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期(总第332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0年8月17日
l 临安市科技生态双轮驱动 城市农村一体发展
l 鄞州区率先设立绿色碳基金
临安市科技生态双轮驱动城市农村一体发展
近年来,临安市坚持生态与经济共赢,走过了从封山育林、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旅游,到建设“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再到全面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这样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2009年,该市经济总量比十年前翻了两番,人均GDP达6580美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6.38%。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万元GDP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76.55%。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市等城市“金名片”,被确定为全省首个省级生态文明试点县(市)。其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山绿”,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
(一)从“老三线”到“新三线”再到“沿线整治”,宜林荒山得到整治。2007起,该市投入1.5亿元开展大规模的杭徽高速沿线整治,使这条百里长廊成为生态绿色画廊。2008年,率先启动全球首个毛竹林碳汇项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临安毛竹林碳汇研究项目。
(二)从“卖山头”到“卖山货”再到“卖生态”,生态效益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初,临安大部分农村在“靠山吃山”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砍木头、卖山头,结果山越来越秃。后来,通过政府引导和科技人员指导,发展竹笋、山核桃、有机茶,靠“卖山货”增加收入。近年,引入保护和经营生态资源理念,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繁荣发展。
(三)从“建保护区”到“封山育林”再到“低丘缓坡利用”,潜在资源得到开发。天目山、清凉峰分别于1986年、1998年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近年,该市实施封山育林、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公益林面积11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000余万立方米。2008年,该市抢抓省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的机遇,科学合理、适度有序地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鼓励生态企业、生态工业、生态园区上山发展。
二、围绕“水韵”,实施“五位一体”的源头护水新模式
(一)保障水安全。建立健全污染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和水厂应急处理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全方位开展水质监测分析。积极开展合格饮用水保护区创建工作,累计投资1-5亿元建设农村饮用水工程,使全市老百姓喝到了‘‘放心水”、“安全水”。
(二)改善水环境。建成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2万吨的青山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3.07%。全市22个乡镇建成集镇有动力(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70余个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和沼气综合利用工程,流域内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以上。
(三)恢复水生态。加强流域干支流源头、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全面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建成一期日处理2000吨的尾水脱氮除磷工程,运用生物技术净化青山湖水质,有效改善了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四)营造水景观。对城市水体实行立体开发,投入10多亿元建成城市防洪工程,开展锦溪、马溪、南苕溪“三溪”水景观带建设,启动总投资50多亿元的太湖流域青山湖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形成“以湖为点,以河为脉,以绿为体”的空间形态,营造“一环清水绕古城、千顷碧波添美景’’的水景观。
(五)塑造水文化。精心组织“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大型纪念、宣传活动,在主流媒体上开设水资源“知识窗’’、‘‘民情热线’’等专题专栏,广泛传播水知识,倡导护水行为。
三、围绕“业兴”,构建临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推进工业调强提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率先在杭州五县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培育各类高新技术企业87家。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世界级空分设备生产基地、中国一流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和电梯电机生产基地初具雏形。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制订实施绿色照明、精密元器件、坚果食品等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加快打造国家特色节能电光源制造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电线电缆产业基地、复合装饰材料特色基地和长三角特色精密元器件制造中心。着力培育光伏、空气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企业862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上市企业4家。
(二)推进农业调优提效。按照“生态、高效、外向”的思路,着力调优种养结构,提升发展竹笋、山核桃等主导产业,有序发展生态规模养殖、杨桐柃木等新兴产业。山核桃、竹笋种植面积分别达40万亩和100万亩,产值分别达5.9亿元和7.3亿元。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通过举办中国山核桃节、接轨上海推介会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三)推进服务业调活提速。明确大旅游产业、商贸与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等9大门类现代服务业。注重业态提升,大力推进天目山综合保护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设立5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总部(楼宇)经济发展。
(四)突出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树立“一切为了科技城、为了科技城一切”的理念,按照“三高四区”的要求,着力打造115平方公里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青山湖科技城。积极开展招院引所,在16家省部级科研院所落户的基础上,引进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强化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1000万元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四、围绕“城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建设“生态型宜居宜业城市”。按照打造低碳城市的要求,规划建设两大新城、三大城市公园和四大城市综合体,加快城市副中心和中心镇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中心带动、二副崛起、多镇突破”的城镇发展格局。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施主城区“城中村”、背街小巷改造。加大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力度,构筑“一湖二山三溪”城市生态景观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84平方米。
(二)打造“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实施“打造绿色新环境、提升绿色新产业、建设绿色新社区、培育绿色新文化’’四大工程,力争通过十年努力,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风民风和谐、产业模式多样、社会保障健全、乡土文化深厚、农民生活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一条具有“临安特色、浙江率先、全国领先、国际影响”的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山区农村绿色经济发展新路子。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工作,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000多万元。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实施村规模调整,全市行政村由662个缩减为298个。深入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各乡镇(街道)、村均配备垃圾房(箱)、清扫清运车,环境卫生长教保洁机制逐步形成。
(三)畅通城乡交通“脉络”。“十一五”以来临安累计投入28.4亿元,杭徽高速全线建成,境内“一横四纵两网”的公路主骨架不断优化,城乡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完成杭临K598路公交改造,实现与杭州主城区公交一体化。
鄞州区率先设立绿色碳基金
中国绿色碳基金是以推进植树造林、固碳减排为目的的林业碳汇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绿色战略行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抓手。今年6月,鄞州区率先成立中国绿色碳基金鄞州专项,是全国首个设立碳基金专项的县(市、区),目前已募资金7269万元,计划筹资1亿元,资金规模在全国同类专项中最大。依托绿色碳基金的成立运作,鄞州区在创建为全国“绿色小康县”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森林鄞州”建设,上半年巳投入资金6500万元,占地8000多亩的132个生态绿化项目正抓紧实施。为提高绿色碳基金的运作绩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鄞州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强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三方联动”,拓宽碳基金筹资渠道
鄞州区着眼做大绿色碳基金“蛋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动员各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了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加大组织发动力度,全方位宣传创立绿色碳基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有效激发广大企业和全社会参与基金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同时强化示范带动,区财政率先出资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区级领导带头、机关事业单位踊跃捐款,个人捐款达90多万元。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区内大中型企业多、企业家公益心强的优势,一批实力型企业带头倡议和捐款,并带动其他企业积极加入和认捐。目前,全区已有489家企业捐资7176万元,占基金总额的98%以上。三是拓展公众参与的有效渠道。推广公益林命名、公益捐款、碳汇造林等办法,开展绿地认养、认种、冠名等活动,1万多名群众为绿色碳基金捐款近1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
二、实施固碳造林、减碳绿化、低碳倡导“三大工程”,提高碳基金使用效益
鄞州区把绿色碳基金的使用与推进“森林鄞州’’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区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森林鄞州”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以充分发挥碳基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二是实施‘‘固碳造林”工程。着眼扩大生态公益林覆盖率,加大生态造林力度,推进“十大生态绿圈”、“十大绿色通道”和“十大绿色水岸”建设,增强生态功能。今年上半年,新规划生态公益林4万亩,完成珍贵树种造林2084亩;力争5年新增生态公益林8万亩,完成珍贵树种造林1万亩。二是实施“减碳绿化’’工程。着眼提高平原、城镇绿化水平,加快区域绿化进程。在城区,按照“林在城中、城在林中”要求,以“十大城区绿地’’建设为重点,5年内将城区绿地率提高到38%。在镇村,按照“绿化城镇、美化家园”要求,推进镇区休闲绿地、环镇林带等建设,加快村级中心公园、环村绿带、绿色庭院等建设,力争5年创建市级以上“森林城镇”10个以上、区级以上“森林村庄”200个以上。三是实施“低碳倡导’’工程。在企业层面,大力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把基金使用与税收减免、技改贴息、奖励补助等相结合,重点扶持应用低碳技术、引进节能设备和新型能源,促进高碳产业节能减排;在社会层面,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联动推进“省级森林城区’’创建与“和美家园”建设,扶持“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创建,探索推广“零碳车贴”,让低碳生活深入人心。
三、建立规范化监管、项目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三大机制”,加强碳基金使用管理
一是注重规范化监管。鄞州区成立了绿色碳基金鄞州专项管理办公室,对资金捐赠使用、项目实施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和监督。建立资金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定期审计等监管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强化公开透明,及时公布资金使用、碳汇造林项目实施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实行项目化运营。把项目扶持作为绿色碳基金的主要使用方式,以固碳造林、减碳绿化等项目为重点,完善项目申报审批、合同签订、项目实施、项目核查验收等程序,确保基金使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目前,一批碳汇造林项目正在整理申报。三是探索市场化运作。着眼绿色碳基金的保值增值,认真做好碳汇林认定、碳汇计量、碳汇结果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同时,以市场化方式,大力开展森林经营,积极探索碳汇造林、森林保护等与林权林地流转、生态补偿、企业节能减排等挂钩的实施办法,为碳汇成果市场化交易探索经验。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