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生态省建设简报第4期
发布日期:2009-03-10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4期(总第254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09224

 

编者按:近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省长陈加元在《科技推动生态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文上作出批示:省科技厅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应予以肯定,表示感谢。现将该文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科技推动生态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0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各项重要部署和《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2008年工作任务书》的要求,省科技厅高度重视生态省建设科技工作,把生态省建设作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主动谋划,开拓创新,抓紧抓实各项任务和工作。2009年,14,省生态省建设工作专项督察考核小组在听取市、县(市、区)生态办意见的基础上,认为省科技厅积极参与“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和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组织实施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攻关,认真做好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工作,及时普及生态环保科技知识,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圆满地完成了生态省建设的年度工作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省科技厅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谋划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省建设,把生态省建设科技工作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紧紧抓住“节能、降耗、减排、增效”,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倡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环境污染政治取得了实效,变治标为治本,提升我省各产业的技术层次和结构,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又好有快的发展。

二、按期实现南浔有机玻璃污染整治达标“摘帽"

    根据“811行动的总体安排,杭新景高速公路沿线小冶炼污染等11个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第一批省级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实行重点监管、挂牌督办、限期整治、动态管理。省科技厅作为湖州南浔旧馆镇有机玻璃污染重点环境问题蹲点督察组长,协助环保部门督促当地政府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参与整治方案、整治标准确定等各项工作。同时,为了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组织了省石化设计院、浙江工业大学、省环科院等单位,投入100万元科技经费,紧急启动重大科技项目“废弃有机玻璃再生利用工艺技术优化及工程示范”,开发设计出一套能够连续化或者半连续化生产的废旧有机玻璃裂解再生利用工艺;提出浙江省废旧有机玻璃再生利用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示范工程每裂解塔()规模在1m3以上,尾气排放达到要求,装置稳定运行半年以上。通过近一年的整治,旧馆镇有机玻璃行业裂解集中区从整治前的25家减少至5家,消减了80%;裂解废气、精馏废气年排放量分别下降98.6%和98.4%;废水、固废排放总量分别消减32.5%和54.9%,环境污染整治已基本达到整治要求,完成了年底前达标“摘帽”任务。整治工作并已于日前通过现场验收。

三、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科技治污力度

按照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具体要求,省科技坚持不懈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杭嘉湖地区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治污力度,组织浙江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省环境监测中心、省环科院、湖州市等单位共同实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重大科技项目。2008612,陈加元副省长在省政府办公厅《专报国办信息》(108)《湖州市成功研发出专“吃”蓝藻产品》一文作了批示。科技厅迅速组织水专项、浙江大学有关专家专程赴湖州市,考察企业及蓝藻产品。分管厅长专门进行实地调研,将该公司的相关治理蓝藻产品科研情况

向省长作了汇报。

四、组织科技攻关,为生态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生态省建设实际需要,08年我省组织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专项和项目,为污染减排、环境整治提供科技支撑。围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污染减排、工业污染防治、城乡污水、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置、农业面源和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八个工作目标,大力组织实施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技术、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等7个重大科技专项,针对污水处理脱氮除磷等技术难题,实施环境保护科研重点突破。安排了2批重大专项项目,如污水亚硝化脱氮和磁场强化除磷关键技术开发及工程示范、城镇污水处理与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适宜乡镇垃圾焚烧处置的技术及装备开发、生物技术控制生猪养殖废弃物的研究与应用等一大批污染物减排项目得到支持,项目的实施对解决我省当前环境保护的瓶颈难题有重要的意义。诸暨菲达宏宇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瞄准污水污泥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在省重大科技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研发水蚯蚓消减污泥排放新技术,为城镇污水处理污泥零排放开辟了崭新的途径。新技术已引起国家、省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赵洪祝书记专门批示:这是件好事,抓紧推进的工作。陈加元副省长批示: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性成果,可喜可贺。希望下一步继续深化研究,扩大试验,搞好示范。此事不仅省科技厅要继续给与支持,省建设厅、经贸委、环保局等有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共同推进,使这一成果早日实现产业化。

五、大力推广成熟科技项目,促进生态科技成果产业化

    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先进适用技术,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一些成熟、适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时推广应用。建立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城镇垃圾焚烧发电、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装备、能源回收及利用技术装备、城市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畜禽废弃物综合处置及资源利用等技术应用示范试点,特别重点抓好城市污水污泥综合处理、造纸废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废旧家电资源化处置、大型饮用水源富营养化的防治、城镇垃圾综合处置、工业有机废气处理、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畜禽废弃物综合处置及资源利用等技术应用示范试点,进一步扩大应用面,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实施,推广一批污染监控、生态修复、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发展循环经济。

六、启动建设省环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生态科技服务

    为进一步推进节能和环保工作,我省投入科技经费一亿多,启动建设省环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第一阶段启动水、气、固废子平台的建设;条件成熟后,再启动核与辐射、海洋、环境信息、噪声科技创新子平台。平台的建设将对我省资源和环保的科技服务和创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环保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环保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和引导环保研究机构和高校参与我省生态省建设。

七、抓好试点示范,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今年我省新创建了遂昌县、富阳市、开化县华埠镇3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绍兴市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取得重要进展,建设规划已经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到目前,我省共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2家,其中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 6家。我省实验区布局更趋完善,示范内容更加丰富,成为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之路,经济、资源、环境、民生的协调发展的样板区。国家级实验区桐乡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推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自2005年以来该市共实施“平原水网地区村落生态经济系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园建设”、“养鸭废水生物氧化塘与湿地复合系统处理资源化利用研究”、“环氧类增塑剂生产废水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环保型养猪生物发酵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环保相关项目41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八、加强环保科技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充分发挥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通过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把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科技知识的任务分解到各地和有关部门,在全省城乡广泛开展生态环境知识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省建设的参与意识。一是举办全省科技活动周,活动周创新举办模式,注重活动实效,举办环保知识科技(科普)活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分发科普宣传资料达到100万份,举办讲座近千次,各类辅导培训班1000多期,引导广大公众理解自主创新,参与科技活动,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据统计,全省各地参加各类活动的群众在100万人次以上。二是今年省科技厅共组织了8次科技下乡活动,都把生态省建设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作为重要内容。向广大农民宣传水土保持、防止面源污染、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的科技知识,培训农民150万人次。三是通过科普教育基地,向全社会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据全省6 7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统计,共接待200万人次。四是与省经贸委等联合举办全省节能宣传周;与省建设.厅联合举办第二届建筑节能技术与装备展等。五是充分发挥《浙江科技报》、《今日科技》、浙江科普远程教育网等各种媒体作用,开辟生态省建设的专栏,普及生态省建设的科学知识。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