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浙江做得怎么样?
发布日期:2024-04-18 10:26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全面深化美丽浙江建设,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筑牢绿色基底

率先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写入地方性法规,首个开展“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试点,所有设区市入列国家“十四五”“无废城市”百城建设名单,“蓝色循环”塑料污染治理项目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杭州亚运”成功打造亚运史上首届大型“无废赛事”......

一系列具有辨识度、引领性的重要成果背后,是浙江省富有创新的路径探索:近年来,浙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综合协同、联治共建,统筹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全面深化美丽浙江建设,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筑牢绿色基底。

机制牵引,“无废”建设亮点纷呈

作为率先提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省份,浙江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建立贯通上下的组织架构和推进机制,推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向着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强化推进机制方面,构建省市县三级“会商、调度、督导、帮扶、宣贯和评估”体系,将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纳入美丽浙江建设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每季度发布“无废指数”,综合评价设区市“无废城市”建设水平和成效,将其纳入设区市重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有力推动各地各部门对标对表、精准发力,实现补短板、提质效。同时,加强评估激励,7个设区市和41个县(市、区)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评估并获授“清源杯”。

在健全政策标准方面,相继印发《浙江省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划(2022~2025年)》《浙江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2023-2030年)》《关于浙江省建筑垃圾电子转移联单运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建筑垃圾电子转移联单管理技术导则》等配套文件,从多个层面强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制度支撑。各地结合实际,发布危废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方案,比如宁波、嘉兴、绍兴出台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实施细则,指导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

为让机制运行更加顺畅,浙江从加大要素保障与深化执法联动两方面发力。以加大要素保障为例,在全省层面,省财政安排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6.97亿元,统筹用于支持“无废城市”建设、污染物减排等工作,专门设立“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等科研攻关,启动实施相关项目12项。各地也积极探索,如温州出台全省首个《“无废细胞”创建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调动各方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积极性。

在机制引领下,各地“无废城市”建设亮点精彩纷呈:杭州、宁波、金华涌现出“虎哥”“鲸鱼”“灵猫”“搭把手”“红葫芦”“考拉”等多种生活垃圾及再生资源回收模式;金华永康“秸秆换肥”打通“政农企”三方利益链,让“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台州天台构建VOCs治理“绿岛”模式,实现“以废治废”;绍兴嵊州探索养殖“无废+”新可能,探索一条为养殖户谋福利的“无废+共富”新道路……

源头把控,让“错位资源”有价值

走进绍兴市循环生态产业园,只见一辆辆垃圾运输车正有序驶入卸料大厅。这些垃圾将在产业园内完成发酵、焚烧、再生的循环过程。垃圾焚烧后锅炉产生的蒸汽用于发电供热,剩下的炉渣作为建筑原料。通过净化系统,高温烟气实现达标排放,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源头‘减肥瘦身’,是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工厂企业是产废‘主力军’,我们以此为重点抓好源头化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土固处负责人表示,浙江协同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无废工厂、无废园区创建,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新增国家绿色工厂97家、绿色工业园区6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1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5家,培育创建省级绿色低碳工厂100家、工业园区10个。

不止工厂企业“瘦身变绿”,浙江还多举措推进源头减量:持续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强化垃圾源头治理,启动首个外卖塑料“零废弃”试点推动循环利用,大力推广“以竹代塑”,强化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系列探索结硕果:化肥农药用量实现“9连降”,建立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试验示范点29个,创建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3553个、片区196个,全省超6000家菜鸟驿站回收再利用快递包装达179万件,总计减碳66.29吨。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不仅要控源头,还要重回收、抓末端。在收运方面,浙江聚焦小微产废单位,建成危险废物小微收运平台116个,覆盖小微产废单位约7.8万家,实现县级全覆盖,年转运危险废物超11.5万吨。

固体废物回收后,实现价值是关键。为了实现利用最大化,浙江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规范化管理,全省布局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企业65家,共有回收网点81个;推进农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19741个,全部建立农药、农膜“旧瓶换钱”“旧膜换新”回收模式,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率和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

数字赋能,智慧监管提升实效

污泥转运车辆GPS数据全部接入平台,工作人员可实时查看车辆状态、所在位置以及历史运行轨迹。当企业污泥库存量大于仓库容量80%,平台就会发出告警,并适当提升企业收运排序优先级。

这是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柯桥分局展示大厅里“数智无废”建设中污泥板块的运行情况。通过这一平台,柯桥区所有污泥转运车实现“收运一条链”管理,污泥处置实现全流程监管,有效助力污泥动态清零。

污泥处置收运的数字化监管是浙江“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围绕多跨协同、数字赋能,持续迭代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控、风险精准定位等功能模块,完成省市县三级“无废城市”整体智治数字化应用建设。

危险废物跨省转移智能审批是智慧场景之一。以往,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因办理周期长,成为企业眼里难办的审批手续之一。为贯彻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浙江聚焦破解高质量发展堵点难点问题,探索开展危险废物跨省转移智能审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如今,企业通过登录浙江省固废信息化系统跨省转移模块,即可查看跨省转移所需的材料清单,按照规范填报相应材料后,系统根据跨省转移16个维度智能研判规则,给予建议辅助决策。同时通过“电子签章”、智能推送商请函、自动生成批复意见等功能,实现跨省转移业务全过程网办,企业不出门就能完成审批手续,办理时效从最快十个工作日转变为随报(接)随办。

让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各地也不断提升数字赋能实效。杭州开发“无废亚运”场景,实现“无废赛事”固废管理、风险排查、信息发布、宣传报道等一屏统揽;宁波市镇海区完成全省首个区县级“无废指数”及减污降碳绩效测评体系场景模型搭建和软件开发工作,实现数字化展示及工作任务下发填报功能;湖州市“铅蛋”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应用新增风险预警与预警处置模块,强化三色管理方式及数据统计功能,累计预警1.17万余次;绍兴市上线印染行业固废特征库一张图,实现智能分析功能......

下一步,浙江将对标“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新使命,持续深入打好“无废”提升战,高标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奋力打造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新标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