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上城区探索跨区域流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 ||||||||
|
||||||||
杭州市上城区以党建共建、生态共护、治理共抓为导向,会同临平区组建“临上兰星”跨区党建联盟,合力探索跨区协同治理路径。依托党建联盟组织优势,两地不断深化互动交流、开展项目合作、构筑长效机制,有力促成跨区跨界问题从“两头管”向“协同管”转变,社会治理思路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变革,通过联合巡河、河岸垃圾清理等志愿活动,真正将跨区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推动“空间毗邻”向“协同共治”发展。 一、坚持共建联动,打造人水和谐的宜居环境 一是建立平台,在思想认识上共融。两地党工委在共同价值目标及发展诉求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建立跨界河湖联防联控、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等机制,形成河长制办公室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河湖管理保护新局面。2021年,两地党工委正式组建“临上兰星”党建联建,流域共治等在内的“六共五联”工作机制。在共建合作的框架下,两地交流日益频繁,跨界融合发展红利不断涌现,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思想共识得到了进一步加深。 二是推进全面发动,形成共治格局。充分发动党员干部带动作用,以实际行动引领群众志愿者、辖区学校开展联合护河行动50余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共收集关于治水的意见建议30余条,群众护水意识不断提升。大力举办市级滨水空间开放系列活动、垂钓大赛等特色活动220余场。 三是坚持资源共享,实现“还水于民”。将具有丁兰特色的宋韵文化、孝道文化融入美丽河道建设,建成“家风孝道千诗千石刻”、文天祥雕像广场以及全国首条家规文化绿道——大农港家规文化绿道。已开放10处城市河道垂钓区域-勤丰港。在今年杭州市城市河道滨水空间开放共享系列活动中,市水设施和河道保护管理中心和共建单位签署上塘河“滨水空间共治共享”协议,积极探索流域共治新机制,持续巩固上塘河省级“美丽河湖”创建成果,通过上下游机制联动、资源共享、文化共创、活动共办,进一步提升滨水空间环境面貌,为市民朋友提供更优质的亲水体验。 二、突出协同共治,强化“一体治理”的实践实效 一是聚力毗邻环境优化,推进整治协同。创新“揭榜制”环境联合治理机制,由交界地联建社区、单位牵头“揭榜”承包工作任务,以闭环管理推动跨区域环境治理从“修修补补”变“长效根治”。2021年,两地联合推进“上塘河流域整治”专题治理项目,在任务揭榜、行动协同下,两地治理效能大幅提升,提前四个月即完成交地并进场施工,成功助推跨界河道上塘河获评省级美丽河湖,学堂港河岸绿化入选“杭州第19届亚运会碳中和林”建设名单。 二是秉持“一体化”思维,实现全域统盘治理。依托丁兰片区水循环系统相对独立的自然条件,按照“流域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原则,推行“一体化”治水模式,规划整治河道10条19公里约3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全方位提升河道水质,全流域改善河道景观。 三是推行“河长制”模式,实现问题闭环处置。多举措推进辖区污水零直排长效管理,严格落实“检查-交办-整改”闭环机制。今年以来,共发现和交办各类管网问题304个,闭环整改304个。不断深化“5+X”全民河长工作机制(“5”即为各级党政河长,“X”即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河道观察员、河道保洁员及其他热心护水的社会公益人士),形成“区级河长巡河发现问题-人大代表收集-移交街社督办解决”+“街社听取民意-上达区级河长协调解决”的应急处置模式。今年以来,开展河长团队活动600余次,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的小组开展巡河实地调研活动5次,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收集群众治水建议300余条,成功推动后珠港、勤丰港河道亮灯工程等完工。 三、突出服务共享,形成“一体服务”的试点样板 一是以三生融合为理念,构建“公园+商业”的新发展格局。桃花湖是集休闲旅游、娱乐健身、城市海绵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功能生态公园,直接惠及超20万丁兰居民以及周边拱墅和临平,同时,吸引了山姆会员商店、西子丁兰广场、龙湖天街等众多商业综合体落地丁兰,初步形成了环桃花湖商业圈,有力激活了街域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河湖提升滨水空间环境面貌。 二是从农业小镇转化为生态智能小镇。水环境的提质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丁兰智慧小镇入驻企业480家,其中特色企业341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7家。小镇拥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8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个,省级企业园3个、市级孵化器3个;由西子智慧产业园、尚坤丁兰国际、启迪杭州丁兰国际创新港共同组成“产城融合”的科技企业创新基地,为丁兰智慧小镇打开了蓬勃创新、富有科技活力的蓝图。 三是生态优势转化居住幸福优势。通过坚持水治理形成了“生态好”的丁兰本色,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创建国家级老年友好型社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坚持“宋韵”“亚运”融合,观桃节、登皋节、宋韵音乐节、国风运动会等双“YUN”活动,通过水环境的变美不断增强了本地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