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省建设简报第35期 | |||||||
|
|||||||
第35期(总第285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09年11月4日
编者按: 近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省长陈加元在《长兴经济开发区构建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做法》上批示:长兴县由污染整治重点监管区到全省首批生态化开发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标志着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建议印发各地,以资学习借鉴。现将其主要做法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长兴经济开发区构建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长兴县在坚持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探索工业园区发展新模式,通过构建政策管控、技术创新、利益导向三大体系,完善园区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建立集约、循环的管理模式,在保持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共生和产业生态化,形成以电子电源、机械汽配、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导,集生产、科研、仓储、物流、市场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2007年长兴开发区成为全省首批生态化开发区;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8.2亿元,同比增长36.6%,在全省57个省级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四名,走上了一条“生态良好、资源集约、产业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主要做法是: 一、构建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三大支撑体系 (一)建立政策管控体系。针对开发区产业类型复杂、循环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加快培育政策环境。一是完善园区生态规划,包括《加快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循环经济引导工程的若干意见》等。二是完善指标考核体系,包括《工业项目准入管理办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企业节能降耗考核办法》等。 (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生态技术应用于园区发展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一是加大循环经济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依托开发区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站、3个省级科技研发中心,重点推进新型动力能源、环保型纺织面料、多功能型机械汽配等产业技术的研发力度。县财政配套建立了6000万元循环经济专项资金、2000万元工业科技综合奖励基金,鼓励企业自设研究站,通过“企业投、园区补、财政奖”的方式扩大对循环经济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二是构建循环经济产学研合作平台。依托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兴)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重点围绕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等,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转移,提升园区企业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三)建立利益导向体系。运用利益杠杆调节机制,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直接受益。一是实施导向性政策优惠。对园区有循环经济贡献的企业在征收营业税、增值税时给予优惠,对其产品视情给予财政补贴。目前,开发区内3家微利经营的废旧物品无害化回收企业,均享受了所得税部分返还和财政补贴政策,保持了企业正常经营。二是推进生态型产品采购。在各级各类项目采购中,优先考虑有循环经济效益的产品,大力推广建筑用岩烧结砌节能砖、采用余热发电技术的散装水泥、LED高效照明灯、大容量锂电池等节能环保型产品,对采购此类产品的企业和单位实施以奖代补鼓励。三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推进园区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目前,已有250吨二氧化硫排放权实施了试交易,交易额超过120万元。 二、完善循环经济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 (一)实施功能分区。为解决土地空间紧张、产业容纳量有限的实际,园区按照“产业分流、特色突出、资源循环、带动明显’’的原则,加快建设城东、城西、城南3个工业功能区。其中,城东功能区总面积约12000亩,利用所在乡镇丰富的石灰石矿资源,主要发展玻璃、碳酸钙加工产业,为全县耐火、建材行业提供产业上游原料;城西功能区面积4800亩,主要发展生产铝材、五金铸造等产业,为开发区主区发挥产业链配套和部分环节代工功能;城南功能区规划面积4500亩,目前正全力打造投资17.6亿元的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投资7.9亿元的超威动力产业园,配套引进的美国500强企业江森自控将对全县每年产生的25万吨废铅酸蓄电池实施无害化处理,实现蓄电池产业效能优化。 (二)推进绿色基建。严格执行开发区内基础建设的环保报批制度,园区道路、管道等工程竣工后,须进行现场检查,在通过验收后交付使用。园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41亿元,其中,环保类基建投入超10亿元,全部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蒸汽、天然气、雨水、污水、通讯、数字电视、制冷和土地平整等“十通一平”。同时,增加园区内绿化量,园区绿化总面积累计达70万平方米,公共绿化率超过60%。 (三)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园区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目录,对早期引进的高耗能、高污染或产业前景不佳的企业进行了全面梳理,排出待迁企业名单,引导企业分阶段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实现跨省际开发区之间的资源整合、人才互动。2006年以来,县开发区与安徽、江西、河南等地16家开发区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促成天能集团、昌盛电气等31家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累计投资总额21亿元,在有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实现园区“腾笼换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建立集约、循环的园区内控管理模式 (一)实施环境集成管理。一是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分行业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加强对机械冶金、服装印染、铅酸蓄电池等行业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在线监控设施安装工作,实现日常巡查和在线监测相结合。目前,园区有4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开发区管委会和62家企业通过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二是严把项目准入关。在项目引进中坚持以环境要求为第一前提,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和重大项目集体评估决策制。目前,园区项目环评执行率保持100%;企业“三同时”按时执行率达92%,环保验收率达90%以上。 (二)水电集约供给。一是推行逐级用水。按照不同生产工艺流程的水质需求,构建“饮用水、雨水回用、中水回用”三级水质逐级利用系统,满足企业不同的水质要求,提高园区用水效益。二是实施集中供热。拆除12台企业自备小锅炉,建立集中供热系统,建设汽车天然气加气站和天然气供应管道18公里。目前,企业集中供热覆盖率100%。三是推进余热供电和企业用电变频改造。充分利用西气东输的天然气资源和长兴电厂的余热供气条件,由长沙远大空调和浙江发电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内首套开发区园区非电区域空调系统。系统启用后,可降低能耗使用率30%,实现废气零排放。同时,加快企业用电变频改造步伐,已有7家企业成功实施了变频改造,每年节电1258万千瓦时。 (三)垃圾污水集中处理。一是建立园区废物处理中心。发布企业副产品、废弃物、原辅材料等供求信息,为园区内外、企业之间的废弃物交换提供交易平台。目前,园区企业副产品、辅料交易率达到68%以上。二是建设中水回用工程。投资6000万元建设中水回用处理工程和雨污水集收管道体系,建成后年可削减开发区四分之一的COD排放量。目前,开发区内所有企业都设有垃圾集中堆放设施,完善污水管网61.3公里,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