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和优先主题的通知 | |||||||
|
|||||||
浙环发〔2009〕88号
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和 优先主题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环保局、科技局,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为进一步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贯彻落实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针对浙江省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中的技术瓶颈和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省环保厅、省科技厅组织编制了《浙江省环境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和优先主题(2010-2015)》,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浙江省环境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和优先主题 (2010~2015)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加快贯彻落实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针对浙江省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中的技术瓶颈和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提出2010~2015年浙江省环境科技在关键技术研究、应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三大领域的优先主题。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研项目、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建设一批环保创新平台和载体、制定一批环境政策与地方环境标准、开展一批国际国内合作项目、培养一批环境科技人才,初步建立较完善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全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污染防治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有较大提升,为推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新的跨越、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引领和坚实的技术支撑。 以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源污染减排、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饮用水源保护、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核与辐射安全、近岸海洋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技术为重点,积极组织和认真实施一批重点科研项目,攻克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污染防治和管理技术瓶颈,为进一步提升防污控污和生态修复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1、环境生物工程
开展污染物生物降解机理研究;研究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功能菌技术,重点研究适合高盐以及难降解、有毒污染物、重金属等处理的菌种和功能菌的颗粒化技术;研究环境生物监测技术。 2、环境功能材料
研究功能性的环境生物材料、环境吸附材料、环境催化材料、环境分离材料和环保药剂等。 3、环境安全
开展新型污染物、纳米材料环境生态安全研究;开展新化学品、进口微生物菌剂、危险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体系;研究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损害效应、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机理,建立水、空气、土壤等污染与环境健康损害的预警技术;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不同介质间迁移转化机理,特别是POPs污染物生态环境安全。 (二)适用技术研发
1、水污染防治
(1)重点行业污染治理 研究开发高效适用的印染、造纸、医药化工、制革、电镀等重点污染行业的减排技术,重点研究印染与造纸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医药化工与电镀等废水达标处理与风险消减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研究开发适用于企业的电镀、医药、化工、冶炼等行业废水资源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及装备;研究适用于企业废水处理工程改造的环境友好型集约化、模块化设备和处理技术;研究城镇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技术,重点开展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技术。 (2)流域水污染控制 开展重点流域和典型湖库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和生态安全研究,研发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技术和蓝藻水华评价与预警预报技术。 (3)饮用水源保护 研究饮用水源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特征,研发饮用水源地污染控制技术与生态修复技术、饮用水源污染预警技术和应急处理关键技术。 (4)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研究畜禽养殖业排泄物资源化和污水达标处理集成技术;研究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农村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技术与垃圾无害化处置技术;研究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农产品加工业污染控制技术;集成重点流域农业农村面源综合治理技术。 (5)近岸海洋环境保护 研究海洋渔业污染控制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海水质量实时监测、海洋纳污容量监控、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等技术。 2、大气污染防治
(1)燃煤烟气污染控制 研究烟气多污染物综合控制技术,重点研究烟气脱硫脱硝协同催化技术、设备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二噁英类污染物、汞、挥发性有机物、氯化氢、氟化氢等多种污染物的高效联合脱除技术。 (2)工艺废气净化 研究恶臭废气生物净化技术、有机废气催化氧化技术及其多种技术协同作用的工艺废气净化技术。 (3)区域大气污染控制 研究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区域大气污染输送机制和酸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3、固废处置处理
(1)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研究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重点开展污泥深度脱水技术、污泥热干化技术、污泥固态发酵资源化利用技术、污泥清洁焚烧与多燃料共烧技术研究。 (2)其他固废处置技术 研究城镇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实用技术和固体废物焚烧二噁英类污染物减排技术;研究山区、海岛等偏远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技术及设备;研究固体废物掺混焚烧共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等离子、机械化学法和热水解等新处置技术;研究电子废物和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关键技术。 4、土壤污染防治
研究土壤质量动态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质量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土壤污染空间分异特征、规律及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研究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物在土壤多界面中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和防止其扩散与迁移技术;开发受污染农田、工业污染场地和功能调整的土地的土壤物理化学和其他新修复技术、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及后续生物质废料的清洁处置技术。 重点研究园区与工业场址、固体废物存放地、垃圾填埋场等场地地下水污染过程和规律;研究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和污染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5、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开展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研究,重点研究核与辐射应急处理技术、电磁辐射污染控制技术、突发核与辐射事件预测预警和模拟仿真技术。 6、环境监测技术
研究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水质毒性在线监测技术、环境激素类有毒有机污染物及POPs类污染物监测技术;研究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开发便携式仪器设备;研究污染物在线监控和设备国产化技术;研究大气污染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制定多源卫星遥感大气污染监测应用的技术规范;研究“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构建技术,制定生物/生态监测领域的监测技术规范及评价方法;研究放射性和辐射环境监测技术。 7、环境信息一体化技术
研究开发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及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环境监测数据和环境科技信息共享技术,建立全省环境监测数据和环境科技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开发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技术。 1、环境政策
强化与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以及环境监管体制相关的基础研究,开展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创新制度的研究;研究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环境经济政策; 研究核电厂废物处置与管理政策。 2、环境标准
开展重点污染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医化废气特殊污染因子的环境质量标准等地方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的研究,对已颁布的地方环境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有计划制(修)订一批地方环境标准;参与核与辐射环境标准等国家环境标准、技术规范的制(修)订研究。 3、环境管理
研究饮用水源环境管理技术;研究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技术、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框架和管理机制;研究不同行业的产污水平和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开展不同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方法研究,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损失的关系、环境污染的经济补偿技术。 加大环境科技成果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推进环保科技产业化进程,以重点行业废水和集中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燃煤烟气脱硫脱硝与工艺废气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理处置等为重点,通过建设示范工程,推广一批能够解决目前重点环境问题的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实现重点污染源稳定达标,促进污染减排,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1、重点污染行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重点在印染、造纸、电镀等高水耗、高污染行业推广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在制革、医药化工、石化、焦化等行业推广低运行成本的生物脱氮技术。 2、集中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提标处理技术 重点推广城镇污水处理厂COD减排、同步脱氮除磷的提标改造关键技术。 3、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适用技术 推广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重点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畜禽养殖污水综合处理和达标排放技术。 1、重点污染行业废气治理技术 推广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技术、低浓度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等适用废气治理技术;推广中高浓度有机废气回收利用技术。 2、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依托《大型火电机组烟气脱硝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实施,重点推广SCR脱硝技术和国产化脱硝催化剂;推广燃煤电厂和大中型工业锅炉烟气多种催化协同作用脱硫脱硝技术;推广中小锅炉脱硫集成技术和适用于印染行业工业锅炉的印染废水-烟气脱硫技术;推广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净化技术。 3、废弃物焚烧废气治理技术 推广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工业危险废物焚烧废气二噁英类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排放控制技术。 1、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技术 推广城市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集成技术;推广管理方便且适合山区、海岛农村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技术。 2、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推广集中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浓缩、脱水、干化及最终处置等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推广原位污泥消解技术、污泥深度脱水和干化技术、污泥清洁焚烧技术、污泥资源化技术。 3、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技术 推广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重点研发和推广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集成技术。 4、辐射安全技术 推广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库安全在线监控技术、金属熔炼行业辐射安全监控技术。 加强环境科技条件建设,优化环境科技资源配置,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提高环境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1、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以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整合人才、技术和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制定一系列措施,做好已投入运行的浙江省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逐步扩大专业子平台范围,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 2、环保重点研究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加强已运行的省级以上环保重点研究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完善运行机制。拓展研究领域和方向,新建若干省级以上重点研究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提高重点实验室科研装备水平和能力,开展创新性研究,提高研发水平,促进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进步。 3、创新基地建设
加强现有中试基地和工程示范基地等环保创新基地建设、运行与管理,根据研发和推广需要,新建一批环保创新平台与产业基地,促进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人才培养与引进
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业务培训计划,适时开展人才选拔和推荐工作,建立和充实重点培养科技人员人才库。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国外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业务指导、讲学等,派遣科技人员赴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深造与培训。初步建立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环保创新人才队伍。 2、创新团队建设
抓好已建环保创新团队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具有高学历或高级职称的相关领域的人才,壮大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队伍,建立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互补的研发人员队伍,培养若干名国内知名的团队带头人。根据研究专业发展需要,适时新建专业创新团队。 1、科研和环境监测合作
鼓励我省环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开展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和交流,建立区域环境科技合作机制。引进国外机构共同开展环境科研项目,加快推进环境领域技术开发的国际合作步伐,积极参与具有前瞻性的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研究。探索建立国内外培训的长期合作关系。承担环境监测的国际国内合作任务。 2、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为主的前提下,根据我省突出环境问题和环保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高起点引进国际先进环保技术和重大装备,突出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注重设备的国产化和应用的本土化,降低技术研发的投入和缩短研发周期,缩小我省先进环保技术应用和设备开发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技术引进基础上,加强与国外技术交流和合作,以推动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在我省环保领域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降低技术引进的成本和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