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念好“谋、建、管”三字诀 着力构建河湖生态缓冲带“绿色屏障” | ||||||||
|
||||||||
河湖生态缓冲带是在水域与陆地之间一定区域内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起到阻控面源污染、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美化河湖景观、降低人类活动对河湖负面影响的作用。2021年以来,温州市以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为抓手,从“谋、建、管”三方面入手,大力实施一系列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积极探索水生态深度治理新模式。截至今年9月底,温州市累计修复河湖缓冲带114公里,提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为河湖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保护屏障,有效助推河湖稳水质、优生态。 一、精心“谋”。 印发实施《温州市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等文件,聚焦“三江五河两岸”和重要支流岸线,制定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路线图,积极推广河湖生态缓冲带这一模式,引导各地合理规划河湖滨水生态空间。组织对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江,温瑞塘河、永强塘河、江南河网三条平原河网及泽雅、赵山渡、珊溪、桥墩四大湖库开展水生态健康调查评估,科学诊断河湖岸线与水生态问题,明确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及修复重点区域。 二、全域“建”。 对照《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多次专题开展河湖缓冲带修复工作培训,将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作为生态功能受损区域水生态修复必要措施之一,纳入各项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推进近40个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和修复项目,其中8个项目获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补助支持,示范打造了平阳瑞平塘河水系修复、苍南桥墩水库生态缓冲带修复等一批水生态修复样板工程,平阳成功获评第一批省级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县。 三、规范“管”。 从管用、好用、解决问题的角度,督促属地结合河湖类型、生态定位和水质目标要求规范落实河岸修复工作,特别是在方案设计、工程验收等阶段,邀请专家在缓冲带范围确定、保护修复措施选择、后期维护等方面给予把关指导,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同时,积极对接资规、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有效整合资金、资源,将缓冲带修复与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河湖岸线管理等项目进行有效衔接,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缓冲带,增强河湖岸线可观性、亲水性,加快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