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浙江建设工作简报第7期(2016年) | ||||||||
|
||||||||
第7期(总第29期) 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6年2月15日
环境保护部授予新一批国家生态县(市、区)称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我省杭州市余杭区、淳安县、宁海县、仙居县、庆元县等5个县(市、区)积极开展国家生态市、县创建,目前已经达到国家生态县(市、区)考核指标要求。根据《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等规定,1月22日,环境保护部授予其“国家生态县(市、区)”称号。目前,全省已累计创建国家生态县(市、区)21个。 诸山暨水生态美 ——诸暨市通过国家生态市创建技术评估 近年来,诸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实施“生态靓市”战略,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努力建设“美丽诸暨”。2016年1月25日,诸暨市顺利通过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国家生态市创建技术评估。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生态创建扎实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相关市级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创建专题汇报,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编制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配套文件。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状,完善生态市创建投融资和运行机制。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转变发展方式,生态经济逐步壮大 积极实施稳增长、促转型各项措施,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实行企业亩均税收考核机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87.98亿元,新型产业产值占比达31.7%。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搬迁、提升印染企业32家,建材加工企业573家,电镀企业19家。推动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山下湖珍珠加工园区、店口铜加工园区等传统产业区循环经济与生态化改造,牌头环保园区成为浙江省首个环保产业示范园区。推进农业集约化、园区化发展,建成3个现代农业园区、3个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区,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逐年增加。以电子商务、生态旅游为重点,建成天利电子商务园区、阿里巴巴诸暨产业带等现代服务业平台,建设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五泄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 三、强化环境整治,生态环境稳步提升 深入实施市、镇、村“三级河长制”,扎实推进清洁水源行动、五水共治,以治水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市控断面全部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深入开展“五气合治”,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开展建筑、道路及矿山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废气等污染治理,累计淘汰锅炉(炉窑)2020台、黄标车1.2万辆,完成7家印染企业天然气改造、4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除尘设施改造,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完善固体废物收集处置体系建设,建成天基环兴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污泥干化焚烧、八方热电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在全市27个镇乡(街道)38个行政村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试点工作,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积极开展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覆盖率达59.3%,村镇绿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意识不断增强 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平台,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向纵深发展。在电视台开设“生态诸暨行”专栏,制作《诸山暨水生态美》专题片,在诸暨日报开设“带你看河流”等专栏,围绕“六?五”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宣传日,举办“保护白塔湖,我们在行动”万人签名、“绿色出行我领航”自行车巡游等宣传活动,全面普及公众生态文明知识。广泛开展绿色细胞创建工程,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22个、绍兴市级生态村390个。 下一步,诸暨市将紧盯不足补短板、巩固成果保长效,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发展理念再提升 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全市的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展自主创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二)工作氛围再增浓 探索建立经常性、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平台,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通过有计划、多层次的培训,使基层干部深入了解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工作举措,增强生态市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责任制,层层抓好责任落实。坚持抓好生态示范和绿色创建工作,着力形成人人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工作力度再加大 围绕生态市“五大工程”建设目标,以落后产能淘汰、饮用水源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业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治理和河道清淤为重点,全面推进“五水共治”。以控烟气、降废气、减尾气、消浊气、除臭气为重点,全面推进“五气合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工作保障再加强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狠抓源头控制,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治污价格机制、有偿排污机制,引导和推进环保设施的社会化、企业化和市场化运营。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 联系电话:0571-28869056 传真:28869015 E-mail:chenwei@zjepb.gov.cn 本期共印:500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