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华义乌:高科技助力环境监管,大数据守护碧水蓝天
发布日期:2020-12-02 09:36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探索科技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生态环境监管新模式,通过无人机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生态环境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平台的实时对接,“一网通管”执法数据大分析,不断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执法检查规范化、环境管理精细化。

无人机执法科技化

“嗡……”随着一声蜂鸣,一架无人机飞到浙江浪莎袜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区上空。2020年4月24日,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执法人员来到浪莎公司,亮证后对企业开展日常监管。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用上了秘密法宝——执法无人机。

在执法人员的操控下,无人机先在整个厂区绕飞了一圈,执法人员在操控界面上对浪莎厂区进行了环视,对厂区情况有了整体把握。接着无人机对污水处理站、废气治理设施等重点区域进行详细航拍,从检查情况看,企业污水处理站、废气治理设施均正在运行,厂区整体情况未发现明显问题。

无人机巡查视域广、时效性强、机动性好、预警响应能力快、安全作业保障能力强,有效弥补了环境执法中的盲点,缩短了执法巡查时间,延伸了环境执法视线,丰富了执法取证手段。通过空中无人机、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管理平台,义乌市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立体式的环境监管体系,形成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及时预警、高效监管。

“互联网+监管”一体贯通

无人机检查完企业整体情况后,执法人员来到企业排污口,浪莎公司已安装智能标排口,这里新增了往常没有的东西——标牌上多了一个二维码。执法人员用手机扫一扫标排口上的二维码,企业的主要污染物类别、排放规律、排放执行标准等相关信息就立刻跳了出来。

“之前我们到企业检查,都需要带上厚厚的几本环评审批资料或是让企业现场提供环评报告书等相关资料,然后对照资料开展现场检查,现在只要手机扫一扫,就能立马获得企业的相关信息。”执法人员介绍道。

随后执法人员开启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根据系统内的任务表单事项逐一开展现场检查。生产情况、污水处理情况、废气收集处理情况、固废暂存转运情况……执法人员边检查边将现场情况录入掌上执法系统,并将整个检查过程拍照上传至掌上执法系统,检查完表单上的全部事项后,企业负责人在掌上执法系统签字确认。整个执法过程规范有序、顺利流畅。连企业负责人也不禁感叹:“这也太高效了吧!操作下来,完全没有多余的步骤,连走的路都不带重复的!”

用一个执法终端将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和“互联网+监管”掌上执法系统有机结合,打通整个执法过程——扫一扫标排口的二维码,就可查阅所需的企业资料,检查结果通过掌上执法系统实时录入系统,执法数据又能通过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高效便捷。

企业监管“一网通管”

日前,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与市场监管局联合在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互联网+监管)平台上制定了对印刷行业的跨部门“双随机”检查任务。在“市场主体监管库”中抽取15家企业,在“执法人员库”中每单位抽取2名检查人员。两个部门的执法人员在掌上执法系统接收了检查任务和检查表单后,随即赶赴现场实施联合检查。一个云端指令,多个部门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指派执法人员,同时接收任务、上门检查——以“一网通管”为载体,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

此外,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通过数据对接或系统录入方式,归集共享行政检查、处罚、强制等方面的监管行为、监管对象数据、执法人员信息、投诉举报、监管事项目录清单、风险预警模型等相关数据,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及早发现预防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比如,系统分析发现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执法队在日常监管中加大对此类企业的检查频率,突出问题导向,妥善解决问题。

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将继续深化创新智慧监管模式,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术,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执法手段的融合,用智慧监管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水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