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总第387期) 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0年6月22日 编者按:近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省长陈加元在《台州新桥镇探索破解生态恢复和维护两大难题(浙江领导参考第7期)》上批示:经济先行发展也带来环境先行破坏,这是我省一些地方遭遇的一大难题。台州新桥镇依靠和运用新理念、新机制,破解了这一难题,他们的经验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可供各地学习借鉴。现将其主要内容刊载如下,供各地参阅。
台州新桥镇探索破解生态恢复和维护两大难题 2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使浙江成为海内外闻名的经济发达区。然而,一些地方的生态也遭到严重破坏或“透支”。目前,生态恢复是全省不少市县(区)面临的一个既重大又艰巨的任务。如何“多快好省”又能长效化地搞好生态恢复及环境维护。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的经验值得关注。 像台州这样经济快速发展但也被较严重破坏的地区,如何“多快好省”又切合实际地开展工程?如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维护的长效机制?该市一个原被称为“塑料垃圾堆”的乡镇——路桥区新桥镇用破解这两大难题的实践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 生态恢复的“开路工程”是铁腕“清污减排” 路桥区最南端的新桥镇被本镇人自豪地称为“精品集镇”,这个面积不算大、常住人口不算多的小镇,全镇规模以上的企业有57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就有4家,综合经济实力已跻身于浙江省百强乡镇行列。 然而,强镇在自豪的同时,也有一些尴尬。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长期以来,这个镇大大小小的企业及不少家庭,都从事废旧电器、废旧塑料拆解加工和经营业务。几年前,镇里村外、家前屋后,还到处散弃着一堆堆拆解后剩下的废塑料下脚料,弥漫着焚烧塑料的冲天臭气,是远近皆知的“塑料垃圾镇”。 新桥人虽然从固废加工经营中赚到了钱,但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忍受不下去了,发出了加强环境整治的强烈呼声。面对呼声,新的镇党委、镇政府领导班子一上马,就提出了“自我转型”的要求,用现任镇党委书记杜年胜的话说,就是要从“抓产值”转向“当‘管家’’’。而“当‘管家’’’的头一炮,即轰向环境污染。按照他们自己制定的治理方案,书记、镇长带头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开展了一场恢复生态环境、“建设洁净家园”的大会战。 首先,他们按照“疏堵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废旧电器、废旧塑料大整治。主要措施是:建成集分检、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废旧塑料市场,实现归场统一圈区管理后,在进一步规范已取得纯废旧塑料加工经营证业者的经营行为的同时,坚决打击固废场外拆解,取缔以侵占耕地作为废旧塑料经营场所的行为,并杜绝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进行无序经营的行为。 在一手大整治的同时,这个镇以降耗减排为目标,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另一手也启动了。目前,全镇企业正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全面推广应用新型能源和清洁技术,努力打造绿色发展新平台。 接着,他们又进一步狠抓村庄整治,按照“多村联运、连线成片、综合整治”的要求,在全镇实施“百里清路”、“百里清水”和“百里清气”等“三百工程”,矛头直指镇内镇外堆积废旧垃圾、污水乱排乱放和废旧塑料露天焚烧等非法行为,巩固村庄整治成果。 在此同时,他们还全力开展对违法用地和集镇街道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专项整治,在突击整治后,立即强化了日常管理,在“打造精品集镇,提升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好办法:用污染废弃地造“田园式生态公园” 这是一个因废旧塑料加工污染而早已废弃的池塘,现在却是一口美丽的荷塘;荷塘边,原先一块无人光顾的闲置地,变成了一个村民人来人往的小广场;广场外不远处一条日渐堵塞的河道,清理挖掘后变成了水岸悠悠、林木环绕的绿色走廊;一条石板小道,把河道周围的农田围起来,构成了一个很具特色的田园式生态公园。 在这个公园里,沿路而种的并非名贵之树,而是农村普遍的桔、李、桃、柿和油菜等观赏与经济效益兼备的绿化树蔬。树蔬间,有孩子们爱玩的大型玩具,也有受老人们偏爱的健身器材,还有供年轻情侣谈情说爱的石板小凳。 在新桥镇,“田园式生态公园”已经成了各村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田园式生态公园,顾名思义就是既保持田园的风光和农田的特色,又富有公园的休闲和美观功能。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公园?新桥镇党委书记杜年胜介绍了以下几个思路:一是,新桥镇的村民们都富裕起来了,大家想享受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但又不愿见天地往城里跑,所以渴望在自家门口有个集生活、生产、休闲于一体的场所。二是,镇里土地紧张,建这样的公园可以做到“用地不占地、建园不费田”。三是,这种田园共色、农休一体的公园,便于“以田养园、以园富田”,投入小、回报大、成效快、利用率高,还可以统一于村庄整治成果,并整合各村文化活动中心、健身苑等现成资源。 “要在不浪费良田和少花钱财的基础上,给群众一个养眼、养身、养心的环境。”在一次调研考察时,路桥区委书记郑米良表示,作为曾在新桥镇乡村蹲点调研过的区领导,郑米良对新桥的镇情有着更细地了解。 “百姓有需求,我们就得服务,但要切合我们的具体实际情况,”杜年胜坦言,在农村造“公园”,必须要“入乡随俗”,照搬照抄城市公园的做法不可取,必须要因地制宜。 目前,新桥镇以“用地不占地、建园不费田”的理念,在区域内已经建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有景观半成品或闲置废弃地的点,以此为中心,将周围的农田或土地统一租起来,再用石板铺成的小道将它围成一个园。在废弃点上建小广场或公共设施,供附近各村村民休闲游玩,在杂边地上种些观赏与经济效益并存的农作物当景观,在石板路两旁还安上路灯,供晚间村民散散步——在保持乡土文化同时又不缺乏现代休闲。 浙江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陈径海在该镇实地考察后认为,这样的公园涵盖了美学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艺术化的农耕文化、休闲化的娱乐功能,充分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科学模式。 生态恢复维护“长效化”难题得以破解 生态得到恢复后,如何“长效化”维护是又一道难题。目前,不少地方就出现了生态恢复维护不能持久,常常“反弹”的现象。新桥镇又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呢? 成本低、利用率高、容易管理维护,恐怕是一切公共设施得以“长效化”的三大要素。新桥镇建“田园式生态公园”时,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三个要素。一个典型是,在该镇金大阳村建成的田园式生态公园,占地近30亩,所有的绿化全都是本地树种和果蔬,没有使用一寸草坪,这样既减少了投入,各种绿化费用仅10万元左右,又减少了日后的维护成本。 这个镇建立生态恢复和维护长效机制的经验还不止这些。“在田园式生态公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考虑社会效益,又考虑经济效益,既考虑怎么建,更要考虑怎么管。”新桥镇镇长吴卫民表示,只见投入,不见产出,肯定不能持久,所以“以田养园,以园富园”是他们的管理理念。在这方面,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想出了不少好点子。 “我们也讲经济效益,而且现在已经看见经济效益了。”吴卫民介绍说,他们主要是走两条路:一个是引入“田园式教育”,把公园内统一向农民承租来的田免费作为当地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交由学校进行种植管护,学校只需按政府要求规划统一种植打理,自行经营,自负盈亏。二是在统一种植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办现实版的“开心农场”,把这些田分割成不同面积,再面向社会转租给一些城里人用作“开心农场”,收取租金。 “目前,已有一些人表示要承租我们的田了。”吴卫民表示,所有这些收入将用作公园的日常开销,包括园里的路灯电费及一些健身器材维护费等。这样既不浪费一分良田,也不花费财政一分钱;让农村既能保留原生态的自然风景还能让村民享受到家门口的现代休闲;既实现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减少了政府、村集体的养护负担,真正实现“以田养园”的目的。 比如,该镇下林桥村近30亩的田园式生态公园由当地学校统一接管后,不仅有了一定经济收益,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应”——看着一颗小菜苗几经浇灌后慢慢长成绿油油的大青菜,新桥镇中心小学三(2)班学生吴妙妙感叹生命的奇迹:“任何一个生物都有生命,我们要珍惜地球上的一草一木”,同时她也表示种菜很辛苦,以后要珍惜饭桌上的饭菜,不再挑食和浪费粮食了。 “公园建好了,人气旺了,到时我土地的价格更增值了”。对既不破坏他的田地,又有租金这种转租方式,有土地在园内的村民都很是赞成。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 区)党委、政府、生态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