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期(总第352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0年11月3日
天台奏响生态三部曲 打造绿色生态城的做法
天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境内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69.2%,是台州椒江水系、绍兴曹娥江水系、宁波白溪水系的发源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8天。近年来,该县深入实施生态名县战略,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三个引导”,生态意识渐入人心
(一)强化考核引导,不断完善科学发展模式。该县积极探索绿色GDP考核,大力实施“3255”板块发展模式。即根据天台经济发展的特色,结合区域生态功能要求,将全县15个乡镇(街道)划分为4个不同的发展区域:核心城区的3个街道以城市化、工业化为主题,谋求经济社会综合发展,2个旅游镇重点发展旅游经济,5个工业镇主攻工业经济,力求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5个山区乡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同时,根据各乡镇(街道)在保护与发展方面肩负的不同使命,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新的考核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有效地调整了工作导向,促成乡镇(街道)的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二)强化规划引导,切实抓好源头控制管理。率先在全省完成全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并将《天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天台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天台县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等规划的修编,按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进行科学调整,其他矿产资源开发、小水利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均严格按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重新划定范围和边界。同时不断强化规划的管理作用,建立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区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生态环境功能区管理信息系统,严格环保准入。两年来,否决了7个位于禁止准入区的水电开发项目、13个沿始丰溪布局的工业开发项目、26个选址不当或污染较重的畜禽养殖项目。
(三)强化文化引导,合力共建生态宜居城市。该县每年不仅依托媒体大力宣传生态文明,还通过工青妇和宣传、环保等部门组织志愿者、妇女、职工等各层面人员,开展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态青年行”、“保护母亲河始丰溪源头行”、“低碳家庭,时尚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与省委党校联合举办“天台县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专题研修班”,对全县各乡镇(街道)和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培训教育。同时,每年组织生态建设专题调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围绕该县生态建设提出议提案,如去年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水资源、治理水环境的决议》,今年又将《关于切实加强污水综合整治,着力打造宜居生态城市的议案》作为县人大1号议案,引发了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二、推进“三个转变”,生态产业加快发展
(一)加快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工业。该县连续四年实施“工业平台建设年”活动,促进全县企业向园区集聚,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在引进项目时,严格按照园区定位,把好入园项目准入关。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橡胶制品行业整体改造提升,促进药化行业向生物医药工程转型,汽车用品行业向高附加值的汽车零配件转型,产业用布行业从工业领域向环保、生态领域拓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全县成功创建4家省级绿色企业。
(二)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该县十分注重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连续实施“千吨万亩有机茶”工程,茶叶种植面积达到9.5万亩,建成2万亩笋竹现代示范区,启动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1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引进浙江和盈畜牧养殖公司,大力推广“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县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已达29个。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近两年全县新增各类农机具2200多台(套)。发展立体农业,全县已形成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水产混合、林业复合等多种立体农业发展模式,仅茶柿复合种植基地就达到1.5万亩。
(三)加快观光游向休闲养生游、宗教朝拜游转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该县连续四年实施“旅游产业推进年”活动,着力在构建大产业、建设大项目、打响大品牌上下功夫,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休闲养生胜地。充分利用佛教天台宗与济公在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等地的影响力和道教南宗在国内的影响力,举办一系列国际性宗教文化研讨交流活动,每年举办“天台山云锦杜鹃节”和“天台山·石梁避暑节”活动,不断扩大天台休闲养生游和宗教朝拜游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引进旅游大项目建设,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目前,总投资100亿元的绿城·天台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已经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30亿元的智慧天台项目、首期投资1.1亿元的盛大网络龙穿峡永恒之塔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天台山济公祖庭文化园项目、投资上亿元的天台山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已达成投资意向。
三、落实“四大载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一)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载体,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水平。该县在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后,就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目标。对照国家级生态县标准,每年分解落实任务,定期召开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检查督促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创建活动强化环境保护与整治,提升生态建设水平。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乡镇、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系列创建活动。目前,全县有2个乡镇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乡镇已经上报审核,6个乡镇正在积极创建,并成功创建8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镇(街道)、102个市级生态村和1所国家级绿色学校、7所省级绿色学校、3个省级绿色社区、7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
(二)以“811新三年行动”计划为载体,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该县在率先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的基础上,深入实施“811新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坡塘化工区生态化改造,4家企业完成整体搬迁,1家企业重污染工序实施搬迁;有效整治左溪袜业污染问题,今年关闭了9家违法企业,整治了2家企业;淘汰了一批“低产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全县393家整治对象已完成整治307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截至去年年底,该县“十一五”COD排放已累计削减12.26%,SO2排放量已累计削减15.57%,万元综合能耗去年同比下降17.26%。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69.6平方公里,取缔了6个非法采砂点。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建成投运,二期工程现已开工建设,日处理污水1.8万吨的平桥镇污水处理厂启动建设,库容96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170万吨的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三)以“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为载体,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步伐。今年该县以“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为抓手,统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筹措等渠道,落实资金3000万元,并在各乡镇(街道)组建了城管办公室,为全县行政村配备了1000多名保洁员,在山区乡镇全面推广门前三包,统一收集、集中分拣、生态处理的模式,在平原乡镇实行“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模式,全面开展城乡环卫保洁工作。基本实现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清理农村垃圾1000多吨,清除露天粪坑3571个,整治村内河沟3.3万米,新增绿化林木10.3万株。结合农房改造着力推进以“两清两改”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生态村建设,抓好国省道沿线、始丰溪沿岸等区块的村庄连片整治,启动了三州乡整乡全面整治工作,目前全县已经建成18个市级以上示范村、290个整治村、189个污水处理村。已完成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排泄物治理41家,年综合循环利用污水8.26万吨。
(四)以“森林天台”建设为载体,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今年以来,该县大力实施“十大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森林天台”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已委托浙江农林大学编制全县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实施5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以上三高速、104国道和始丰溪两侧为主,建设高标准的森林景观林,全县共建成200亩以上的森林板块4个。推进城镇绿化工作,完成螺园路景观工程、始丰溪北岸景观改造二期工程、60省道(天桐路—飞霞路段)北侧绿化带工程建设。狠抓矿山复绿,完成废弃矿山治理22个,治理率达到88%。今年上半年,全县共绿化造林1.2万亩,封育改造0.9万亩,实施海防林工程项目1.3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61.5万亩。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