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总第207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08年2月22日
台州市以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近年来,台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市”战略,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一、完善责任考核机制,推动绿色行政。实践证明,机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推进力度和成效。责任考核机制是生态市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完备的责任考核机制有助于地方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绿色行政。天台县结合生态功能区划分要求,改革创新,将全县15个乡镇街道划分为4类发展区域,实施“3255”板块发展战略。三个街道为核心城区,着重抓工业、招商引资和城市化建设;二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旅游名镇,着重抓旅游和生态保护;五个工业重镇,着重抓工业和招商引资工作;五个生态山区,着重抓生态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各乡镇(街道)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因地制宜抓发展。同时,天台县委、县政府对乡镇(街道)的生态考核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进行了调整,按照功能区块的特点,实行分类考核。通过这种重点突出、分类考核的措施,使各乡镇(街道)发展更有针对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玉环县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要素制约的情况日益显现,“缺水”、“缺电”、“缺地”等现象接踵而至。当地党委政府认识到,要使玉环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生态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生态县建设。为此,玉环从2000年就率先在台州各县市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全面开展生态县建设,同时逐步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的考核机制,将考核对象进一步扩大到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对镇(乡)、办事处生态建设考核分值占两个社会综合考核分值也逐步从1分增加至5分,有力地推进各责任单位生态建设任务的落实和完成。近年来,天台县和玉环县在生态市建设考核中也一直名列前茅。 二、建立环境综合决策机制,推进绿色发展。科学的环境决策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同时科学的环境决策是建立在准确掌握环境状况、科学分析预测基础上的。因此,建立健全环境综合决策机制,是保障环境决策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有效手段。从2006年开始,台州市全面开展了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工作,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承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环境准入的角度科学布局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合理区划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同时进一步明确各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建设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要求,实现对有限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天台县作为全省14个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试点县市区之一,今年3月完成规划编制并通过省专家组论证,还投入近30万元,委托浙大建立了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从审批到运行实施全程监管。台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中,为使功能区划能与区域实际情况更相符合,专门筹资近30万元购买了省土地信息中心的最新卫星遥感数据,并已经启动了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配套建设。 三、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保护绿色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对推进生态建设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推进生态补偿工作中面临诸多实际问题,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不够统一,一方面资源环境价值与生态补偿偏低的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生态补偿缺乏科学评价标准,生态补偿还未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台州市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针对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尝试。长潭水库是台州三区一市200多万人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也是温黄平原100多万亩农田的数万家企业用水的水源地。长潭水库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对台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库区包括七乡镇,户籍人口约11万,多年来承担着长潭水库集雨面积范围内的生态保护职责,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库区的移民由于多种因素无法大面积实施搬迁,当地群众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改善生活条件。为逐步解决库区保护和发展这一矛盾,2003年,市政府专门印发了《长潭水库饮用水源水质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了每年600万元的长潭水库饮用水源水质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库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目前,台州供水二期工程已临近结束,为可持续地保护长潭水库饮用水源,市有关部门已从生态保护和建设、农村污染整治、种养殖结构调整、库区保洁清淤、监察监测、住民保障等多个方面开展调研,科学合理测算水源保护资金需求,进而明确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向,出台配套政策意见。温岭市政府在2007年8月出台了《温岭市市级项目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暂行办法》,通过市级财政安排、水资源费、农业发展基金、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生态补偿资金,确保筹资规模每年500万元以上,主要由于湖漫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并明确随着补偿范围的扩大、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逐步扩大资金规模。临海市也针对牛头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制定完成《临海市生态补偿机制管理办法》和《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四、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鼓励绿色生产。排污权交易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近几年全省各地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前,各地排污权交易从交易主体来看,以跨行业、跨区域为主,黄岩区大胆改革创新实践,开创了排污权跨产业交易的先河。由于农村经济的特点,治理资金严重不足。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区环保部门积极为企业和农村搭起了桥梁,建议企业出资治理该村的生活污水从而解决增量问题。目前,企业与污水治理工程设计单位已经签订了合同,相关工作在当地环保部门的督促下,该项工程正在进行中,预计将在明年年初完成。通过跨产业排污权交易的探索,向农村污染治理要污染物增量,既发展了工业,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进一步推进全社会环境就是资产观念的树立。当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台州市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目前已经完成了《台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起草工作,并已进入意见征求和修改完善阶段。 五、改革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建设绿色农村。农村的基础设施尤其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农村自身集体经济薄弱,按照原有的资金投入力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难以全面推进,生态镇村创建工作推进难度很大。近年来,我市临海、温岭等地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2007年4月,临海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对实施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每村奖5至8万元;实施集镇生活污水治理的,补助20万元。村庄整治合格奖5至8万元,成功创建台州市级生态村的再加7万元。成功创建台州市级生态乡镇奖10万元,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奖20万元,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奖30万元。” 极大地激励了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展生态镇村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07年1-11月,临海市新建成20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另有28套设施正在建设中,有53个村开展市级生态村创建,8个乡镇创建市级生态镇,5个乡镇创建省级生态镇,1个乡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推进临海生态市建设打下日益坚实基础。同时,《意见》中对农村生活垃圾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河道整治、化肥农药整治、生态公益林建设等方面均提出详细可操作的扶持政策。2007年10月,温岭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至2010年,力争全市80%以上的镇实施生活污水治理,60%的行政村基本完成生活污水整治。”意见中鼓励采用BOT、TOT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对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土建投资额的40%予以补助,配套管网建设按300元/吨.天标准一次性进行补贴。台州市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已经市发改委立项,计划三年内完成市区684个不能接入城市排污管网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涉及人口约86万,新增处理能力6.5万吨/日,年可削减COD 10359吨,项目总投资费用约4.69亿元,计划通过排污权交易、财政投入、社会投融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从2003年至今,台州生态市建设已经历了第一个五年,实践证明,正是长期致力体制机制建设,台州生态市建设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一轮的“创业创新”,必须也只有继续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统领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环境优先”战略才能得到有效维护,经济社会才能切实得以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文明才会渐入人心。 (台州市生态办)
送:国家环保总局,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