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江保护 | 从"治水"走向"智水" ——宁波在科技赋能治水路上大步前进
发布日期:2021-01-29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配合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浙江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宣传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我们开设“长江保护”微信专栏,启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宣传月活动,选取一批典型案例,展示我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和成效。省生态环境厅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不懈地打好长江保护持久战,忠实践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奋力打造共抓大保护重要窗口。

宁波由水而生,因水而兴,7515条河道、4606个小微水体阡陌纵横。不论是唐代的它山堰系统水利工程,南宋的水则碑,还是现代的水库堤坝,宁波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水,更因水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强化科技治水,助力绿水青山。脚踏江河交汇之所、面迎东海劲风的宁波人始终相信,好山好水,是最宝贵的资源。“五水共治”特别是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开展以来,经过全民“剿劣”攻坚、“污水零直排区”争创、“美丽河湖”建设等行动,宁波治水正从强化科技创新入手,发挥科技在治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找到了一条从“治水”到“智水”的新路。

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给出了答案:水底探测工作成本降低60%,水质监测用时从数天缩短至“秒级”,一小时可对超过20公里河道进行实时巡查。

实现这一跨越的,是一艘色彩鲜明、体型小巧的5G巡逻船。5G巡逻船上搭载了水质监测传感器、专业声呐、高清摄像头、警示灯、高音喇叭等设备,可以完成内河、湖泊、水库、近海港口等各种水域环境的监管及监测工作。基于5G技术的无人船摆脱存储卡容量限制,所经之处实时摄录高清视频,无论是河岸违建还是水下鱼笼和排污暗管都躲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凭借5G网络毫秒级的低时延特性,无人船可以传送更为清晰的水面图像信息和水下声呐信息,甚至可以通过变焦获取更远目标的特写;无需人工采集样本,无人船搭载的传感器能对水质温度、pH值、氮、溶解氧等数据进行在线检测和统计分析。眼下,随着无人化、智能化在河湖水域治理的运用和推广,这些河道管理“机器换人”时代正在逐步开启,5G“河长”乘风破浪智慧治水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进入秋冬季,正是排查私设排污口、偷排污水问题好时机。

为推进浙江省工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宁波北仑区利用无人机对青峙化工园区河流进行热感成像航拍,检查企业排口是否存在排放情况。从青峙河、林隘东河、亚洲浆纸业内河、到林唐东河、林唐内河,经无人机排查发现,有1处明显排口违规排放,并立即整改。

“无人机搭载红外相机进行排污管线暗拍覆盖具有范围广、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受条件限制少、信息量大等优势,可提供客观、真实、大范围、多尺度等数据信息。”北仑区治水办(河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无人机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人力的不足,对执法人员不方便查看、视野范围无法触及的地方进行全面近距离地观察,是环境执法的利器。

无独有偶,宁波鄞州区、高新区等地也在推广无人机巡河技术,代替传统人工进行无人机监测巡查,不仅能快速、大范围掌握暗拍情况,还使得决策更加高效、科学。

在宁波重要水源保护地奉化区,通过GIS、物联网等技术建设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打造全市首个信息化智慧管网系统,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奉化区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全区排水管道摸底排查基础上建立的大数据库,将形成‘一张图、一平台、一张网’,用三维图像清晰呈现奉化全区的排水管网系统,为管线维护、查找问题等提供服务,也使奉化的管线系统融入宁波主城区的管网中。”

除了奉化,在宁波其他区(县)市,也通过为城市管网做“胃镜”等方式精准治水。这几天,鄞州区中河街道管道检测机器人派上了大用场。管道检测机器人的外形像一台小车,有四个轮子,一头连着摄像头和探照灯,另一头通过电源线连着控制器。工作人员将机器人放到地下管道后,通过其可视镜头,在后台就能了解地下管道的所有内部情况。在地下管网设置‘听风耳’和‘火眼金睛’后,最直观的好处是,当管网发生异常情况,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检测人员可以在手机端、电脑端实时监控查看,从而破解了地下管网情况不清、重复建、难追溯、难监管等难点。

近年来,短历时强降雨、台风影响愈发明显,城区内涝问题凸显。为进一步提升排水排涝效率,宁波已经布局140个“智慧眼”紧盯城市排水“安全线”。这140个“智慧眼”主要分布在市区低洼路段、老小区、下穿式立交等易涝点位处,监测范围重点关注宁波绕城高速范围内区域,并适当扩大至鄞州区姜山镇、奉化区江口街道等内涝风险片区。

“以前,我们接到群众举报电话,再派出抢险队伍,既被动又耽误时间。以后,低洼路段和易涝点位有了24小时智慧监测设备,当某一点位水位接近警戒线时系统自动报警并大数据测算出积水情况。”宁波市排水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说。那么,这140个点位是怎么确定的呢?

2015年起,宁波就启动了“城区智慧防汛系统”项目和“智慧水利内涝增补”项目,通过在重点易涝点位安装积水监测设施的方式,对城区积水点位实行实时监测。五年的大数据积累,摸清了底数,也为重点积水点治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据介绍,这140个“智慧眼”通过应用先进的GIS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感知技术等,实时监控内涝风险区域的积水情况并传输至中心平台,使各级防汛人员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脑或手机APP获取现场积水数据,缩短应急排水响应时间,提升了排水排涝效率。

近年来,从“治水”到“智水”,宁波始终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制定全面系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聚焦聚力“控源”“截污”“生态提升”三大行动,构建了“看水一张网、治水一张图、管水一平台、兴水一盘棋”的科学治水体系。20203月,宁波入选全国智慧水利先行先试试点城市,10个国家“水十条”地表水流域考核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水质优良率100%19个省控断面水质功能达标率100%,优良率89.5%80个市控断面水质优良率86.3%,连续三年获得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明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