实体。引导企业改进管理,加强客货源组织和车船运力调配,发展拖挂、甩挂运输,推进传统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完善运输装备技改引导政策,严格实施营运车船准入制度,加速淘汰高耗能老旧车船,加强车船性能检测与维护监管。同时,着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和城际交通的公交化,引导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水平。
三是“工程生态保护行动”。在工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经济合理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建设时序。坚持统筹规划、优化设计、精心施工,充分运用技术指标,合理利用公路线位和深水岸线资源,节约土石方用地,减少施工占地、借地,有效防止施工中的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农田和农用地污染。
四是“技术进步引领行动”。建立完善生态交通技术标准规范体系,积极研发推广节能减排以及能源替代新技术、新产品。组织开展软科学研究,整合交通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提高全省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水平,实现基础设施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大力推进职能交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资源共享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管理信息平台,减少出行受阻、车船空驶、重复运输、迂回运输。
五是“行业文明创建行动”。加强交通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建设,着重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确保生态交通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在全行业倡导文明节约的生态观念和行为模式。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