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生态省建设简报第4期
发布日期:2010-04-02 00:00 浏览次数:

  
 
 
 
 
 
 
 
 
第4期(总第299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0年4月2日 


 
编者按:近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省长陈加元在《金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上批示:金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大、进展快、效果好。现将其主要做法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金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污染减排的重要渠道和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内容,金华市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部署工作组织领导、目标责任、督查宣传“三个到位”,资金投入农户自筹、政府力筹、社会各方合筹“三轮齐驱”,治理工作与卫生改厕、河沟池塘整治、其他污染面源治理“三个结合”,管理维护采取建立保洁队伍、完善规章制度、制定文明规范“三项措施”,强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9年底,该市已累计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2152个;占全省污水治理村数的16.5%,行政村覆盖率44.7%,高于全省4.7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已完成污水治理村500多个,达到了市本级行政村总数的一半左右。2008年以来,全市新增污水治理村1553个,新建公共厕所1562座,新增污水治理农户20多万户,开展污水治理村的农户接入率为73.8%,远高于全省平均62.97%的入户率。获得省村庄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补助资金总额列全省各设区市第一。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格局,强化责任 
  (一)组织领导到位。该市把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县(市、区)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市区明确工程由市“百千”办牵头,市委农办、市规划局、市卫生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下发了实施意见和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措施,切实形成了“市指导、县协调、镇负责、村实施”的工作格局。 
  (二)目标责任到位。该市计划2012年全市60%以上的村完成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其中市本级由市财政出资1亿元,计划到2011年基本完成所有行政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任务目标。市本级把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纳入年度十件重点实事,并纳入新农村建设重点考核内容。在村庄整治村验收中,凡是生活污水治理不达标的,村庄整治考核一律实行“一票否决”。明确市本级有关部门负责工程的技术指导,区政府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区内工程的组织实施、工程质量的监管、工程的验收及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管理。 
  (三)督查宣传到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专家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对化粪池建设、管道埋设施工、厌氧池建造等进行技术指导,对工作不力、进度不快或效果不明的,及时进行通报批评,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同时,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册子、标语等开展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的目的和意义,积极主动做好配合工作。 
  二、深入调研,完善政策 
  (一)制定完善政策。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金华市开展专题调研,结合提升村庄整治水平的新要求和生态市建设的任务,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在市区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市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出了市区到2011年基本完成污水治理的目标任务。 
  (二)加大投入力度。明确了市、区、镇三级污水治理专项补助标准和要求。各县(市、区)也把污水治理工程作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来实施,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追加污水治理专项经费,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市本级财政计划投入1亿元资金用于推动市本级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对治理村按人均2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婺城区、金东区、开发区都按高于人均200元标准进行配套。2009年市财政已下拨专项补助资金3300多万元,极大推动了市区的污水治理工作,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性高涨。 
(三)拓宽筹资渠道。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投入较大,该市筹资实行财政力筹、农户自筹、社会各方合筹“三轮齐驱’’,在加大市、县(市、区)有限财力投入的同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行动等,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2009年,在村庄整治工程中,全市各镇(乡、街道)共投入资金2.35亿元,村集体和农户自筹19.6亿元,其他社会投入3700万元,切实形成了农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支持的多渠道资金筹措和投入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资金不足问题。 
  三、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一)科学合理细化规划内容。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谋划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市本级结合村庄拓展、旧村改造、村庄整治等工程建设,在充分考虑农村污水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编制了三年规划,具体到每个村庄的污水治理方式、完成期限、工程费用、资金筹集等内容。 
  (二)因地制宜优化治理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市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以最经济、最适宜的方式取得最好的污水治理效果。一般按村庄类型采用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与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临近的村庄,采用纳管处理的方式,集中统一处理;居住布局相对集中的村庄,采用建造沼气池等集中处理设施的方式处理;居住布局分散和地形复杂的村庄,采用分户或联户建设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的简易方式或集中到村公厕进行集中处理的方式处理。 
  (三)三个结合确保治理成效。在开展污水治理工作的同时,注重三个结合:一是与农村卫生改厕相结合,坚持把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全面消除农村露天粪坑。倡导农村绿色无害化公厕建设,争取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0%以上。二是与河沟池塘整治相结合,逐步清理农村污水塘、臭水沟、露天厕,使污水不沉积、不横流、不外溢、不堵塞。三是与农村面源污染、重点污染源和禽畜养殖场治理相结合,遏制农村污染源扩大趋势。 
  四、建章立制,长效管理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污水治理设施投入大,必须重视维护和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金华市通过实施三项举措,切实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运行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最大限度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一)建立一支专业保洁队伍。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定工作范围、工作标准、保洁人员和工作报酬,落实专人负责农村水面保洁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确保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转。 
(二)完善一套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农户“门前三包”,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建立健全村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党员干部污水治理责任区制度和村内水体卫生标准等制度,确保农村水体长治久洁。义乌市还出台了《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施办法》,对供水、排污、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具体养护内容、相关部门职责、日常检查、考核、资金补助等都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如排污管道和厌氧池的维护补助标准为每村每年2000一5000元。 
(三)制定一套文明行为规范。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培养农民良好的文明意识和卫生习惯,不断增强农民珍惜水、保护水的高度责任感,为彻底根治农村污水提供根本保证。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