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市拱墅区积极探索建设“宁静城区”治理模式
发布日期:2024-09-23 10:24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近年来,拱墅区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保卫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辖区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为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拱墅区推进噪声污染监管数字化应用,打好降噪标准关、治噪闭环关、防噪护卫关“三个关”,积极探索噪音治理领域的“拱墅样本”。

一、源头管控,打好“精准降噪”预防关

一是建立“噪音友好线”噪声源头预防机制。针对商业经营噪音、交通噪音、装修噪音等不同噪音形式,提前预警从源头杜绝噪音产生。通过实地踏勘、现场监测、群众调研,对沿街酒吧、餐饮、零售等不同业态的友好噪音分贝值进行梳理,制定噪音友好线工作细则。通过辅助安装隔音棉、更换弹性吊钩灯硬件改善,每日预约限额控制人流量等措施杜绝噪音产生。

二是开展“井盖静音工程”。对安吉社区部分区域27个井盖作减震降噪处理,增加橡胶垫圈加固,统一更换老旧晃动井盖;设置交通禁鸣宣传标识,对接交警加强管理,实现以管促静。对居民楼进出电控门、停车场出入口处,采取安装橡胶垫片、挡水条减震带等硬件改造方式,减少噪音产生。召开邻里议事会,共商制定《宁静街区居民公约》,以自我管理实现噪音友好线落实。

三是因地制宜探索工地降噪机制。包括严格控制施工时段、优化施工作业布局、优先使用低噪声设备、控制施工行为噪声等方面,严格控制噪音在友好线范围内。如优化施工作业布局方面,采取设置统一操作间,安装双层玻璃,噪音较大的机械设备仅能在操作间中使用。

二、科技赋能,打好“数智治噪”闭环关

鉴于商铺收到噪音投诉后,自治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拱墅区推出“宁静码”,与行政审批、综合执法等信用体系挂钩,倒逼商家自治。在小区及周围噪音多发区域,布设噪声自动监测设备7台和移动监测设备1台,将噪声实时监测数据贯通至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一旦超过“噪音友好线”标准,第一时间预警。充分运用“城市大脑+武林大妈”“大数据+网格化”的优势,发动武林大妈、群众、商户等社会力量主动发现噪音问题,以“宁静码”一店一码方式,实现问题商户第一时间发现、上报。结合“片区执法”和“1530运行机制”,构建大中小三级闭环,实现噪音问题高效处置。根据噪音预警和执法出动情况,建立商家“红黄绿”三色信用管理体系,并设置商家自我申诉模块,为行政审批和综合执法提供依据。

三、深化服务,打好“全民防噪”护卫关

实施“宁静行动”,制定《武林路商业联盟招商机制》和《宁静街区商户入驻公约》等系列文件,切实把好商户入驻前置关。发挥“武林大妈”志愿服务作用,组建一支“宁静卫士”,以“345”工作机制,即“三进”宣传:进楼道宣传、进工地宣传、进商户宣传;“四巡”点位:一巡施工场地,二巡沿街店铺,三巡装修场地,四巡公共场所;“五查”问题:一查工地是否超时施工,二查商户是否文明经营,三查室内是否超时装修,四查公共场所是否喧哗,五查公共设施是否异响,打造“宁静小区”居民共治模式。线下依托宣传栏、告示牌、显示屏、走访入户等渠道开展“宁静小区”宣传,联动区文商旅等单位开展联合宣传,如借助巨型扭蛋机火爆出圈优势,让“宁静小区”宣传覆盖年轻群体。建立线上宣传渠道,推出专栏,结合物业群、朋友圈等方式实现宣传全覆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