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生态省建设简报第31期
发布日期:2009-09-24 09:09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第31期(总第281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月22日

编者按:近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省长陈加元在《龙游四轮驱动实现生态循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文上作出批示: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畜牧业出现向浙西南转移的趋势。龙游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做法不错,可认真总结提高。省里在继续抓好杭嘉湖畜牧业整治同时,恐怕下一步的重点要放在钱塘江流域,特别是对上游地区,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的力度。现将该文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龙游四轮驱动实现生态循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是龙游县农业支柱产业,2009年1-7月份,全县生猪出栏47.6万头,同比增长15.14%;家禽出栏1481.27万羽,同比增长38.8%;实现畜牧业产值7.16亿元,同比增长45.52%,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1.2%,仅生猪养殖一项每年为农民增收2.8亿元,人均增收930元,养殖总量居全省第8位。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养殖区域布局、养殖用地安排、畜禽排泄物消纳和疫病防控等方面有不少矛盾逐渐凸现。龙游县直面矛盾,破解难题,因势利导,选择了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的路子,规划、机制、项目、服务四轮驱动,推进畜禽养殖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高标准建设生态养殖园区

统盘谋划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明确“牲畜上山、水禽下田、园林养禽”的发展方向,科学划分禁养区和限养区,对禁养区养殖场实施关、停、并、迁;严格执行养殖园区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和生猪养殖准入制度,推广“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理)模式,科学规划了一批规范化、生态化的畜牧业园区。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制定园区建设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进主体工程和治理设施“设计、施工、投产”三同时,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立体模式,加快养殖方式转变。  目前,全县已建成生态畜牧园区35个,龙洲街道半爿月生猪生态养殖园区列入了农业农村部标准化示范小区建设项目,康绿养鸡场、兴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场被评为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场。

二、以模式创新为抓手,积极推进生态循环畜牧业

结合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该县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积极引导农户用沼液灌溉作物,用沼渣施肥,形成了猪、沼、作物的良性循环,培育出一批示范辐射力强的生猪养殖大户。如由企业下岗职工集聚创办的半爿月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内部猪场布局合理,黄花梨、柑桔、茶叶等经济作物分布于猪场四周,该园区内的排泄物经过处理,全部通过沼液池及管道自流灌溉到果园、山地,达到种养平衡、综合利用。浙江兴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猪场存栏生猪近2万头,由于地处一座小型水库上游,在建时环保压力很大,该公司投资260多万元配套建设了国内先进的粪污处理系统,产生的沼渣沼液全部通过污水提灌系统直接灌溉到周围1000余亩茶园和苗木基地,猪场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杰文花果休闲农庄是该县开展“猪—沼—作物”综合利用,排泄物自我消纳的示范场,养殖污水经沼气发酵处理后通过管道自流灌溉果园、毛竹,产生的沼气作为农家乐燃料,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三、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综合治理养殖排泄物

从2005年开始,该县抓住省政府实施“环境污染整治的契机,全面建设畜禽排泄物治理工程。按照“调查摸底,方案审查,统一设计,全程监督,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因地制宜采用“能源生态型’’和“种养接合型”的综合治理方案,采取场主申报、交纳建设保证金、统一设计、专业队施工等措施,层层落实,逐步推进,有力推动了该县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顺利进行。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县438家生猪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综合治理,建成沼气池7.,沼液池1.,年产沼气655万立方米,年产沼肥225万吨,每年可为规模养殖场节省煤电费用2100多万元。

四、社会化服务为依托,延伸生态循环产业链

扶持民营企业以社会化服务形式促进“三沼”综合开发利用,是该县积极实践的一条治理畜禽排泄物污染并实现“废物利用”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浙江龙游雄德公司应运而生。该公司按规划、标准、施工、物资供应、安装“五统一”的要求承担沼气池的建造、沼气菌的植入、沼液汲取和沼渣清理等服务,负责沼气炊用、照明安装及日常维护。此外,该公司还购置了沼液运输专用槽罐车5辆,在兰塘茶厂、茗达茶厂、志棠富硒大米基地、半爿月黄花梨基地等近万亩种植基地内建造沼液池37个,体积,铺设管道近,辐射推广沼液浇灌面积1万多亩。‘‘三沼”的综合利用,既解决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消纳问题,又为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由于沼渣、沼液的充分利用,全县10万亩茶山、林地、果园的土壤得到改良,减少化肥投入800余万元。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