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总第357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0年11月8日
编者按:日前,副省长金德水在《松阳县实现“不锈钢产业”绿色工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上批示:松阳县不锈钢块状经济打造绿色产业,初步努力实现企业内“小”循环,企业间“中”循环,集聚区“大”循环经济的做法和成效,值得总结。现将其主要内容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松阳实现“不锈钢产业"绿色工业
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松阳工业园区是我省‘‘不锈钢管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该县在工业污染防治领域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创新集中治污、环境监管、产业循环发展三大模式,探索出一条工业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新路径。目前,该县不锈钢酸洗废水减排在线综合治理系统于2009年入选国家工信部首批《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应用技术导向目录》,污泥综合处理处置技术2010年入选环境保护部《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作为工业污染防治与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典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该县主要做法是:
一、改进投入方式,创新集中治污与运维模式
一是推行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企业基础设施与治污设施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政府牵头协调,不锈钢企业出资,投资1260万元建成日处理能力为2400吨的松阳不锈钢废水处理中心,通过雨水、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三套管网排水体制分设,有超过15公里长的生产废水收集主管网直接接入中心,并建立不锈钢生产废水防渗收集系统和环境自动在线监控系统,把不锈钢企业废水排放口由60余个压缩为1个,实现不锈钢生产废水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与此同时,企业内的污染防治设施均推行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二是国内首创第三方治污新模式。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校的技术力量和同类企业的现有经验,采取“政府牵头—企业筹资—专业运维—市场运作”的治理模式,改“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引入第三方治理公司,明确“三方”责权利,加大了治污透明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充分调动了第三方治理的积极性,活跃了污水治理市场。据调查,不锈钢生产废水集中处理与企业分散处理模式相比,可节约近3000万元的治污投资和22000平方米的环保设施用地,企业废水处理成本由原来的每吨15元以上下降到每吨5.8元,不仅省钱省地省人工,而且有效杜绝了偷排、漏排现象发生。
三是建立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科技力量,筹建环境保护学和金属材料学专业的博士、硕士流动站及不锈钢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建立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监理人员的培训制度,设立建设施工单位准入条件,建设施工人员持证上岗,规范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市场,引入不锈钢产业防腐专业施工与维修、专用管道安装维护、生产废水应急处理运输等服务队伍的建设。
四是建立区域环境监测监控网络系统。建立覆盖全县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区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区域环境信访投诉及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等。截至目前,在园区等重点地域建成了水、空气及土壤环境等适时监测体系、5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和环境监控中心及园区水环境应急工程,有效地防治生产废水的跑、冒、滴、漏和初期雨水对环境的影响,切实保护区域环境安全。
二、确保监管到位,创新环境监管模式
一是建立并推广企业环保员和能源管理员制度。据统计,目前该县在全省率先对60余家不锈钢企业建立企业专职环保员队伍和对重点耗能企业配备30名能源管理员。健全污染防治设施定期不定期巡查制度、监测制度、防治设施运行台账制度、事故处理报告制度、应急处置制度、防治设施年检维修制度及各工段操作规程,各企业建立内部责任和赏罚制度,实施GPRS管线定位智能预警和经常检查相结合的预防措施,确保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是创新不锈钢行业污染防治规范。制订出台《松阳县人民政府关于不锈钢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松阳县不锈钢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松阳县不锈钢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及《松阳县不锈钢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术导则——生产废水》,不仅为不锈钢行业的污染防治提供蓝本,而且为县内60多家不锈钢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并节省了1500余万元的建设投入,同时使管理部门监管有据。
三是不锈钢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成立松阳县不锈钢行业协会,加强政府和企业联系与沟通,有效发挥协会在行业专项治理、标准制订、环境保护、加强行业自律、制止低价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工艺和装备技术进步及反映企业呼声和沟通政企信息上的作用。同时,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行业信息平台,为会员单位及社会提供尽可能全面准确的行业信息服务。目前,协会共有会员单位81个,为60多家不锈钢企业提供了污染防治技术指导。
四是引入群众监督机制。聘请机关、企事业单位、镇村干部群众组建环保监督员队伍,对企业准入、选址、设计、施工、“三同时”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环保监督员座谈会,听取群众监督员对环保情况的反映,对监督员反映的各类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及时落实企业整改责任,并以书面形式向监督员反馈。建立工业园区环保事务定期通报制度,县环保部门会同园区管委会定期向企业、群众监督员通报环境监测监察情况,帮助查找、分析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污染防治工作经验体会,增加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信息透明度。
三、推动节能减排,创新循环发展模式
一是鼓励企业探索内部生产“小”循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合作和基础设施共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等途径实现工业园区或工业集聚区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2008年该县投资60余万元,建设了中水提升系统,在园区95%的不锈钢企业推广实施了冷却水回收利用工程,年节约用水约25万吨,极大地减少新鲜水的消耗,提高了水资源的再利用率,实现“废水处理—中水回用”的水资源循环利用。认真抓好企业节能技改项目的政策兑现落实工作,为园区18家重点用能企业量身定制节能降耗实施方案,并要求各企业年内必须完成1项节能技改项目。今年以来,该县的18家重点能耗企业己实施炉窑改造、大型生产设备变频改造、生产用水循环利用等各类节能、节水技术改造20余项,投入技改资金近1500万元,年可节约3100吨标准煤,节水25000吨。
二是推行园区内部企业“中”循环。推动不锈钢产业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传统模式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开展选择性的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现有企业的上游或下游企业,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投资1300万元实施镍铬回收工程和废酸液回收工程,对不锈钢废水、酸洗母液中的“混酸’’、重金属进行综合回收利用,镍、铬等重金属回收利用率达85%以上,每年实现回收价值达900余万元,而经镍、铬回收后的最终下脚污泥全部送到制砖厂制砖,形成了不锈钢产业副产品互用互连、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短线链条,实现了不锈钢产品生产“全程无废”。
三是面上拓展构建产业“大”循环。以创建生态园区为目标,积极倡导生态发展理念,实施全社会范围内大循环,使循环生态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在全县整体推进。引进杭州港华燃气有限公投资4450万元建设年供天然气3000万立方米中心气源站二氧化硫减排项目,为全县不锈钢企业统一提供天然气用于不锈钢生产。据测算,全县拥有60多家不锈钢企业使用天然气后,每年可替代原煤5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00余吨,氮氧化物排放350余吨。同时,还引进丽水市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和浙江上上不锈钢管有限公司,为利废企业提供各种原材料和政策服务,以及为不锈钢生产企业提供产销、研究信息服务。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