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
发布日期:2001-06-05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综述

  2000年是浙江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的一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省争取在全国率先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打下基础。

  200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领导,环境保护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环保工作取得好成绩:如期完成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一控双达标”任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深化;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已经起步。

  环境监测表明,全省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酸雨频率有所上升;地面水环境质量总体比上年有所提高,但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水质污染依然严重,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海洋环境形势严峻,赤潮频发;城市环境中尘类污染比较突出,交通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整体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水环境

  状况

  全省江河干流水质基本良好,但部分支流和流经城镇的河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带,运河、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污染仍然严重,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体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挥发酚和石油类。据八大水系、内陆河流和湖库的171个省控河段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有78.4%的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比1999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其中I类水质为8.2%,II类水质为50.3%,III类水质为19.9%),但仍有21.6%的河段水质为IV类、V类和劣于V类,失去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其中IV类水质为9.9%,V类水质为6.4%,劣于V类水质为5.3%)。参见图1。八大水系的污染程度由重到轻顺序为:鳌江、曹娥江、甬江、钱塘江、椒江、苕溪、瓯江、飞云江。

  

2000hjzk1.jpg

  

  图1 全省地面水水质状况

  八大水系

  钱塘江 水质状况总体良好,I、II类水河段占总长度的74.8%,污染水域主要分布在东阳江的后金渡河段、南江的城头和南江桥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等。

  曹娥江 水质比上年略有下降,II类水河段占总长度的70%。污染水域主要分布在下游桑盆殿和东江闸一带,以及上游新昌江的水文站和黄泥桥中干渠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等。

  甬江 水质比上年略有下降,污染水域主要分布在姚江的下陈渡和奉化江的澄浪堰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或溶解氧偏低。

  椒江 总体水质比上年有明显改善,以II 、III类水为主,占总河长的76.3%。污染水域分布在永宁江的江口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

  瓯江 水质良好,且比上年又有所提高,全流域水质都已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

  飞云江 水质状况总体优良,全流域水质都已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水质稳定。

  鳌江 污染严重,整条河流均不能满足功能的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等。

  苕溪 水质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改善,以II、III类水为主体,绝大部分河段已能满足功能要求,但个别河段在不同水期水质还略有波动。

  其它水域

  运河 污染严重,有95%的河段不能满足功能的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和挥发酚等。

  平原河网 水质较差,85%以上的水域不能满足功能的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和石油类等。 2000年八大水系、运河水质满足功能河段(断面)的百分率参见图2。

  

2000hjzk2.jpg

  

  图2 河流满足功能要求示意图

  湖泊水库

  水库水质普遍良好,绝大部分能达到II类,其中新安江水库、皎口水库为I类。湖泊水质相对较差,其中东钱湖水质为II类,西湖、鉴湖为IV类,南湖为V类。西湖、鉴湖和南湖已呈现明显的富营养化。湖泊水库水质状况参见图3。

  

2000hjzk3.jpg

  

  图3 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地下水

  全省地下水水质良好,基本未受污染。但在地面水污染严重的河沟河网附近的浅层地下水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滨海地区及杭嘉湖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已造成该地区地面沉降,尤其是嘉兴市最大地面沉降已达730多毫米。

  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0年全省废水排放量为21.3亿吨,比上年增加2.1亿吨(增加11%)。其中工业废水13.6亿吨,比上年增加1.9亿吨;生活污水7.7亿吨,比上年增加0.2亿吨。在废水排放总量中,工业废水占64%,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58.9万吨,比上年减少1%。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4.3万吨,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4.5万吨,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占总量的42%。工业废水中汞、镉、铅、六价铬、砷、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9项污染物的排放量均比1999年减少。

  2000年我省重点调查的工业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和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5.81%和92.1%,比上年分别提高了3.4个和5.4个百分点。

  

  年份

废水(亿吨)化学需氧量(COD)(万吨)
 总量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总量工业COD生活COD
2000年21.313.67.758.934.324.5
1999年19.211.87.559.331.827.5
增减率%+11%+16%+3%-1%+8%-11%

  

  措施与行动

  废水重点源治理工作完成

  全省860家省控重点水污染源(其中国控重点源352家)已完成治理722家,已关停138家。

  杭嘉湖水污染防治成果巩固

  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全面实施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船舶污染控制、河道清淤、小流域整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等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禁磷和防治白色污染工作得到巩固;生

  海洋环境

  状况

  2000年我省近岸海域(领海基线外延12海里以内)污染仍然严重,绝大部分环境功能区未能达到保护目标要求,污染程度位于全国沿海省(市、自治区)的前列。由于海水中活性磷酸盐、无机氮超标严重,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超四类和四类的占70%以上,已无一类海水。局部海域(尤其是浙江北部海域)铅、汞、化学需氧量超标率较高。参见图。

  

2000hjzk4.jpg

  

  图 2000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超标情况

  

2000hjzk5.jpg

  

  图 2000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受污染影响,沿岸水体病菌数量呈上升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饵料生物数量呈下降趋势;底栖生物群落在杭州湾和宁波-舟山海域改变明显;整个海域赤潮频发。

  措施与行动

  实施新的《海洋环境保护法》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我省认真贯彻实施新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重点做好陆源污染物控制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保工作。对新建、扩建、改建的海岸工程项目、污水直接排海的工业项目和油库、港口、码头、围海造田等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项目的两项制度执行率为100%。

  各涉海部门共商赤潮防治大计 为加强对赤潮的预防和治理工作,省海洋与渔业局牵头,组织国家海洋赤潮研究机构、浙江省、县海洋与水产局等有关部门,专门研究赤潮预防和治理工作。

  善待海洋減少污染--象山渔民开展保护海洋志愿行动 8月27日上午,由浙江象山县船老大发起的"蓝色保护者志愿行动"开始启动。他们从石浦出发后,北上大连、威海、青岛,南下汕头、厦门,一路开展"善待海洋、保护海洋、減少海洋污染"的宣传。2000年休渔期开始后,又向全国渔民发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倡议书。

  紧急事故处理 5月16日,"南油11号"油轮与中国海运总公司"向恒号"轮在舟山海域逆向碰撞事故发生后,环保、港监、海事等部门采取积极的紧急救助和污染防治措施,彻底消除可能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隐患。

  态建设加强。杭嘉湖地区入太湖污染物总量、监测断面水质达到国家预定目标要求。

  大气环境

  状况

  酸雨

  全省已基本被酸雨区覆盖,酸雨频率已达67.8%,部分城市已超过90%。2000年全省各地降水pH(酸度)年均值都低于5.6,其中有75%的地区已低于5.0,临安、开化、义乌等地甚至低于4.5。降水中主要的酸性污染物质是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的影响正在逐年加重。

  我省和周边地区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较大,是我省严重酸雨的重要原因。机动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总量大幅度增加,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南方的气候特征和大范围的酸性土壤也有利于酸雨的形成,从而使我省的酸雨始终处于较严重的水平。多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我省酸雨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降水酸度变化见图4。

  

2000hjzk6.jpg

  

  图4 浙江省降水酸度变化趋势图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0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60.89万吨,比上年减少4%,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57.79万吨,生活排放3.1万吨。全省烟尘排放量24.4万吨,比上年减少24%,其中工业烟尘排放24.7万吨,生活烟尘排放0.73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49.0万吨,比上年减少29%。工业废气中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和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7.65%和84.18%。

  

年份二氧化硫(万吨)烟尘(万吨)粉尘

  

  (万吨)

总量工业生活总量工业生活
2000年60.957.83.125.424.70.749.0
1999年36.660.82.833.632.61.169.0
增减率-4%-5%+11%-24%-24%-31%-29%

  

  2000年与1999年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对比

  措施与行动

  废气重点源治理工作完成 全省526家国控省控大气重点污染源完成治理429家,已关停96家,治理任务完成99%以上,特别是其中212家水泥厂的立窑含尘烟气得到全面治理,解决了长期以来立窑粉尘污染难以治理的问题,年削减工业粉尘排放量达20万吨以上。投资5亿多人民币的半山电厂脱硫工程已投入运行,二氧化硫去除率可达95%以上。

  城市环境

  状况

  2000年,浙江省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随着城市人口增长,生活污水和垃圾随之增加。

  到2000年底,全省有设市城市35个,城市人口1253.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5.10万人。城市面积10073.8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964.0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1244人/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6人/平方公里。城市用水普及率99.93%,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13升。

  城市空气环境

  2000年我省城市空气质量比上年略有改善,大多数城市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的类型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混合型。大部分城市尘类污染比较突出,近几年来北方地区频频出现的沙尘暴和扬尘天气,已开始对我省产生影响;多数城市二氧化硫污染有逐年减轻的趋势;半数以上的城市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

  据监测,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丽水、台州、临海、余姚、瑞安、海宁、兰溪等16个省控城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如下:

  总悬浮颗粒物 各城市年日均值范围为0.105~0.205毫克/立方米,全省平均为0.15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有所下降。浓度比上年降低的城市有10个城市,占63%;比上年增加的有5个城市,占31%。(参见图5)各城市年日均值范围为0.105~0.205毫克/立方米,全省平均为0.15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有所下降。浓度比上年降低的城市有10个城市,占63%;比上年增加的有5个城市,占31%。(参见图5)

  

2000hjzk7.jpg

  

  图5 各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

  二氧化硫 各城市年日均值范围为0.002~0.046毫克/立方米,全省平均为0.015毫克/立方米,比1999年有所下降。浓度比上年降低的有10个城市,占63%;比上年增高的有6个城市,占37%。(参见图6)

  

2000hjzk8.jpg

  

  图6 各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

  氮氧化物 各城市年日均值范围为0.021~0.062毫克/立方米,全省平均为0.37毫克/立方米,比1999年有所上升。浓度比上年降低的有5个城市,占31%;比上年增高的有9个城市,占56%。(参见图7)

  

2000hjzk9.jpg

  

  图7 各城市氮氧化物年日均值

  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 按各污染指标年日均浓度为基础进行计算,各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的范围为1.09~2.72,平均为1.74,比1999年有所下降。污染指数比上年降低的有10个城市,占63%;比上年增高的有5个城市,占31%。(参见图8)

  

2000hjzk10.jpg

  

  图8 各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

  城市声环境 2000年全省城市环境噪声总体上处于轻度至中等污染程度,噪声污染的平均水平比1999年略有下降。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城市声环境干扰最大,建筑施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在影响城市声环境的各类噪声源中,工业噪声源占7.0%,建筑施工噪声源占3.7%,交通噪声源占24.4%,社会生活噪声源占53.4%,其它噪声源占11.5%(参见图9)。城市功能区噪声平均超标率为36.4%,比1999年有所下降;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是超标较严重的功能区,超标率达50.0%。

  

2000hjzk11.jpg

  

  据对11个省控城市监测,2000年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3.4~62.3分贝,全省平均为56.7分贝,比1999年增高0.2分贝。近几年,多数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都稳定在54~58分贝左右,处于轻度至中等污染水平,但个别小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仍较严重。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情况参见图10。

  

2000hjzk12.jpg

  

  图10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

  2000年我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仍较严重,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7.2~70分贝,全省平均为68.4分贝,比1999年降低0.3分贝。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均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参见图11。

  

2000hjzk13.jpg

  

  图11 城市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

  城市生活垃圾 2000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清运量达 549.16万吨,比上年增加11.13万吨,部分城镇(生活)垃圾污染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措施与行动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 杭州市完成西湖清淤105万立方米,对运河及市区主要河道实施引配水工程。宁波市对"三江六岸"和月湖进行了整治。温州市启动了温瑞塘河整治工程。

  噪声控制区、烟尘控制区建设 全省2000年新建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累计建成噪声达标区(块)121 个,面积574.8 平方公里;全省新建烟尘控制区2个,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113个,面积1143.65平方公里。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全省在建、续建、计划建设的污水处理厂44个,到2000年已经建成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13个,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76万吨。2000年争取到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国债1.17亿元,地方转贷3.06亿元。全省在城市供水水价中收取污水处理费的城市已有32个,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城考和创模 宁波、温州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前十位。杭州和宁波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达到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要求。

  认真贯彻《城市街容标准》2000年,杭州、嘉兴、台州等8个城市的9条街道被命名为"省级城市街容示范路"。

  

年份用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人均绿化面积(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集中供热面积(平方米)
2000年98.0133.177.8627.1583.38367.8
1999年97.1532.937.0027.2380.80300.6
1995年88.7017.706.2015.8037.70185.0

  

  全省设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比较

  工业固体废物

  200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85.7万吨(含危险废物12.89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6.4万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为11.63吨,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历年工业固废累积贮存量4132.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为79.34%,比上年略有提高。

  措施与行动

  浙江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正式挂牌办公,杭、宁、温固体废物管理中心相继成立;杭州、宁波率先实施转移联单制度,强化了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杭州市对全市的医疗废物实行行政代处置,控制白色污染蔓延,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废电池收集活动;加强进口废物加工利用的监督管理,公开审批程序,对定点加工利用单位开展环境整治。

  自然生态环境

  状况

  耕地\土地

  由于人口迅速增加,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紧张状况明显加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大量耕地被毁,使土地资源发生严重退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2000年末,我省共有耕地面积为1607562公顷,比上年略有减少。2000年国家基建、乡村基建、生态退耕、挖塘养渔及其它供减少耕地面积21315公顷,其中国家基建和乡村基建减少耕地面积13085公顷。2000年通过围垦海涂、开荒、土地整理及其它增加耕地面积19545公顷。减增相抵实际减少耕地1770公顷。

  全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基本稳定,有机肥投入呈下降趋势,化肥(折纯量)施用量为每公顷558千克,氮、磷、钾比例不够合理,农药使用量为每公顷 41千克,以有机磷为主,土壤质量有所退化。受酸雨影响,土壤酸化过程加快。

  我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的10.7%,其中太湖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872平方公里,钱塘江流域为8509平方公里,甬江流域为1802平方公里,椒江流域为1540平方公里,瓯江流域为4154平方公里,飞云江流域为1315平方公里,鳌江流域为801平方公里。

  森林资源

  据全省“九五”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达到59.4%,名列全国前茅。有林地面积达到553.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3847万立方米。

  近年来,我省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首先,绿化水平不高,森林生态功能不强。在林种树种结构上,蓄水保土等生态功能较弱的针叶林达85%以上,而蓄水保土等生态功能较强的阔叶林却很少。其次,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峻,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业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对我省森林资源构成很大威胁。

  生物多样性

  我省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浙闽赣山地山区是我国12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包括了我省的大部分山地。南麂列岛海区是我国11个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另外,我省有对保护世界濒危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重要鸟区20个。

  我省丘陵山地的广泛分布及其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与多变的气候形成了众多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可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灌丛和竹林生态系统。我省有木本植物109科423属1400多种,野生植物中有53种古老孑遗植物列入珍稀保护名录;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野生动物105科635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99种、省级保护动物45种。随着全省森林植被的增加,一些珍稀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多,以致40年不见的华南虎也在我省出现。

  我省共有河流湖泊6515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6.4%,同时,我省濒临海洋,具有漫长的陆地海岸线和岛屿岸线,近海大陆架宽广,造就了资源丰富的内陆湿地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岛生态系统。全省拥有海岸湿地5473.5平方公里,潮间带海涂2443.8平方公里,河口滩涂447.0平方公里。我省有淡水鱼类185种,近海海域有海洋生物2333多种(其中鱼类535种)。

  我省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具重要作用的天然林植被面积不断缩小,同时森林的破坏与片断化分布还导致野生动物自然息栖地消失严重。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0年底,我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9个,总面积132.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保护区的类型也由原来单一的森林植被型扩展到海洋、矿泉、珍稀动物保护与养殖及自然遗迹等方面,布局也日趋合理。

  完成《浙江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并经省政府同意下发实施,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物质保证。新建青田鼋省级自然保护区,完成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

  生态示范区

  2000年新批准桐乡、平湖、玉环、诸暨、嵊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上虞、海宁为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目前,全省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数达到19个,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13个。

  措施与行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加强我省土地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建设1000万亩标准农田。

  水土保持 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大力实施坡耕地治理,治理开发四荒资源,加快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步伐。2000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平方公里,修建水土保持工程1022处。加大了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工作,2000年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98项。编制完成《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全省大部分市县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已有10个县(市)正式公布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进一步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工程,安吉县、绍兴县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东阳市罗峰小流域被命名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森林保护行动 浙江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巩固绿化成果,优化生态环境,发展高效林业的决定》,制定了《浙江省林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为实现规划目标,省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并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工程、林业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工程、林木种子种苗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程、林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工程等。2000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3331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2068公顷,平原绿化工程造林1714公顷。

  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到2000年底,全省陆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全部结束。通过调查,基本查清了我省陆生野生动物分布种类、野生植物资源、湿地和湿地高等植物及湿地植被的状况;还获得一些有重要学术和研究价值的新记录和新发现,建立了资源数据库,制定了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监测的原则方案和实施要求。

  专题

  农业农村环境管理

  2000年,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3.2%,卫生厕所覆盖率达63.73%。农业部门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制定了大米、茶叶、蔬菜等生产标准,大力发展有机茶。2000年确定20个有机茶工程示范县,建成有机茶园1.99万亩,产量1003吨。

  我省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的力度,制订生态村(镇)建设标准,积极引导县市环保局和乡镇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乡镇的创建,目前,全省生态村(镇)总数已达120个。安吉县、慈溪县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县。积极开展秸秆禁烧工作,近20个单位和个人被国家四部局评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先进。 完成规模化以上畜禽养殖业的污染调查,为我省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提供了依据,并已着手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调查的准备工作。

  饮用水源保护

  2000年下发了《浙江省地表水饮用水源监测技术规定(试行)》。新增规范化饮用水源保护区25个,累计已创建200个。

  “一控双达标”工作

  截至2000年12月底,全省所有工业污染企业的达标率在99%以上,1386家省控重点源中1151家治理达标,234家关停,达标率为99.9%,全省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已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总量指标内,杭州、宁波和温州市基本实现了环境功能区达标,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已得到基本遏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了改善。

  环境法制、标准、科技建设和环保产业

  环境法制 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杭州市机动车辆排气污染物管理条例》;杭州、宁波市政府分别制定了《杭州市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宁波市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环境保护办法》。2000年,全省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查处全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902起,结案5514起,分别比上年增长48.9%、42.6%。

  标准与ISO14000认证 组织制定了我省第一个地方标准《浙江省造纸工业(废纸类)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HJB1—2001/3/27系强制性地方标准),经省政府批准发布,并于2001年3月1日起实施。2000年,全省有200多人参加ISO14000培训,6家企业开展ISO14000认证咨询活动。

  环保科技 2000年共下达科研项目24项,17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环保局主持的验收。全省环保系统共有30项科研成果获厅(局)级奖励,34篇论文获环保科技优秀论文奖。

  环保产业 2000年,我省有28只产品荣获国家环境标志认证证书,4项技术(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项目,14只产品获国家环保产品认定证书,15家单位获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资格证书(其中,甲级资质单位3家),发布杭氧、杭锅、诸暨菲达为浙江省第一批环保产业基地。

  建议、提案和信访

  2000年,共收到各级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835件,已办理827件,办结率为99%。共收到群众来信27293封,比上年增加5%,已处理25957封,处理率95%。接待来访4414批次(9715人次),比上年减少8%,已受理4257批次,受理率96%。

  环境污染与损害

  2000年全省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79次,其中水污染事故118次。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3.7万元,农作物受害面积341.6万平方米,污染鱼塘面积约2765万平方米。

  环境污染与损害 2000年全省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79次,其中水污染事故118次。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3.7万元,农作物受害面积341.6万平方米,污染鱼塘面积约2765万平方米。

  机构队伍建设

  2000年,省环保局完成了机构改革工作,机关行政编制从71名(含纪检监察以及老干部专项编制,下同)精简到61名,精简14%;批准建立了省环境监理所,核定事业编制12名,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 截至2000年底,全省环保机构人员编制数3875名,其中行政编制790名,事业编制3054名,其它编制31名。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406名。

  2000年,全省环保系统9家单位和3位同志分别荣获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浙江大学朱荫湄教授荣获国家环保总局表彰的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国际交流和合作

  2000年年初,我局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经贸厅向国家外经贸部争取德国政府无偿援助的清洁生产项目的努力获得成功。2000年5月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组织评估团来我省考察,并召开了项目规划研讨会,将该项目与去年通过评估的“浙江省危险废物有序管理示范项目”一起组成了“有利于环境的企业咨询打捆项目”。会后我局、省经贸委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签署了联合会谈纪要。目前整个打捆项目只待两国政府换文后正式启动。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组织以“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为主题的“六.五”世界环境日系列活动;开展“环保就在你身边”的环境投诉受理和宣传活动。浙江电视台、有线台推出环保专辑和环保专题报道。组织申报和推进全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我省四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组织“施乐杯”全国中小学生环保绘画比赛。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0年全省办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14274个,环评执行率92%。省局共审批环评报告书(表)249个,否决2个项目。执行“三同时”项目1826个,验收合格项目1711个,“三同时”合格率93.7%。

  2000年审批项目的环保总投资为32亿元,建成项目完成的环保总投资为9亿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38510万吨/年,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053944万标立方米/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