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浙江经验 全国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活动在我省成功举办 | ||||||||
|
||||||||
近日,2023年第二期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高级研修班暨湖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示范单位建设情况现场观摩在我省湖州市举办。研修班专题安排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汇报交流并现场观摩了湖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情况。生态环境执法局赵群英局长出席研修班并讲话。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任谭民强,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副局长史庆敏,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王亚男,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本期研修班及现场观摩活动。 研修班期间,全体研修人员赴安吉、德清、吴兴等地开展乡镇级、县级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跨省生态联勤警务站建设现场教学,并实地考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余村。大家充分肯定我省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成效,纷纷表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是做好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重要基础,下一步将借鉴浙江经验积极推进辖区内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在科学执法、精准执法上再下大功夫,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章朝平代表省生态环境厅作了《系统谋划 全域推进 全力打造队伍建设“浙江经验”》的专题介绍。 近年来,浙江始终秉持“抓执法关键在抓队伍”的理念,以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为队伍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和着力点,系统谋划,全域推进。目前,全省已有9家市级、83家县级执法机构完成规范化建设,完成率为92%,今年底将实现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全覆盖。相关工作被《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专题报道,执法练兵屡创佳绩,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连续7年名列前茅。 一、强谋划、定标准,全力推动建设任务落实到位 强化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实施,落实落细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高位谋划明任务。制定出台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六项重点任务。配套制定建设标准和验收指南,使规范化建设“有标准、易操作、可量化”。多措并举抓落实。召开全省机构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实地展示成果和做法。按月调度、定期晾晒各地“执法人员到岗率”“执法装备新增数量”等关键指标,逐年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考核激励同发力。以考核督察撬动资金投入、办公场所等难点堵点问题解决。激励各地争优创先,省厅发文通报并授牌表彰2022年率先完成创建的50家机构。 二、夯基础、优配置,全力推动执法能力提档升级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保障、补齐短板弱项,全面促进硬件设施、队伍素质、制度建设提档升级。一是坚实夯筑硬基础。全省投入资金1.67亿元,新增执法装备5627台(套)。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形象标识和数字化标准办案区建设指南。二是持续提升软实力。积极推进执法人员在编回流,着力构建执法专业人才体系。建立常态化执法人员激励奖励制度,有力激发执法人员干事创业热情。三是规范制度强监管。聚焦清单式执法、联动式执法、全链条执法、无差别执法,服务式执法及量化式评估,持续完善执法制度矩阵。 三、抓党建、赋效能,全力打造勤廉并重执法铁军 始终坚持以党建锻铁军,以改革见成效,以数字促效能,打造全面过硬执法队伍 。一是清廉执法显成效。以清廉单元创建为抓手,指导推动全省执法队伍清廉建设。推行全省统一的“执法检查+调查取证+智能办案”一体化办案系统。二是体制机制再优化。联合印发《生态环境领域贯彻落实“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执法力量向一线倾斜的具体路径,构建“金字塔型”执法队伍体系。三是数智执法提效能。全量归集执法数据,统一归口、规范交办、闭环反馈案件线索。积极探索非现场监管,迭代升级 “环保e企管”,73家企业通过学法积分抵扣罚款116.1万元,相关做法得到分管省长批示肯定。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