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 | ||||||||||||
|
||||||||||||
一、环境质量状况 大气环境质量 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在工业集中的城市和地区污染有所发展,尘类仍是首要的污染物。大气污染正由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并重发展,污染主要来自燃煤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据监测,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丽水、台州、临海、余姚、瑞安、海宁、兰溪等16个省控城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情况如下: 总悬浮颗粒物 年日均值范围为0.118~0.300毫克/立方米,平均为0.180毫克/立方米,比 1997年有所下降。浓度比上年降低的有10个城市,占63%;增加的有6个城市,占37%。各城市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年日均值如下图所示。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微小固体颗粒和液粒,其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粉尘以及风沙扬尘和气态污染物质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在空气中生产的盐类颗粒。 降尘 年月均值范围为4.14~13.08吨/平方公里·月,平均为6.62吨/平方公里·月,比1997年有所下降。降尘比上年降低的有11个城市,占69%;增加的有5个城市,占31%。各城市降尘年月均值如下图所示。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30微米的固体颗粒物的总称,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 二氧化硫 年日均值范围为0.003~0.059毫克/立方米,平均为0.023毫克/立方米,比1997年有所下降。浓度比上年降低的有13个城市,占81%;增加的有3个城市,占19%。各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如下图所示。 二氧化硫是指含硫燃料燃烧以及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参与了硫酸烟雾和酸雨的形成。对人体的呼吸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特别是与颗粒物同时吸入时,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为严重。 氮氧化物 年日均值范围为0.011~0.074毫克/立方米,平均为0.031毫克/立方米,比1997年有所下降。浓度比上年降低的有12个城市,占75%;增加的有4个城市,占25%。各城市氮氧化物浓度年日均值如下图所示。 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氮氧化物污染与采用矿物燃料作能源有关。由于汽车用量日增,致使其成为城市主要污染物之一。它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肺的深部,可引起支气管炎或肺气肿。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原因之一,还可使平流层中臭氧减少,从而使到达地球的紫外线辐射增加。 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 年日均值范围为0.093~3.668,平均为1.873,比1997年有所下降。指数比上年降低的有12个城市,占75%;增加的有3个城市,占19%;基本持平的有1个城市,占6%。各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年日均值如下图所示。 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是根据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状况和特点,由普遍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计算而得。指数越大,空气污染程度越严重,空气质量越差。 酸雨 全省酸雨比较严重,据23个省控市、县统计,1998年降水PH年均值全部低于5.60,全省酸雨总的出现频率已达56%。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 地面水环境质量 全省江河干流的水质基本良好,但在部分支流和流经城镇的局部河段污染仍有所发展。超标河段(断面)的主要超标项目是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非离子氨和石油类。 据八大水系、内陆河流、湖泊的171个省控河段(断面)的水质监测,全省地面水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与1997年相比,水质状况基本稳定,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通过“治太行动”后,部分水域的水质已开始有所好转。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水域功能划分为五类: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源。 钱塘江是我省最大的水系,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水质较差的河 段主要分布在东阳江塔下洲活动坝河段及后金渡河段和东关桥河段、江山港的双港口河段、金华江的河盘桥河段和南江的城头及南江桥河段。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和石油类。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基本稳定,但支流东阳江的水质有所下降。 曹娥江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污染河段主要分布在下游桑盆殿和东江闸一带以及上游新昌江的水文站和黄泥桥中干渠河段,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非离子氨、挥发酚和石油类。与上年相比,水质情况基本稳定。 甬江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Ⅳ、Ⅴ类水河段主要分布在干流的三江口河段、姚江的下陈渡和奉化江的澄浪堰河段。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或溶解氧偏低。与上年相比,部分河段的水质状况有所下降。 椒江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IV、V类水主要分布在干流永安溪的柴岭下河段和支流永宁江江口河段,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非离子氨、挥发酚、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与上年相比,水质状况基本稳定。 瓯江是我省第二大水系,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自前两年瓯江流域关停了几个污染严重的造纸厂后,水质明显好转,但在支流松荫溪的渡船头和龙泉溪的紧水滩水库中心区河段水质仍为IV类,不能满足功能的要求,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和非离子氨。从最近两年的监测数据看,瓯江的水质已开始稳定地好转。 飞云江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IV类水分布在干流潘山河段一带,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非离子氨。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稳定。 鳌江的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鳌江水质较去年有所下降,整条河流均不能满足功能的要求,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挥发酚和石油类。 东西苕溪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东苕溪的水质优于西苕溪。经过去年对太湖流域水污染源的整治工作,苕溪的水质总体上有了一定的好转,但仍存在部分污染河段,主要分布在东苕溪的山水渡河段、泗安溪夹浦和下莘桥河段,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总汞等或溶解氧偏低。 运河是杭嘉湖地区和萧绍平原的重要水系,也是我省污染最重的水域,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和石油类等。多年来水质始终处于重污染状态 水库水质普遍良好,一般均为II类水,其中长潭水库、铜山源和里石门水库为I类水,新安江水库因溶解氧指标略低而列为Ⅱ类水。湖泊的水质不及水库,其中西湖、南湖和鉴湖为IV类水,东钱湖水质稍好,为III类水。与上年相比,湖库的水质基本稳定。湖泊水库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 河网水质较差,水质状况如下图所示。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和石油类等。 1998年度八大水系与运河能够满足功能要求河段(断面)的百分率如下图所示。 地下水环境质量 根据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监测,全省地下水水质良好,基本未受污染。但杭嘉湖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造成该地区地面沉降。 海洋环境质量 据监测,1998年浙江近岸海域水质基本符合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杭州湾和我省中南部渔业用水区及部分盐业用水区域未达标。海水主要超标指标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汞、化学需氧量(COD)和石油类,其中无机氮、无机磷超标严重,受其影响,我省近岸海水已无一类海水,超四类海水比例过半;汞超标率较高,局部海域化学需氧量(COD)和石油类超标。 受污染影响,我省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赤潮频发,沿岸水体病原菌及条件致病菌数量上升明显,海域生物种类多样性下降,饵料生物数量降低,水质对海域生物尤其对幼体构成较大压力。 城市声环境 1998年全省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仍较严重,但总体水平比1997年略有好转。据11个省控城市统计,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4.3~61.6分贝,在各噪声源中,交通噪声源强度最高。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情况如下图所示。 交通噪声 交通干线两侧噪声污染严重,全省平均等效声级为69.2分贝,比1997年降低0.3分贝。各城市交通噪声平均值如下图所示。 城市功能区噪声 平均超标率为41.5%,比1997年有所下降。超标率最大的功能区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其超标率为54.8%。 二、污染物排放状况 据对全省5233家工业企业(其中乡镇企业2909家)的统计,以及非重点调查企业和生活污染源的测算,1998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如下: 废水 排放总量为18.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11.3亿吨;生活污水排放6.8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中,县及县以上工业7.5亿吨;乡镇工业3.8亿吨。与1997年相比, 废水排放总量减少了0.5亿吨。(见下图)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71.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COD排放量43.9万吨;生活污水COD排放量27.1万吨。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中,县及县以上工业20.1万吨;乡镇工业23.8万吨。COD排放总量与上年相比减少17.0万吨。(见下图) 工业废水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如下表:
废气 1998年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65.98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为62.46万吨,占94.7%;生活来源的排放量为3.52万吨。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中,县及县以上为37.04万吨,占59.3%;乡镇为25.4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上年相比减少1.79万吨。 烟尘排放总量为36.66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35.18万吨,占95.9%;生活烟尘排放量为1.48万吨。在工业烟尘排放量中,县及县以上为10.79万吨,占30.7%;乡镇为24.39万吨。烟尘排放总量与上年相比增加2.37万吨。(见下图) 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70.76万吨,其中,县及县以上为13.42万吨,占19.0%;乡镇为57.3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与上年相比减少9.23万吨。(见下图) 工业固体废物 1998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390.2万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66.7万吨,占76.7%;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32.7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与上年相比增加4.69万吨。(见下图) 污染事故 1998年全省共发生工业污染事故178起,比上年增加9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7.3万元,比上年增加23.9%。污染事故类型及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情况如下图所示。农作物受害面积1184亩,污染渔塘面积约3707亩。 三、污染治理和环境建设 污染治理投资 1998年用于防治工业污染的直接投资(不包括城市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投资)10.96亿元,其中建设项目“三同时”环境保护工程投资4.06亿元,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资金6.90亿元。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情况如下图所示。 “三废”处理利用 1998年全省工业企业“三废”处理、利用情况如下: 工业废水处理率 84.7%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73.8% 燃料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 87.5% 生产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 77.9%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2.1 %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 9.1 % 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 截至1998年底,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列入重点限期治理的257家企业,204家完成了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实现达标排放;设备调试的8家;停产治理的12家;责令关闭的33家。杭嘉湖三市政府还全面开展了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工作。杭嘉湖地区地面水水质开始好转。 工业污染源治理 1998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238项,关停并转了511家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取缔“死灰复燃”、擅自新建的“十五小”企业551家。 烟尘控制区建设 1998年新建了5个烟尘控制区,面积为152.63平方公里。到1998年底全省累计有132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达1060平方公里。 噪声达标区建设 1998年18个城市新建了面积为149.63平方公里的环境噪声达标区(块)。到1998年底全省累计有25个城市建成10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块),总面积达344.5平方公里。全省35个设市城市有32个已实施了机动车市区禁鸣喇叭。 汽车尾气控制 为了防治机动车辆排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杭州市区、宁波市行政区域内从1998年12月1日起停止销售和使用含铅汽油,全面实施车用汽油无铅化。 生态环境建设 到1998年底,全省共建成2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8个、市县级13个,面积为9.7万公顷,约占全省面积的1%。到1998年底,全省共建成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46个,面积38万公顷,森林公园50个,面积35.6万公顷。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面积之和约占全省面积的8.2%。 到1998年底,全省已建合格生态村(镇)108个,4个生态村(镇)先后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称号。 到1998年底,全省有临安、磐安、开化、绍兴、泰顺等5个县(市)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其中3个已基本建成,通过省级预验收。宁海、诸暨、景宁、庆元、云和、玉环及省环太湖农业开发区等7个县(市、区)列为省级生态示范区。 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环保机构 1998年全省设有各类环境保护机构285个,其中各级环境保护局95个,环境监测站89个,环境监理站72个,其他18个,科研院(所)11个。环保系统总人数3523个,其中,科技人员219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95人,中级职称的867人。此外,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工业企业还有一大批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 绍兴县环保局在国家人事部评选“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中,被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目标责任制 继续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目标责任制,把环保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1998年,省人民政府对宁波、湖州、绍兴、台州、嘉兴、丽水等6市(地)的人民政府(行政公署)1993年-1997年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内容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并签订了新一届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各地市还较好地完成了1998年度环保责任目标任务,按时完成率达到90%以上。 法制建设 为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重新制定了《浙江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规定》及其文书格式。1998年全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人员221人经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全省共办结行政处罚案件2782件、行政复议案件3件。 信访来访 1998年,共收到群众来信14101件,比上年增长27.4%,已处理13029件,处理率92.4%。接待来访3976批次(9529人次),比上年增加37.4%,已处理3648批次,处理率91.8%。共收到各级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836件,比上年增加30.4%,已办理836件,办结率为100%。 规划计划 编制了全省1999年度环境保护年度计划,编制下达了1998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三大工程 省政府决定在1998年-2002年期间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碧水、蓝天、绿色”三大工程。计划实施的项目大数为263项,总投资约为486.1亿元,涉及的领域有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 排污申报 1998年全省各市(地)全面完成首次排污申报登记工作。据统计,全省废水排放申报单位25291家,废气排放申报单位20817家,排污申报单位涉及81个行业。已向10370家排污单位发放了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含临时许可证),向4537家排污单位发放了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含临时许可证)。 环境影响评价 1998年全省办理设立的建设项目数7441个,其中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项目数6206个(报告书164个,报告表3857个,办理备案数2205个),执行率为83.4%,比1997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三同时” 1998年全省建成投产的新、扩、改项目3336个,其中按《环境保护法》规定应执行污染治理设施“三同时”的项目1387个。经查实际执行“三同时”的项目1292个,执行率93.15%,比1997年提高4.45个百分点;“三同时”经验收合格的项目1202个,验收合格率93.11%,比1996年提高4.71个百分点。“三同时”项目的环保工程投资4.06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4%。 排污收费 1998年全省收排污费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6%,收费户数50936个,比上年增长28.34%。 环境监测 由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为主承担的《东、南海近岸环境综合调查》工作历时二个多月,完成了对该海域的环境综合调查,掌握了该海域的环境污染状况和主要污染物分布与变化;分析评价了该海域环境质量及其主要环境问题,掌握了不同海区沿岸入海污染物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 到1998年底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正式向社会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 环保科技与产业 1998年,省环保局共下达26项环保科研计划项目,其中1项列入省科委科研项目计划。全省环保系统共有24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和厅(局)级奖励,其中省(部)级7项,厅(局)级17项。 1998年全省环保产业从业单位共1109家,固定资产57.6亿元。从业人员79819人,年产值73.8亿元,实现利润5.2亿元。其中,直接从事环保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324家,年产值14.1亿元,年利润1.02亿元。 1998年,我省有8项产品(技术)列入国家环保最佳实用技术推广项目计划,有6只产品获得国家环保产品认定证书,另我省环保产业有2个项目列入农业银行科技开发贷款项目计划。 环境标准与标志 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多期宣贯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和审核员培训班,培训人员近500名,有2家企业开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试点工作。1998年,杭州市列入国家环保总局实施ISO14000标准试点城市。 1998年,我省有6个产品荣获国家环境标志认证证书。 国际交流与合作 列入中德国家间环境保护合作范围的“浙江省危险废物管理”项目第一期工作基本完成,提出了《浙江省危险废物管理规划》。中德双方并于1998年6月在杭州召开了该项目的研讨会。我省就该项目的第二期内容(建立浙江省危险废物管理中心和处置场),将加强与德方的合作,申请德国在技术、资金、人员培训方面的进一步援助。 信息建设 1998年,建立了一家有域名的“浙江省环境保护局”网站,该网站内容包括:工作动态、环境质量、法规标准、环境科技、环境规划、自然生态、机构建设、环保知识等。 宣传教育 1998年省委宣传部、省环保局、省教委和省新闻出版局共同组织发起《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全省共有300万人参加此次活动,其中:有4千多家中小学校的110多万学校师生参加征文比赛,撰写征文4万多篇;有近万人参加“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为主题的环保知识竞赛;各地举办了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电视晚会、环保夏令营和科普咨询活动。围绕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达标工作,开展“治污倒计时”、向社会公告限期治理名单及治污进展、发动新闻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组织“零点”行动等系列的宣传报道活动。在高考期间,组织新闻单位对环境噪声污染执法监督进行采访报道,树立环保部门为民办实事的形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