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解放思想的思考 | ||||||||
|
||||||||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思想解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决我国体制、机制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化解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腐败滋生、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等尖锐问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巩固改革成果,降低改革成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不能停滞,改革开放不能停步,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放在如此重要位置,既是对过去30年来实践的充分肯定,表达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更顺应了人民的期待和历史的潮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才能科学地解放思想,更好地解放思想,本文特从解放思想的主观方面,侧重于文化心理的角度,谈一点认识。 一、解放思想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解放思想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探求和遵循客观规律;要求冲破主观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一切为了有利于维护和满足广大民众的利益和愿望。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还是从哪个角度,解放思想都要求以人为本,这是解放思想最原始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人们只有从这个大前提出发,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才能科学地解放思想,更好地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作为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利益的主体的人,其一切权利应当得到充分尊重,包括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独立的人格权利等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制度上剥夺了人的这些权利,人的价值依附于统治者而存在,官本位既是一种制度安排,又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些残余思想的影响还很深,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体现还不够充分。一方面,作为人民公仆的官员经常以“父母官”自居,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人和事屡见不鲜。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根深蒂固,民众的民主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运用和行使自己的权利,政治体制改革要慢慢来;另一方面,这种环境培养了不少顺民,习惯于服从和逆来顺受,不少人认为,老百姓只关心衣食住行,不管是谁掌权,只要解决好这些就行。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充分保障和尊重人权基础之上的文明社会。在人的诸多权利中,人的政治权利,集中体现为人的民主权利,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利,如果这个权利得不到保障,人的其它权利也可能悬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尊重人的各种权利,必须首先重视人的民主权利。 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证明,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思想解放运动,离不开杰出人物和社会精英群体的引导,但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还是民众的启蒙、觉醒和参与程度。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反对“两个凡是”时指出:“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这句话很有针对性,道理浅显通俗,引发了人民大众的共鸣,形成了社会的共识,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党内的迷信和愚昧达到了何等的程度,当时的思想解放需要何等的气魄、勇气。陈云同志也曾讲过“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很经典,体现了敢于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把解放思想提到了较高的层次和水平,但是,在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在人的权利和人格的独立性不落实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做得到。“文化大革命”中,甚至许多老革命家、开国元勋、高级知识精英都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这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悲哀。 2005年—2007年,面对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等实际困难,面对腐败滋生、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等严峻问题,产生了关于改革的一系列质疑,争论聚焦于改革的成果谁来分享、改革的成本谁来承担。民众的失落感明显表露了出来,许多人感到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社会强势群体或利益集团钻体制机制的空子,市场经济遭到扭曲,社会呼唤公平正义。人们对于保障自己的正当权利,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加强对公共权利监督制约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虽然解放思想是具体的、历史的,受当时的情况影响和条件限制,但是,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回顾,可以为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拓展新的视野,探寻新的空间,展现新的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一论述点中了要害,为此,新时期思想解放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使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良性互动,以落实民众的民主权利为主导,推动民众各项权利的全面落实,强化民意对权力的制约。否则,解放思想难免说在口头,停留在书本上,徘徊在旧的体制中。 二、解放思想必须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相适应 市场经济发端、成熟于西方社会,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要求实行民主、法制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成熟,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与之适应的系统和潜在的规则。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最有效率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思想解放运动最突出的历史贡献在于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任何新的社会制度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建立和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是艰难曲折的。如果说做出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必须力排众议、冲破阻力,那么,培育市场经济的完善体系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心理,保证其健康有序地推进,就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新的经济制度不可能建立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清理和改造几千年形成的文化心理,使之与新制度相适应,不可能一蹴而就。 市场经济又被称为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运作的全过程,包括市场规则、物权制度、防止垄断、保护竞争、保护知识产权、信息透明、防止欺诈等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包括言论、信仰、自由、新闻、出版、道德等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非常具体和详细的法律规定。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充分保障,人和人格和独立性得到充分尊重。受封建专制统治和人治社会的长期影响,国人人格的独立性先天不足,人们之间存在严重的人生依附关系,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遇事热衷于找关系、寻门子,“勾兑”、“改尾绞”、“摆平”、“私了”之风盛行。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在很大程度还未得到严格的遵守执行,在很多地方,很多环节立法工作还不够完善,有的还处于空白阶段,无论在对法制建设的认识上,还是在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执行上,我们的文化心理都存在诸多不适应。有的经济学家将市场经济分为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在好市场经济中,法制的权威和尊严得到充分体现,能够制定完整的、全面的、科学的法律、法规来严格地遵守和执行。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较为严重存在的轻视法律、法规,不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和秩序,吃回扣、造假、侵犯知识产权、欺诈、拐骗等不良现象,对发展完善市场经济有着极坏的负面影响。因此,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要着力于加强法制建设,在文化心理上培育民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守法习俗,特别是立法、司法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市场经济又可称为竞争经济,鼓励竞争、保护竞争,在竞争中调动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市场竞争的特点相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人们充满激情,张扬个性、开拓进取,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态,竞争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体现对社会崇高的责任感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人们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严格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完善过程中,旧体制在文化心理上的痕迹还很深,市场运作中“找政府不找市场”的情况还较为严重,社会思想观念上推崇的是低调沉稳、深藏不露,警惕的是强弓易折、枪打出头鸟,怀疑的是个性张扬、激情燃烧。人们一方面善于包装自己,回避矛盾,远离风险,把自己置于可进能退,应对自如的境地;另一方面,内心世界矛盾重重,左顾右盼,无所适从,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一切都在算计之中,提防别人,保全自己,竞争在明的和暗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战线同时进行,难免出现“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说的”,“行业垄断、竞争不充分”,“ 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现象。 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要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权力寻租,杜绝吃拿卡要,提高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改变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状。我们要恢复市场竞争的科学含义。过去把市场竞争理解为你死我活是错误的,如果是你死我活就难免出现“阴招、损招”等恶性竞争状况,这是市场经济最禁忌的。我们要用法制的手段和措施来处置市场竞争中的越轨行为,使其不能为、不敢为,要用和谐的理念来引导市场竞争。竞争应该是一种调节和激励机制,参与竞争的双方或多方既是对手,更是合作者。通过竞争促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实现竞争双方或多方的双赢或多赢,实现社会各方的共赢。我们要弘扬公平正义、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树立民主、法制、公平、公正、正义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保护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业、干成事业,营造和谐宽容、个性张扬、激情奔放、敢闯敢干、求真务实、心情舒畅的社会氛围,使市场经济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解放思想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思想解放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衡量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解放思想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能力和认识水平,取决于文化心理和思维特点,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程度。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启蒙教育的任务任重道远,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还需要作更加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科学理论指导为基础,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前提。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体中,每当社会发展处于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跃升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主导力量。当前,改革开放中大量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集中反映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等待着哲学社会科学去研究解决。党的十七大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推动改革解难题、渡难关,时代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既吸收借鉴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人文思潮的优秀成果,又凝聚了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对科学、民主不懈追求的精神力量。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正确方向。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整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一次历史机遇,我们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抓住机遇,在新的考验中实现新的崛起。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平台,提供了加强交流学习的机会。虚心向别人学习,是中华传统的美德。学习的范围和领域不应受限制,关键是要为我所用。不论是思想观念、管理知识、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习俗、科学技术、生态环保等等,只要是别人真正先进的,可以弥补我们不足的东西,我们都不能排斥,即使是落后的东西,或反面的遗产,我们也要研究一番,引以为戒。 解放思想,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实践。首先要着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产生一批以宇宙世界为怀,关注人类终极命运,重视人的道德、情操、心灵、精神、灵魂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对此,我们应该作深刻的反思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其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精神疏导。在人口众多,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们面对的思想压力和精神压力加剧,伴随利益格局调整和思想观念多元而来的是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一些人精神堤坝溃塌了,思想防线解除了;一些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一切向钱看,一些人为了生存而挣扎,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一些人看淡了、消沉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精神疏导,要打破思想禁锢,走社会多元化路子,特别是加大法律援助、社会心理咨询等组织机构的建设发展。第三,深入开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要以宣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为主线,开展一次解放思想和科学启蒙的再教育活动;要大力宣传民主思想和法制精神,让民众认识到民主、法制比空气还重要,要深切关注、维护、践行民主、法制精神;要大力宣传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澄清和纠正过去对市场经济的偏见和不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像指路明灯,照耀着前进的道路,让我们远离黑暗、走向光明。(肖金虎四川省宜宾市社科联)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