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生态省建设简报第6期
发布日期:2009-03-24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6期(总第256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09年3月19

  编者按:近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省长陈加元在《安吉县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一文上作出批示:安吉县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县,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已经初见成效。希望继续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为面上提供示范和样板。现将该文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安吉县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

    

  2008年,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奋战五年·再造安吉总体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以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中国美丽乡村为总载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基础环境改善,加大污染减排和治旧控新力度,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整体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 

    一、基本做法 

     ()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载体,全面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试点办公室,由分管副县长兼任主任,县环保局长任常务副主任,确保领导到位、保障有力。委托中国环境科学院编制了《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并通过了由环境保护部主持召开的专家评审,确立了立足县域抓提升、率先实践成样板、着眼全省数典型、面向全国做示范的总体定位。目前,已经制定《安吉县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二是创设载体,探索模式。确定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载体,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环境、产业、素质、服务四大提升工程,在生态县创建指标体系和小康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现已基本形成以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探索构建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产业协调、发展潜力强劲,现代文明、生态文化活跃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模式。

    三是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全面开展一区两线示范带、示范点建设,基本形成由整体转向细节,连点成线扩面的工作态势,已完成4个精品区块和50个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建设;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中心村升级、自然村扩面、集镇和区域中心村提档工程。目前,该县已累计创建省、市全面小康村38个,2008年新增6个;累计创建市级生态村27个,2008年新增9个。

  四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举办了以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乡村节活动;以“3·25”生态日、“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利用党校等干部教育阵地,组织256名乡镇、机关干部参加生态文明专题培训,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

  ()以加强服务经济发展为核心,全力推进生态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集中集聚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建设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功能为基础、村级工业孵化器为配套的工业大平台体系,所有工业项目都向附近的工业功能区集中。土地、资金、政策等要素资源优先向大好高项目配置,建立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资源利用考核激励体系。严格工业项目环保前置审批,确保新引进项目不造成环境污染。积极培育新医药、新材料、新电子和新型环保产业,着力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化,重点抓好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同时,加大传统产业提升力度,大力推动竹业、椅业两大传统产业高新化,促进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生态链向循环再生,走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创新为先导的集团化发展和抱团式竞争之路。2008年,两大传统产业总产值超100亿元。

  二是依托资源培育生态农业。培育了以笋竹、白茶、竹林鸡、花卉苗木、高山蔬菜等为主的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目前,面向大都市需求,建立了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60余个、10万余亩,通过绿色和有机认证的农产品产值达3.7亿元,占主要农产品的32.2%。高效生态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三是经营环境提升生态休闲业。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先后成功开发了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天荒坪电站、中南百草园、大汉七十二峰、藏龙百瀑、天下银坑生态影视基地等一大批生态旅游景点,推出竹乡农家乐探源自驾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安吉已逐渐成为华东黄金旅游圈的重要节点。2008年,接待游客501万人次,旅游收入19.1亿元,门票收入716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3%、14.5%和12%。

  ()以省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县为契机,着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基础环境改善

  一是加强农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新增村庄环境整治点34个,累计农村人口受益率达83.1%。狠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达100余个,新增32个,同比提高14.62%;从日本引进的农家乐废水土壤多层介质技术处理已全面推广使用,效果明显;剑山湿地公园、太阳能特色村、村级雨污分流设施等一大批乡村生态项目建成使用;不断健全户聚、村收、乡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收运系统,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0%以上;完成100头猪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平方公里,累计建设清水河道204.85公里,农村河沟疏浚整治,村庄河沟池塘污染整治率达100%。全面实施西苕溪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

   二是加快生态绿色基地建设。加强矿山治理,需治理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累计治理率达75%,创建省级绿色矿山1座;完成测土配方施肥15万亩;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20个;绿色食品认证数17个;有机食品基地4个;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人口3.5万人以上;累计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43.73万亩;新增6个绿化示范村;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30%,生态葬法覆盖率95%;城镇建成区绿地率35%;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3.1%;有机商品肥推广使用量比上一年提高8%

  三是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生态监察试点工作,克服生态监察起步晚,资金缺等困难,及时出台生态监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规模化养殖场,农村生活污染源、矿山开采等生态监察。出台了生态案件移交等制度。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找治本之策,县政府制定出台生态修复、制止毁林开垦、整治黄沙开采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主要成效

  (一)生态文明整体推进。得益于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县委、县政府一项主要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开展,建成1条、启动1条精品示范带,50个经典村庄脱颖而出,其中精品村18个、重点村26个、特色村6个,受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高度关注,得到省、市委充分肯定和支持,初步打响了示范品牌。完成3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11个小康示范村提升、18个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成功创建1个全国文明村和6个农村新社区,人口受益率达到83.8%。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理论研讨与实践推进齐头并进,初步理论框架和工作体系已全面建立。

  (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县空气质量农村达到一级,城镇二级以内,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为310天,达标率为84.9%;环境功能区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85%以上,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2.3%省控断面水质达到类以内,出境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声符合环境功能区要求。

  (三)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随着园区生态化改造的不断推进,突出环境问题的逐步解决,环保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工业功能区集中集约集聚功能不断加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新增项目入园率达65%以上,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达43%,三次产业结构比基本保持在10:50:40。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增长11%,人均GDP突破45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4.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亿元,分别增长32%25%,增幅位居全市三县两区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3元,分别增长11%14%,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