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浙江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新闻发布会新闻报道摘编
发布日期:2021-11-16 17:21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1112,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召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情况。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以淼,厅科财处处长吴振红、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院长张胜军、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刘长军、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俞洁参加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省生态环境宣教中心主任冯元群主持。中新社、中国环境报、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浙江卫视15家中央驻浙、省级主流媒体参加会议并刊发相关报道,新浪、腾讯、网易等新媒体也转发了相关报道。浙江省生态环境官方微信、微博原创、转发了相关报道截至目前,共计刊发报道20余篇。现摘录部分报道如下:

 

中国新闻网

浙江去年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

  中新网杭州11月12日电 (钱晨菲 魏嫣然)“2020年,浙江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为94.6%,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100%,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以淼在12日召开的浙江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记者从会上获悉,该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科学精准治污成效逐步显现。王以淼表示,“十三五”期间,围绕水、气、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相关科技成果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87项。

  如在空气质量方面,2020年,浙江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4%;日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3.3%,同比上升4.7个百分点。

  “‘十三五’以来,浙江省土壤污染趋势明显放缓并趋于平稳,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已经呈现稳中向好的局面。”王以淼说,浙江全省完成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建立了农用地土壤数据库;并开展了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技术研究,以及大宗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

  其指出,为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浙江主要从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人才优先、坚持源头创新以及聚焦技术帮扶等六大方面着手,推动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十四五”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王以淼提出,下一步浙江将围绕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在碳达峰与碳中和、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以及数字环保等领域,进一步坚持自主创新研究,力争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青年报

浙江科技治理三部曲发力浅水湖泊生态问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11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今天,在浙江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以淼说,该省协同承担的水专项,基本厘清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与蓝藻暴发的机理,为太湖富营养化的控制和治理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据介绍,2006~2022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16个科技重大专项。其中,浙江省协同承担的水专项,从2007年以来,通过三轮的5年计划持续实施总体进展顺利,主要研究苕溪流域和下游嘉兴市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工作。

太湖富营养的问题主要是磷,氮是次要的问题,浙江省协同承担的水专项,提出了控源截污、深井改善、生态修复的“三部曲”科技治理,主要是针对浅水湖泊控磷为主,协同控氮的目标,来系统解决平原河网的水生态环境问题。

在此过程中,浙江省一共研发了14项技术,3套小型设备,集成8套成套技术,在水专项科学治水支撑下,嘉兴市的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南湖水质由5类变为3类,完成国家“水十条”的考核任务。

据本次发布会通报,2020年浙江省地表水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为94.6%,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交接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为97.9%,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100%,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

 

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浙江力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

记者 郑亚丽 通讯员 邵甜

  本报杭州11月12日讯 (记者 郑亚丽 通讯员 邵甜) “嘉兴南湖的水非常清,可以直接看到水下的水草和小鱼,靠的就是科技的力量。”12日上午,在浙江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讲述的这一故事引起大家热议。

  据了解,我省推进“五水共治”以来,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嘉兴依托国家水专项科技成果河道—河网—湖荡淤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成套技术、源头分离—过程削减—生态净化多级屏障水质改善成套技术,系统规划实施了南湖湖区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水质由Ⅴ类提升至湖库Ⅲ类,透明度由30厘米提升至80厘米左右,秀水泱泱的景象重现。

  南湖水变清的故事,正是浙江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体现。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针对生态环境科技短板和需求,我省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科技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围绕流域、区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开展3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项以上地方环保标准的制修订研究,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以科技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围绕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力争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积极谋划建设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同时,积极推进实施“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建立生态环境科技帮扶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实现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治理实际需求的深度融合。

 

凤凰网

浙江称15年来治水成效“非常明显” 南湖红船边水质已堪比西湖

凤凰网浙江综合 浙江省生态环境相关负责人1112日称,自2007年以来,国家水专项通过三轮的5年计划的持续实施,总体进展顺利,成效非常明显。

他表示,“现在南湖水的清澈见底,靠红船边上(的水质),跟杭州里西湖差不多,非常漂亮。”

三轮5年计划:治水成效“非常明显”

1112日,浙江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召开,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以淼在会上做上述表示。王以淼指出,浙江通过规划引领、协同创新、自主创新、源头创新、人才优先、技术帮扶等六项措施,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的国家水专项引人瞩目。王以淼称,2007年以来,通过三轮的5年计划的持续实施,总体进展顺利,成效非常明显。

南湖红船边水质已经与西湖差不多

王以淼介绍,浙江提出了“控源截污、生境改善、生态修复”的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 “三部曲”路线,明确了“控磷为主,协同控氮”的流域营养源控制、“一湖四圈,生态增容”太湖流域生态修复策略,提升了太湖富营养化控制和治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大家如果去过南湖,可以体会到水专项的成效。现在南湖水的清澈见底,跟杭州里西湖差不多,非常漂亮。”王以淼说。通过水专项的实施,围绕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形成“五水共治”成套技术,并在全省推广。

大气、土壤及固废领域治污成效显现

浙江以科技为支撑,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土壤及固废污染防治两个领域,治污成效也逐步显现。通过开展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和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推出了针对国内城市精准治污的高效城市网格化环境监测系统和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促进全省大气污染的精准管控和靶向治理。

2020年,浙江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4%;日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3.3%,同比上升4.7个百分点。

该发布会称, “十三五”以来,全省土壤污染趋势明显放缓并趋于平稳,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已经呈现稳中向好的局面。 沈焕壮摄

进一步解决各种“环境疑难杂症”

王以淼表示,下一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将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瞄准问题,找准需求,靶向服务,切实把科技工作做到位、抓到底。

一是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力争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全力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凤凰网浙江还从会上获悉,浙江将积极推进“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建立生态环境科技帮扶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实现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治理实际需求的深度融合。

 

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


链接:http://wap.cztv.com/tv/35/1406490.html


钱江频道


链接:http://wap.cztv.com/tv/48/1406342.html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