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项目名称
|
承担单位
|
协助单位
|
项目负责人
|
|
起止年限
|
补助金额(万元)
|
1
|
杭州市大气环境二噁英污染现状和趋势研究
|
省监测中心
|
|
巩宏平
|
二恶英污染源调查分析。环境空气样品中二恶英提取和分析方法。环境空气二恶英类污染现状分析。环境空气二恶英类污染趋势分析。
|
2009.1-2012.6
|
6.0
|
2
|
浙江省染料行业二噁英污染源调查
|
|
/
|
刘劲松
|
调查我省染料生产企业概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染料企业,对其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固和染料产品进行样品采集;调查其废水排放对周边地区土壤、水系沉积物的环境影响;建立染料样品中二噁英类化合物样品分析方法;污染现状评价,建立染料生产企业二噁英排污系数。
|
2009.1-2011.12
|
6.0
|
3
|
环境中杂环类农药测定方法研究及污染现状调查
|
|
/
|
许行义
|
以高灵敏准确的电子捕获器(μ-ECD)取代稳定性差且使用寿命短的氮磷检测器(NPD),建立工业废水和地表水中三唑酮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农药工业废水和地表水中吡虫啉等的样品预处理和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完善咪唑烷、多菌灵、莠去净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太湖流域浙江省内有代表性1~2家杂环类农药企业排放废水及周边水环境污染现状调查。
|
2009.1-2010.12
|
7.0
|
4
|
发光细菌检测水源水安全性的评价标准研究
|
省监测中心
|
华东师范大学
|
邵卫伟
|
水源水中各种重金属污染物的毒性分析及其安全性判别。水源水中各种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分析及其安全性判别。制定判别水源水安全性的一整套评价标准。
|
2009.1-2010.12
|
自筹
|
5
|
饮用水源氨基甲酸酯农药分析方法、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
省监测中心
|
/
|
王 静
|
以3种典型地表水(湖泊、河流、水库)水样为例,通过萃取小柱/膜、淋洗液的组成、洗脱液的组成及用量(甲醇、甲醇的不同酸性溶液、酸性水溶液)的选择,确定水样中氨基甲酸酯的高效、稳定的柱状固相萃取方法。
|
2009.1-2010.12
|
10.0
|
6
|
浙江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
|
省监测中心
|
各设区市环保局
|
俞 洁
|
基于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信息调查与评估结果,结合省内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成果,研究提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环境管理政策体系完善建议、技术保障体系完善建议、监控及预警方案和保护宣传教育对策。
|
2009.1-2009.6
|
8.0
|
7
|
浙江省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域污染行动计划
|
省监测中心
|
/
|
林 广
|
以海洋环境问题分析评估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如表格法、层次分析法等),重点考虑不同环境问题对粮食安全及减轻贫困、人群健康、海洋资源、生态系统健康、其他经济和社会价值(如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影响,甄别优先关注问题、优先问题关注的敏感区域,确定对各类环境问题开展行动的优先次序。
|
2009.1-2009.6
|
自筹
|
8
|
环境审计综合指标体系理论研究与应用
|
省监测中心
|
/
|
吴 斌
|
确定能准确反映出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内容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子系统。在历年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工作考核、11市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城乡一体化考核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等各类考核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子系统的内涵,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指标,并根据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包括各子系统和各指标)。根据初步确定的指标体系和权重以及掌握的监测、统计数据,对11个设区市、并选取3~5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区)进行综合评价应用研究,对拟选取的指标和权重进行检验并予以相应调整优化,最后确定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2009.1-2009.6
|
自筹
|
9
|
浙江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研究
|
省监测中心
|
|
俞 建
|
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全省外来入侵物种概况和典型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情况调查。调查物种主要是列入中国第一批、第二批(待发布)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物种,共39种,以及虽未列入上述名单而对浙江省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明显入侵后果的外来入侵物种。
|
2009.1-2010.12
|
自筹
|
10
|
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太湖藻类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
省监测中心
|
/
|
胡尊英
|
水质参数波谱诊断分析及最佳波段选择技术:通过研究水体中各组分的光谱特征,以选择和优化波段组合,确定水质参数遥感定量监测的敏感波长,以获得最佳光谱信息。遥感定量模型构造:在水体各组分的光谱特征和波长分析基础上,结合同步地面实测数据,针对高光谱遥感数据,建立叶绿素a等水质参数遥感定量估测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精度及应用效果进行检验。太湖水质动态监测研究:应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及相应水质遥感监测模型,对叶绿素a等水质参数进行动态监测研究,并探讨各水质参数的时空变异特征,探寻藻类发生的时空规律。
|
2009.1-2010.12
|
5.0
|
11
|
南太湖蓝藻水华的生理生态研究
|
省监测中心
|
/
|
晁爱敏
|
以蓝藻水华现场分离的微囊藻为目标藻种,研究南太湖微囊藻的部分生理生态特征,包括,生活周期,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单细胞到大型群体的变化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子。
|
2009.1-2010.12
|
10.0
|
12
|
龙泉凤阳山空气中二氧化硫监测数据异常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
省监测中心
|
丽水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龙泉市环境监测站
|
傅 军
|
凤阳山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校准以及与手工监测的比对实验;凤阳山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周边酸雨情况的监测与分析;凤阳山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周边土壤及地表水的pH值、硫酸根的监测与分析。
|
2009.1-2009.12
|
自筹
|
13
|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实证研究
|
省监测中心
|
/
|
冯元群
|
从环境管理和保护公众环境权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不同行业的排污核算方法、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确定及其核算方法等,制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指南。研究实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配套措施,提出工作建议。
|
2009.1-2009.12
|
6.0
|
14
|
浙江省污染土壤防治对策研究
|
省监测中心
|
/
|
冯慧敏
|
通过收集浙江省土壤污染状况资料(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环境背景值等),摸清浙江省土壤主要污染类型:污染物以及其污染程度、污染成因;收集相关土壤污染类型的防治对策资料,提出针对浙江省污染土壤的防治对策和可行性建议。撰写《浙江省污染土壤防治对策》报告。
|
2009.1-2009.12
|
自筹
|
15
|
利用生物酸化作用促进污泥中细胞破壁的污泥脱水减量化研究
|
省环科院
|
/
|
仝武刚
|
产酸菌驯化培养和污泥破壁;产酸菌的扩培和污泥破壁工艺研究;产酸菌与其他方法协同破壁的研发;装置研发和参数优化;根据实验室研究结果进行放大中试,对中试生物促进破壁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提高装置的实用性和高效性,确定中试规模最佳工艺。
|
2009.1-2010.12
|
5.0
|
16
|
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性问题探讨
|
省环科院
|
/
|
陈德全
|
调查在废水处理中微生物菌剂的应用情况,明确市场上所用到的主要微生物菌剂各菌种(株)的组成、来源、地理分布及自然习性等,并且对微生物菌剂的毒性和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检测;微生物菌剂使用后的环境影响分析
|
2009.1-2010.12
|
10.0
|
17
|
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研究
|
省环科院
|
/
|
叶红玉
|
根据省内和国内外调研及试点工程研究,研究提出1-2种类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草案。规范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设计流量与设计水质、工艺设计及参数选择、检测与控制要求、施工与验收、运行与维护要求。
|
2009.1-2009.12
|
6.0
|
18
|
浙江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建设规划研究
|
省环科院
|
/
|
王浙明
|
调查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为美国、欧盟、日本等)在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等环境标准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了解我省地方环境标准制修订和贯彻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地方环境标准方面的需求调查,研究筛选出近中期需要重点开展研究制修订环境保护地方标准项目,最终研究提出浙江省地方环境标准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和浙江省地方环境标准建设规划措施。
|
2009.1-2009.12
|
6.0
|
19
|
浙江省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
|
省环科院
|
/
|
徐鹏炜
|
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内涵和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分析、借鉴现有各种综合或单项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指标体系设计框架;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在理论分析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浙江省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从实际操作出发,制定指标评价方法及指标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
2009.1-2009.12
|
7.0
|
20
|
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框架研究
|
省环科院
|
/
|
徐乔根
|
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结合浙江实际,因地制宜,从能源资源节约、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社会消费模式、循环经济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主要污染物减排、生态环境质量和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等要素考虑,初步提出突出地方特色的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与指标。
|
2009.1-2009.12
|
5.0
|
21
|
印染废水回用处理工艺优化研究及工程示范
|
省环科院
|
浙江金环科水务技术有限公司
|
白俊跃
|
将在现有工艺基础上,以降低运行费用、提高现有处理工艺处理效率为目标,进一步对工艺进行优化并进行工程示范。
|
2009.1-2010.12
|
5.0
|
22
|
浙江省工业项目工程环境监理技术研究
|
省环科院
|
/
|
鲍炯炯
|
通过理论探讨、调研、以及对目前承担的工业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经验总结,研究和探讨工业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报告编制格式等内容,探讨典型污染行业的工程环境监理技术要点,为我省制定工业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规范提供依据。
|
2009.1-2009.12
|
5.0
|
23
|
浙江省农业污染减排的源头控制策略研究
|
省环科院
|
/
|
柯紫霞
|
对我省现行、典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制度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提出淘汰和推荐目录。研究我省不同生态功能区与农业区划结合的农业产业结构以及与之配套的农业清洁生产模式。研究农业污染减排的源头投入总量控制的方式方法,包括控制的对象、控制基准和控制途径等。调查分析我国及我省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及在农业污染减排中的作用,研究我省农业绿色补贴调整和矫正思路及对策。
|
2009.1-2009.12
|
5.0
|
24
|
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年)
|
省环科院
|
/
|
卢瑛莹
|
在掌握生态旅游发展背景及趋势的基础上,分析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条件,确定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提出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和资源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重点内容和要求,并明确相应的保障措施。
|
2009.01-2009.12
|
6.0
|
25
|
环境风险与损益评估技术研究
|
省环科院
|
/
|
沈海萍
|
根据我省实际调研情况结合国际经验,对适合我国的环境污染风险和损害评估技术方法的框架进行总体设计。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事先风险预防和事后损害赔偿的技术评估体统设计提供依据。
|
2009.01-2009.12
|
8.0
|
26
|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
省环科院
|
/
|
韦彦斐
|
根据试点调研和国际经验吸取,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和研究,包括对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相关政策体系设计;制度推行原则、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职能部门配合等体系建设研究;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勘察、定损与责任认定、理赔流程等机制研究等方面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设进行总体设计。
|
2009.01-2009.12
|
7.0
|
27
|
《浙江省造纸工业(废纸类)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评估研究
|
省环科院
|
/
|
徐彦颖
|
根据调查分析造纸工业技术发展趋势,对照国家标准,从经济技术、促进造纸工业产业升级和污染减排等方面,研究开展浙DHJB1-2001修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修订或废止的建议与对策。并研究提出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和废止的程序与要求。
|
2009.01-2009.12
|
6.0
|
28
|
浙江省废旧有机玻璃回收再生行业排放标准
|
省环科院
|
/
|
顾震宇
|
针对不同规模、原料、工艺的典型企业治理设施和排放水平调研剖析基础上,识别污染控制的特征污染因子,结合国内外该行业治理所能达到的排放水平、投入/产出比的分析、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最终提出《浙江省废旧有机玻璃回收再生行业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无组织排放厂界标准和排放口排放标准)的编制技术报告及《标准》送审稿。
|
2009.1-2009.12
|
10.0
|
29
|
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液质联用分析方法建立及其在浙江沿海贝类中的分布特征研究
|
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
|
/
|
母清林
|
基于文献报道的HPLC分析方法基础上,利用混合标准毒素摸索液相色谱的条件,筛选合适的液相色谱柱;优化质谱参数(干燥气温度、毛细管电压、针电压、碰撞气压力等),在杂质峰不干扰测定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毒素的响应信号。同时利用含有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贝类样品,在保证高回收率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优化样品进化与富集方法,尽量消除杂质干扰,建立一套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在赤潮爆发海域采集贝类生物样品,利用以上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贝毒在贝类样品中的种类和浓度,了解其污染现状。
|
2009.1-2010.12
|
6.0
|
30
|
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物中氮、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
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
|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
王益鸣
|
研究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氮、磷总态和各结合形态的分布特征、区域分布、背景值估算与变化特征的初步研究,探讨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环境氮、磷的潜在生态功能与质量状况评价
|
2009.1-2010.12
|
8.0
|
31
|
浙江省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研究
|
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
浙江大学
|
杨维耿
|
通过文献综述、规划区划分方法的研究、通讯基站卫生防护距离的三方面,通过选定的区域的模式模型研究各类电磁辐射污染源污染特性,深入研究重点污染源(广播电视,大型通信设备),提出规划区划分的初步方法
|
2009.1-2009.12
|
5.0
|
32
|
基于J2EE的核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
杭州之远创能科技有限公司
|
王 蕾
|
项目将基于已有的基础工作,研究基于J2EE的数据处理技术在核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应用。主要包含下面两部分内容:基于J2EE的在线及离线数据的采集与集成系统和基于BS架构的连续γ辐射监测
|
2009.1-2010.12
|
10.0
|
33
|
铀矿冶废水排放现状调查与排放控制限值研究
|
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
/
|
肖 军
|
调查国内主要铀矿冶生产企业废水处理技术及实际排放情况,研究国内铀矿冶废水放射性排放标准,重点对我省铀矿冶废水排放情况开展调查与监测,掌握铀矿冶废水放射性排放水平现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废水放射性排放控制限值及其依据,最终为环保部门制定排放限制标准提供基础参考资料和技术依据。研究铀矿冶废水排放与治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铀矿冶废水排放管理的相关建议。
|
2009.1-2009.12
|
6.0
|
34
|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立法调研
|
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
浙江省核电厂事故场外应急委员会办公室
|
翁建庆
|
通过课题开展,研究以下内容:1、明确省、市、县环保局对辐射安全监管的职责及分工;2、明确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为配合做好辐射环境管理需做的工作;3、细化射线装置安全管理和处置要求;4、完善流动探伤作业的安全管理要求和措施;5、明确我省内铀(钍)矿、伴生矿的开发利用和退役安全管理要求,使用低放原材材料、伴生放射性矿渣、含天然放射性物质的石材等建筑装饰材料的安全管理要求;6、明确辐射工作单位落实安全管理、应急处置以及年度评估制度的具体要求;7、明确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和健康管理要求;8、明确废旧金属拆解、回收冶炼的安全管理和废放射源、放射性废物暂存、处置安全管理要求;9、规范我省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设备选址建设和管理。
|
2009.1-2009.6
|
6.0
|
35
|
离子液体雾化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水样分析中的应用
|
嘉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
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
叶朝霞
|
利用离子液体雾化液相微萃取技术,以优化后的最佳条件,将该方法应用实际环境水样的分析,从而建立简单、快捷、环保、灵敏的环境水样实际样品分析的新方法,为环境中水样安全检测提供新的体系和方法,并为药物分析、食品分析等检验检测体系和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
2009.1-2009.12
|
自筹
|
36
|
关于《浙江省造纸产业环境准入条件》的课题研究、关于《浙江省印染行业环境准入条件》的课题研究、关于《浙江省化学原料药产业环境准入条件》的课题研究
|
评估中心
|
/
|
沈涤清
|
根据调查分析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工业、浙江省印染行业和造纸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对照国家标准,从经济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污染减排等方面,研究制定《浙江省化学原料药产业环境准入条件》、《浙江省印染行业环境准入条件》和《浙江省造纸产业环境准入条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009.1-2009.6
|
10.0
|
合计
|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