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生态省建设简报第26期
发布日期:2009-08-27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26期(总第276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09年8月24

  编者按:近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省长陈加元在《南湖区探索“南湖模式”实现禽畜规模养殖“零排放”》一文上作出批示:嘉兴经验可以也应当在其他地方推广。现将该文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南湖区探索“南湖模式”实现禽畜规模养殖“零排放”

    

  近年来,南湖区生猪养殖业已发展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8年,该区生猪饲养量达到189.6万头,出栏133.6万头,畜牧业产值18.8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86%。与此同时,该区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上下联动,铁腕整治,创造性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出降总量、调结构、强管理、严执法的新思路,探索出具有平原地区特色的南湖模式。目前,该区规模养殖户畜禽养殖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已基本达到“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三年整治任务一年完成的治污目标,受到省、市领导和业界的充分肯定。近日,南湖模式还作为典型案例被编入中组部干部培训教材。

    一、主要做法 

     (一)抓行政合力。一是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推进组、综合执法组和工作督查组,负责全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的技术指导、环境执法、监督和协调等工作。各镇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抓部门联动。该区农经局作为牵头单位,负责治理计划和政策的制定、组织实施及验收把关工作;区环保局会同相关部门负责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关闭或搬迁、督促指导养殖场排泄物治理、行政执法等工作;区国土分局依法界定用地性质,对违章建筑用地督促各镇人民政府组织拆迁;区委宣传部负责策划新闻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并组织境外、中央驻浙和省内媒体对治污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进行集中采风,在境外、国家、省、市、区各级媒体发表文章、报道近40余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区教文体局秉持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开展在蓝天碧水间呼吸系列环保教育活动。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制定《南湖区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关于推进转型升级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出台沼气工程、沼液收集、畜粪处理中心建设、有机肥推广施用、牧业小区建设和河道整治、沼气池后续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激发广大养殖户的治理热情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抓机制保障。一是强化监督检查。成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督查工作组,重点对区、镇各工作组履职情况、各级干部联村情况以及各项治理措施落实、环境执法等情况开展督查。二是建立领导定点联系包干制。实行区、镇、村领导包干重点镇、村、组、户制度。三是完善工作制度。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周出一期工作简报,通报治理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新问题,为各级领导了解掌握治污进展情况提供最新信息。四是建立环保执法机制。区环保局聘请环境督查员,加强对重点治理区域的巡视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开通信息直报通道,遏制违规排污行为。四个重点治污镇都建立了环境监察执法中队,配备较强的人力、物力,按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对违规农户进行严肃查处,有力地促进了治污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抓“一户一方案”落实。一是建立一户一方案。对217户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613100300头规模养殖户、9825099头养殖户,1281950头以下养殖户按照三种治理模式,全部建立一户一方案,作为治污硬件配套及日常维护的重要依据。二是签订《文明养殖承诺书》。与全区15631户养殖户签订《文明养殖承诺书》,通过养殖承诺,提高养殖户环保自律意识,促进生猪养殖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三是全面落实设施配套。3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于20086月底率先实现干湿、雨污两分离和干粪堆积池、沼气池和沼液储存池三配套,并通过土地配套,实现农牧结合。100300头规模养殖户,于200810月底完成两分离’’三配套5099头养殖户,于200812月底完成治污达标。50头以下养殖户,至20096月底基本完成治污硬件配套任务。四是全面封堵直排口。对养殖户畜禽排泄物直排口,采用细孔塑料板封堵的办法,封堵生猪粪便直接排放。严禁污水经沟渠直接排放,全部封堵入河(塘)直排口,保证畜禽养殖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四)抓工程质量。一是制定治污标准。对存栏100头以上养殖户,按猪舍建筑面积1.2m2存栏1头生猪标准计算生猪最大存栏数,配备相应的干粪堆积池、沼气池、沼液储存池。原已建三池不足的按新标准补建到位。二是统一技术口径。对容积25立方米、50立方米和100立方米的沼气池,制定了统一的技术口径和建筑质量要求,并落实一把尺子量到底’’,避免工程因偷工减料而影响工程质量。对占较大比例的25立方米沼气池全部使用钢板模型,保证工程容积到位。三是邀请有资质工班进行施工。全区施工的38个工班中,建造沼气池工人全部具有沼气生产工资质,具备良好的建池技术与管理维护信誉,确保沼气池的质量与安 全。四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严格验审工程质量。坚持砌砖前丈量尺寸、中间督查用料、完工严格验收的三部曲’’验收制度,及时反聩质量信息。对偷工减料的工程队,坚决予以清场,并对已建设施予以重建补足。

  (五)抓生态循环。一是增强畜粪处理中心生产与营销能力。按照户聚、村收、片处理的模式,对畜粪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在建成25个畜粪收集中心的基础上,改扩建8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新建4个。已经累计生产成品有机肥5.22万吨,其中外销2.64万吨,内销2.58万吨。二是提高沼液综合利用率。封堵直排口以后,农户自觉把沼液、沼渣输送到农田园地作肥料施用,沼液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对剩余沼液,区农经局与市城建部门合作,由市园林公司提供两辆大型槽罐车,配备工作人员,抽送沼液到市郊绿地,并将在各村组建沼液服务队,彻底解决剩余沼液的出路。三是规划建设生态牧业小区。2008年新建1个,2009年试点2个,着力引导散户集聚、养殖总量控制和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探索及推广。

  二、几点体会 

  (一)创新的生态模式是治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南湖区经过前几年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结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创新机制,摸索并提炼出了畜禽-肥料(沼气)-作物(园林)’’的生态循环模式,把畜禽排泄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与种植业的生态高效农业肥药减量增效有机统一起来,建立具有平原特色的农牧结合、生态高效、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畜禽规模养殖模式。

   (二)有效的机制保障是治污工作稳步推进的保证。在责任落实上,该区建立了三级联系制度;在工作制度上,有每周例会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在行政合力上,建立了有效的部门联动制度;在工作推进与督查上,成立了工作推进组和工作督查组,并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各项工作;在政策扶持上,出台了一系列补助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的治污积极性。

   (三)丰富的群众智慧是治污工作扎实推动的基础。该区创立的治污生态模式,采取的措施方法,汲取了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吸纳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由此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循环生态治理模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欢迎,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自律意识和治污参与度空前高涨,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治污氛围。

   (四)坚强的科技支撑是治污工作实现新突破的关键。加强跟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建构有效的工、学、研治污模式,是治污工作实现更大突破的关键。该区和中科院兰州化学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在运用活性陶技术治污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品已进入市场化生产与推广阶段。目前,该区还在探索利用国外生物制剂降减沼液COD的试验,从权威机构检测结果来看,已达到一定效果。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