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现场会 新闻报道摘编 | ||||||||
|
||||||||
6月28日,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现场会在嘉兴平湖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视频致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主持会议。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刘锋,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军,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高翔出席会议。现场发布了“减污降碳浙里来”应用。中国新闻社、中国环境报、浙江日报、浙江之声、浙江卫视、潮新闻等十余家媒体参加活动并刊发相关报道。现摘录部分报道如下: 中新网 浙江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蓝皮书 中新网嘉兴6月28日电(钱晨菲)28日,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现场会在浙江嘉兴举行,会上发布了《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蓝皮书》,并上线“减污降碳浙里来”应用。 《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蓝皮书》记录了浙江以政策和机制创新为驱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从顶层设计、协同探索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该蓝皮书以浙江省自2022年至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的特色路径与技术范例为基础,多层次、多领域展现了浙江省协同治理方面的进展与不足,提供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范式的经验与启示,以期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减污降碳治理新模式,全面推动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气候、环境、经济效益多赢。 为加快推进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还率先推出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产业服务社区——“减污降碳浙里来”,总结提炼推广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先进技术和优秀案例,打造集技术分享、案例展示、平台服务于一体的企业产业服务社区。 据了解,“减污降碳浙里来”基于“原创社区+社交”模式。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齐表示,“‘减污降碳浙里来’邀请了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环保领域专家、技术认证机构等多方入驻,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提供有效渠道。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新服务方式,让更多企业参与进来。” 浙江日报、潮新闻 浙江推进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 一项浩大工程,应对两大难题 本报记者 胡静漪 通讯员 李筱盼 南方“暴力梅”,北方“高烧不退”。6月以来,我国一半以上的省会城市迎来今年“首个高温”,绝大多数属于“提前报到”。 随着极端和异常天气越来越频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为解开这道大题,浙江正在打造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 6月28日,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现场会在嘉兴平湖召开。国家和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19个省级部门共同参与。这项牵涉广泛的浩大工程如何回应气候问题?气候应对与经济转型如何实现双赢? 为何选择浙江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并非新概念。 上世纪90年代,气候问题进入全球治理时期,碳排放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了“次生效益”“协同效应”等概念。 “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性。”现场,生态环境部规划院副院长严刚介绍,如防治污染排放的同时也在减少碳排放源,修复生态的同时也在增加森林、湿地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将治理污染和减少碳排放同步来抓,可以降本增效获得双重效益,国内实践由来已久。” 不过,国内正式提出这一理念是在2020年。当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做出“3060”国家自主贡献承诺(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双碳”工作部署中首次提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浙江的实践正是从2021年开始的。先人一步,源于现实所需。浙江是经济强省、资源小省,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同时,浙江外向型经济体量较大,跨国企业受到全球供应链的碳中和压力传导。“在欧盟,普通塑料制品的价格远高于新材料制品,其中就源于碳排放相关税费。”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欧盟碳关税、行业碳中和目标等机制,正在为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标定价格,深刻影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 “从被动视角看,‘双碳’是一种倒逼机制;但从主动视角看,也是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切入点。”该负责人说,在未来经济形势中,减污降碳是最大的确定性,浙江已将其作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同步解决气候应对和经济转型问题。 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复函同意浙江省率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不到一年,样板区建设进展不少,会议现场发布的《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2023蓝皮书》写道,浙江已在全国率先发布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初步建立财政专项资金试点激励机制、搭建“减污降碳在线”应用场景……通过制度创新,浙江逐步构建起系统架构。 协同的三重深意 走进以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嘉兴港区,清新空气、清洁河道等“绿”元素让人惊喜。去年以来,浙江在城市、园区、企业等层面组织开展两批共18个省级试点、26个标杆项目建设,嘉兴港区就是其中之一。 减污降碳协同的第一重含义,是通过技术创新、流程协同实现绿色转型。 在嘉兴港区的浙江惠禾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厅,记者看到真石漆、彩石瓦、阻燃保温隔热等建材产品。很难想象,它们的“前身”是危险废物飞灰,也就是生活垃圾焚烧后的残渣。 “我们创新技术,将飞灰中难以分解的有害物质稳定固化在水淬玻璃体中,再把它制成绿色负碳建材产品。”该公司董事长助理潘婷介绍,该项目每年可以综合利用危废15.9万吨,减少碳排放6.86万吨,并创造经济效益近3000万元。 园区中,产业链上下游互补降碳,已创新出多种模式。比如,飞灰无害化处置中所用水源,来自石化企业循环冷却水排水;化纤企业用上新材料公司的副产氢尾气做燃料,减少了天然气使用量;污水处理企业利用高浓废水产生的沼气发电,实现用电自给自足…… 协同的第二重含义,在于不同层级、不同领域间的合作。 纵向来看,浙江搭建多层次的试点网络,从一家企业、一处工业园区起步,再到乡镇、区县、城市;还要针对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工业型、数字经济型、生态良好型等城市的不同类型,建立差异化的协同路径。 横向来看,尽管减污降碳是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任务,但不能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都是“双碳”任务的挑战。这也是此次多达19个部门参与推进会的原因,“环林农水”“工能建交”以及科技、财政、金融等支持缺一不可。 协同的第三重含义,是政府“搭台铺路”、社会各界参与共建。 推进会上,技术服务平台“减污降碳浙里来”应用在“浙里办”上线。“我们采用社区传播的方式,搭建热点专题互动场景,让低碳技术分享、案例展示、专业评价等功能实现实时更新。”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齐说,该平台将不断引入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专业机构,从“政府—企业”转向“企业—企业”“专业机构—企业”,并把浙江的技术成果和平台模式输出到全国。 浙江之声 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蓝皮书发布 浙江经验走向全国 浙江之声记者张泽沣,通讯员杨贡江、王勤聪 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现场会6月28日在嘉兴举行。会上发布了《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蓝皮书》。蓝皮书显示,自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以来,我省在大气、水、固体废物协同治理等领域不断探索,打造出一批优秀样板。 走进浙江惠禾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央控制室内,技术人员正利用数字化操作系统,调整着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处置项目的危废配伍比例。配伍完成后的危险废物被制成砖块,经无害化处置后所形成一种高性能的绿色负碳建材产品——水淬玻璃。公司总经理曾小平说:“我们是国内第一个“飞灰水洗+高温熔融”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资源化利用项目。充分利用了危废的各种特性,经高温熔融形成资源化产品,实现了完全的上下游协同处置。每年可以综合利用危废近16万吨/年,减碳6.86万吨,可以创造经济效益3000万元。” 变废为“宝”,打通了危废资源化利用路径,这是我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一个缩影。自去年率先推进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以来,我省不断通过数字赋能和科技赋能,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贯穿环境准入、排放源管理、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等全过程。会上,《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蓝皮书》发布,从顶层设计、协同探索等五个方面对我省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生态环境部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说:“包括在评价体系这一方面,浙江首创建立了一个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纳入到美丽浙江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下一步围绕在一些政策上的探索,为全国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一方面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些经验。” 现场还发布了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产业服务社区——“减污降碳浙里来”数字应用。省环科院副院长陈齐说,应用集技术分享、案例展示、平台服务于一体,打通了省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减污降碳先进技术、专利设备提供知识产权认证。“它可以不断地去更新自己的服务方式、技术发展的阶段,把优秀的产品、装置能够比选、优化,能够传播出去。我们是针对全国,也集成了一些专家入驻了,把S2B的这种专业对企业进行服务的这种方式能够探索打造出来。” 中国网 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现场会在平湖召开 6月28日上午,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现场会在平湖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作视频致辞。副省长胡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郎文荣,嘉兴市领导李军、王慧琳出席会议。我市领导周军波、张斌参加相关阶段会议。 赵英民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注重创新引领,在减污中降碳、在降碳中减污,勇于闯出减污降碳的新路子,助力浙江省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求真务实,要发扬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优良传统,着力落实试点清单任务,确保工作有突破、有亮点、有成效,形成更多的改革成果;三是着力解决问题,要在实现协同上下功夫,强化目标协同、探索路径协同、创新管理协同,大力破解瓶颈制约,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有力借鉴。 胡伟在讲话时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把推进减污降碳协同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必答题,把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的良好开局作为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样本;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协同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监控,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推进降污减碳协同增效;打造创新高地,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协同的浙江路径,立足协同增效与“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相结合,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力争形成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知名度的标志性成果。 会议现场还发布并解读了《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蓝皮书(2023)》,同步上线了“减污降碳浙里来”应用。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市上虞区、义乌市作交流发言。 与会人员还赴曹桥街道低碳科普馆等地,实地考察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工作。 钱江频道 链接:http://wap.cztv.com/tv/48/2022233.html 教育科技频道 链接:http://wap.cztv.com/tv/80/2022235.html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