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报》“攻坚战报”系列报道:浙江治水唱响绿色变奏曲
发布日期:2021-01-21 08:54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本报记者朱智翔

 

编者按

近年来,浙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为总抓手,全面实施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的意见,制定出台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关于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等文件,高标准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收官,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标志性重大成果。

生态环境质量在较高水平上持续改善,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功承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率先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举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2019年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成绩为优秀,且名列全国前茅,率先与生态环境部签订共建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省战略合作协议,完成千岛湖临湖地带综合整治。

 

数读

水环境质量:

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类水质比例达98.1%,较2015年上升16.5个百分点,无劣类水质断面。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52%,较2015年上升40个百分点。

大气环境质量:

2020年,全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3.2%;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3%,较2015年上升9.5个百分点。

土壤环境质量: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3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持续上升。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获评“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浙江治水唱响绿色变奏曲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但敢为人先的浙江,在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后,也曾一度因水而忧

面对不清的水、不绿的岸,觉醒的浙江,拉开了一场绝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治水攻坚战,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治水组合拳。

随着浙江治水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钱塘江水质持续改善,成了游泳爱好者畅泳的“天堂”。潘劲草摄

 

实施治水三部曲

三年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多年来,浙江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感官污染最明显的水体入手,持续发力、梯次推进,实施了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清三河、剿灭劣类水、美丽河湖建设的治水三部曲

清三河中,从解决感官上的突出问题入手,全力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开展城镇截污纳管基本全覆盖,实施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推动工业转型和农业转型,切实做到了既治理感官污染的,更立足转型升级抓治本,实现水由脏到净的转变。

剿灭劣类水中,立足于清三河成果,对全省排查出的58个县控以上劣类水质断面和1.6万个劣类小微水体,实施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工业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排污口整治、生态配水与修复六大工程,实现水由净到清的转变。

美丽河湖建设中,基于全面剿劣,立足水从清到美的提升,开展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农业农村环境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提升、饮用水水源达标、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河湖生态修复、河长制标准化、全民节水护水等十大专项行动

上图为:昔日浦江金狮湖水黑岸脏的“丑陋”景象。下图为:今日浦江金狮湖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何敏摄

 

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为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让江河湖泊海洋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持续蝶变,浙江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组织保障机制。成立治水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发改、经信、财政、生态环境等31个部门。建立省治水办(河长办),分管副省长任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任常务副主任。市县乡各级也全部建立工作机构,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村社和企业、群众全方位联动,全省全面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强化了生态治水责任落实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成立河长学院,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全省总河(湖)长,所有河(湖)水系分级分段设置河(湖)长,并配套河道警长”“河道检察官等。目前,全省有各级河(湖)长6万余名。还以此为基础建立湾(滩)长制“ 池(渠、塘、井)长制,管理体系延伸至海湾、滩涂及池、渠、塘、井等,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建立了严格的督查考核机制。设置省委省政府30个督查组,建立健全一月一提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考评四个一督查机制,开展明察暗访,层层传导压力,考核督查逐步从督点向督政转变,严格落实地方治水责任。根据考核结果,每年省委、省政府对治水工作优秀的市、县(市、区)授鼎。

强化了全民参与、共治共保机制。通过今日聚焦等栏目,公开曝光水环境问题,形成强大舆论攻势。强化公众参与,出台全省治水志愿服务指导意见,建设治水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实现从要我治水我要治水,从看你治水我在治水,从政府治水全民治水的转变。

创新了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在治水资金投入机制上大胆创新,探索建立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治水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生态财政政策供给,推动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省级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全覆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PPP、私募债、企业捐款等各类资金投入机制,实现治水模式由政府投资多元化融资的转变。

治水蝶变长歌浩荡

多年来,浙江治水,治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治水蝶变,变奏出了一曲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浩荡长歌。

治水治出了环境改善、水清岸美的新成效。2016年浙江全面实现清三河目标,共清理垃圾黑臭河1.1万余公里,昔日的垃圾河、黑臭河变成了景观河、风景带。2017年基本完成剿灭劣类水任务,58个县控以上劣类水质断面和1.6万个劣类小微水体完成销号。2018年以来,先后完成316条(个)省级美丽河湖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绿色幸福滨水发展空间。2020 年全省 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221 个省控断面中-类水质断面比例达 94.6%,比 2013 年提升 29.5 个百分点。浙江省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100%、消劣任务提前三年完成。

 

治水治出了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新局面。累计整治脏乱差、低散乱企业 14万多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1.5 万余家,关停搬迁养殖户 40 余万个,建设省级美丽牧场 1300多家,在大破大立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重塑了浙江经济结构。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三新经济已占全省GDP的近1/4,正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方向转变。

治水治出了各方点赞、百姓满意的好口碑。全国水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黑臭水体整治现场会、水资源保护现场会、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联合国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暨国合会年会先后在浙江召开。国家领导、相关部委、联合国官员和各国政要等均肯定和点赞浙江治水工作。浙江治水工作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河长制总结评估高分通过水利部、生态环境部核查。人民群众对治水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57.65%提高到2020年的89.84%。全省公众对治水支持度均在96%以上,涉水信访量降幅超40%

 

治水治出了干部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的硬作风。全省治水干部锚定目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一抓到底,久久为功,铸造了一支浙江治水铁军,涌现了金华翁正辉、北仑王飞耀等一批先进典型,提振了各级干部敢于担当、勇于攻坚的精气神。

下一步,浙江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三个地的政治责任和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水平推进治水工作,高要求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用勇立潮头、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生动实践,持续描绘新时期浙江治水的壮丽画卷,不断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