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
发布日期:2000-06-05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水环境

  1999年,全省废水排放量为19.2亿吨,比上年增加6.1%。其中工业废水11.7亿吨,比上年增加0.4亿吨;生活污水7.5亿吨,比上年增加0.7亿吨。在废水排放总量中,工业废水占60.9%,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占39.1%,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59.3万吨,比上年削减16.5%。其中生活污水COD占总量的46.4%,比上年增长8.2个百分点。除砷、六价铬外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有所减少。

  

年份废水(亿吨)化学需氧量(COD)(万吨)
总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总量工业COD生活COD
排放量占总量比例(%)排放量占总量比例(%)排放量占总量比例(%)排放量占总量比例(%)
1999年19.211.760.97.539.159.331.853.627.546.4
1998年18.111.362.46.837.671.043.961.827.138.2
增减值1.10.4-1.50.71.5-11.7-12.1-8.20.48.2
增减率(%)6.13.5-10.3--16.5-27.6-1.5-

  

  状况

  全省江河干流的水质基本良好,但部分支流和流经城镇的局部河段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带,运河和平原河网的水污染仍然严重。水体污染的特征是有机型,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挥发酚和石油类。城市的内河、河网和各水系流经城市的中下游河段污染较为严重。据八大水系、内陆河流、湖泊的171个省控河段(断面)的水质监测,1999年有74.3%的河段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其中,Ⅰ类水质为11.7%,Ⅱ类水质为42.7%,Ⅲ类水质为19.9%),25.7%的水质为Ⅳ类、Ⅴ类或劣于Ⅴ类,失去了饮用水功能(参见图1)。与1998年相比,钱塘江、甬江、苕溪的水质有所好转,椒江、瓯江的水质略有下降,其余水系水质基本稳定。八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为:鳌江、椒江、曹娥江、甬江、瓯江、飞云江、钱塘江、苕溪。

  

  

  八大水系

  钱塘江 是我省最大的水系,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基本稳定,金华江、常山港和江山港的水质有所好转。污染水域主要分布在东阳江的后金渡河段、江山港的双港口河段、南江的城头及南江桥河段以及干流的猪头角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和石油类。

  

  

  钱塘江水系水质状

  

  

  甬江、曹娥江、椒江水系水质状况

  曹娥江 与上年相比,水质情况基本稳定。污染水域主要分布在下游桑盆殿和东江闸一带以及上游新昌江的水文站和黄泥桥中干渠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石油类。

  甬江 与上年相比,部分河段的水质状况略有好转。污染水域主要分布在干流的张鉴矸河段、姚江的下陈渡和奉化江的澄浪堰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或溶解氧偏低。

  椒江 与上年相比,部分河段水质状况有所下降。污染水域主要分布在干流永安溪的柴岭下河段、灵江的水云塘河段以及支流永宁江江口和下埭头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子氨、挥发酚、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等。

  瓯江 是我省第二大水系,从最近两年的监测数据看,瓯江的水质虽已明显改善,但还欠稳定。在支流松荫溪的渡船头和松阳二中河段、好溪的蓝口河段以及干流的杨府山河段仍为IV、Ⅴ类,不能满足功能区的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挥发酚和非离子氨。

  飞云江 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稳定。仅下游入海口第三农业站河段水质为Ⅲ类,不能满足Ⅱ类功能的要求。

  鳌江 水质近两年有所下降,整条河流均不能满足功能的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非离子氨、挥发酚和石油类。

  

  

  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域水质状况

  

  

  苕溪、运河水系水质状况

  东西苕溪 东苕溪的水质优于西苕溪。经过前两年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苕溪水质总体上有明显好转,但仍存在部分污染河段,主要分布在泗安溪下莘桥一带,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等或溶解氧偏低。

  内陆河流

  运河 是杭嘉湖平原中部的重要水系,也是我省污染最严重的水域,多年来运河水质始终处于重污染状态。各河段均不能满足功能的要求。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和石油类等。

  河网 水质较差,85%以上的水域不能满足功能的要求。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和石油类等。

  

  

  1999年度八大水系与运河能够满足功能要求河段(断面)的百分率参见图2

  湖泊水库

  水库水质普遍良好,与上年相比,湖库的水质基本稳定,大体为II类水,其中新安江水库、皎口水库、湖南镇水库和铜山源水库为I类水质。湖泊水质相对较差,其中西湖、南湖和鉴湖为IV类水,东钱湖水质较好,为III类水。由于湖库中总氮、总磷指标偏高,西湖、鉴湖、南湖以及青山水库已呈现明显的富营养化,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整治,西湖的水质有了一定的改善。

  地下水环境质量

  全省地下水水质良好,基本未受污染。但滨海地区及杭嘉湖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造成该地区地面沉降。

  

  

  

  

  措施与行动

  1999年,我省重点调查的工业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和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2.4%和86.7%,比上年分别提高了7.7个和12.9个百分点。

  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水污染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工业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基本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船舶污染治理,河道清淤,城镇生活垃圾收集、中转、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以及禁止生产、销售含磷洗涤剂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杭州、嘉兴、湖州3市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全年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333起。

  全省“一控双达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到1999年底,列入省控重点水污染治理的860家工业污染源,已治理达标排放的517家,已关停的79家。

  海洋环境

  状况

  1999年我省近岸海域(水深小于20米的内海海域)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绝大部分环境功能区未能达到水质保护目标要求,污染程度位居全国沿海省市的前列。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严重超标,受其影响,我省近岸海水以Ⅳ类和超Ⅳ类海水为主(占80%以上),且超Ⅳ类海水比例过半;汞、铅、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在局部海域超标率较高(参见图5、图6)。 受污染影响,整个近岸海域富营养化严重,长江口外-嵊泗一带海域赤潮频发;沿岸水体病原菌及条件致病菌数量上升明显;海域生物种类多样性下降;饵料生物数量降低。与往年比较,近岸海域环境恶化趋势未能有效遏制。 1999年我省近海海域(水深20-50米的带状海域)水质接近一类海水标准,属于较清洁海域。外海海域(水深大于50米的海域)水质好于一类海水标准,属于清洁海域。

  

  

  措施与行动

  为掌握和了解我省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规律和状况,预防赤潮对水产养殖业的损害,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和省海洋渔业监测站在赤潮多发季节,对舟山北部和浙南海域的赤潮多发区进行了多次赤潮专题调查监测,并将调查结果以快报形式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及当地政府和养殖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完成了县级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功能区调整,开始全省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功能区修订等工作。 省海洋局组织了浙江省首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并在全国率先完成且通过评审验收,本次调查成果全面、准确地获得了我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同时,也为下世纪提供了海洋环境“零点”资料,为浙江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管理及海洋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二十一世纪的海洋环保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浙江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大气环境

  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在工业集中的城市和地区污染仍有所发展,尘类颗粒物是首要的污染物。大气污染正由煤烟型向煤烟型和汽车尾气混合型污染发展,污染主要来自燃煤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1999年,全省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分别为63.6万吨、33.6万吨和69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5%、8.4%、2.4%。生活来源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8万吨,比上年减少19.5%;生活烟尘排放量为1.05万吨,比上年减少28.8%。生活来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比重较上年有较大的减少。

  状况

  酸雨 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酸雨是我省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由于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按面积排放强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酸雨向农村蔓延;南方的气候特征和大范围的酸性土壤又有利于酸雨形成,造成我省的酸雨污染始终处于较严重的状况,强度大、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全省已基本被酸雨区覆盖,酸雨总的出现频率已达 56%,部分城市已超过90%。降水中主要酸性污染物质是SO42-, NO3-的污染正在逐年加重。

  1999年,全省各地降水PH年均值都低于5.6,其中有62%以上的区域降水PH年均值已低于5.0,在浙北的一些地区降水的PH年均值甚至低于4.5。

  

  

  措施与行动

  1999年,工业废气中,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和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9%和81.8%,比1998年分别提高了3.4个和3.9个百分点。

  我省编制了《浙江省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全面启动了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在严格把好建设项目二氧化硫增量审批关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低硫煤、洁净煤的推广应用和脱硫试点。

  “一控双达标”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到1999年底,列入省控重点废气污染治理的526家工业污染源,已治理达标排放的299家,已关停的47家。

  

  

  酸雨分布情况

  城市环境

  1999年,浙江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高,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但城市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随着城市人口增加,生活污水和垃圾大量增加,城市大气环境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的双重压力。

  状况

  1999年底,全省有设市城市35个,城市人口1227.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4.02万人。城市面积10068.5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877.4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1218人/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7人/平方公里。全省城市化水平为36.7%。

  城市水环境

  据157个城市湖泊、河网和内河断面水质监测,绝大多数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Ⅴ类和劣于Ⅴ类水质的占34.4%。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挥发酚等,有机污染特征十分明显。相比之下,各水系流经城市河段的水质要优于该城市河网和内河水质。

  城市大气环境

  

  

  1999年,我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比上年有所改善,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污染类型主要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混合型污染,尘类污染在一些城市尤为突出,大型城市中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分布规律是:冬春季重于夏秋季(参见图7)。

  据监测,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丽水、台州、临海、余姚、瑞安、海宁、兰溪等16个省控城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情况如下:

  总悬浮颗粒物 年日均值范围为0.104-0.212毫克/立方米,平均为 0.160毫克/立方米,比 1998年有所下降。浓度比上年降低的有10个城市,占63%;增加的有6个城市,占37%(参见图8)。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微小固体颗粒和液粒,其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粉尘以及风沙扬尘和气态污染物质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在空气中生产的盐类颗粒。

  二氧化硫 年日均值范围为0.003-0.051毫克/立方米,平均为0.017毫克/立方米,比1998年有所下降。浓度比上年降低的有11个城市,占69%;增加的有4个城市,占25%(参见图9)。

  

  

  二氧化硫是指含硫燃料燃烧以及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参与了硫酸烟雾和酸雨的形成。对人体的呼吸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特别是与颗粒物同时吸入时,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为严重。

  氮氧化物 年日均值范围为0.016-0.072毫克/立方米,平均为0.035毫克/立方米,比1998年有所上升。浓度比上年降低的有3个城市,占19%;增加的有13个城市,占81%(参见图10)。

  

  

  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其污染与采用矿物燃料作能源有关。由于汽车用量日增,已成为城市主要污染物之一。氮氧化物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肺的深部,可引起支气管炎或肺气肿。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原因之一,还可使平流层中臭氧减少,从而使到达地球的紫外线辐射增加。

  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 按各污染指标年日均浓度为基础进行计算,1999年,各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1.09-3.25,平均为1.78,比1998年有所下降。指数比上年降低的有10个城市,占63%;增加的有5个城市,占31%;基本持平的有1个城市,占6%(参见图11)。

  

  

  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是根据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状况和特点,由普遍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计算而得。指数越大,空气污染程度越严重,空气质量越差。

  城市声环境

  1999年全省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仍较严重,但总体水平比1998年略有好转。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且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生活环境干扰最大,施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中,工业噪声占8.9%,建筑施工噪声占4.6%,交通噪声占27.8%,社会生活噪声占52.1 %,其它类型噪声占6.7%(参见图12)。城市功能区噪声平均超标率为38.6%,比1998年有所下降。超标率最大的功能区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其超标率为51.9%。

  

  

  据对11个省控城市的监测,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4.2-61.6分贝,全省平均为56.5 分贝,比1998年降低0.3分贝。各噪声源中,交通噪声源强度最高。近年来,多数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稳定在55-58分贝左右,处于轻污染至中度污染水平,但个别小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仍较严重。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情况参见图13。

  

  

  1999年,我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仍较严重,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7.1-69.9分贝,全省平均为68.7分贝,比1998年降低0.5分贝。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均处于中等污染水平。1999年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情况参见图14。

  

  

  城市生活垃圾

  1999年,我省城市垃圾粪便清运量达 538.03万吨。部分城镇垃圾污染现象较严重,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措施与行动

  1999年,我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取得了新的成绩,宁波、温州、杭州3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进入前十名(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不参加排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市政公用事业考核取得新进展。杭州、宁波、温州、萧山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

  各地积极开展内河环境综合整治。杭州市西湖300万立方米底泥疏浚工程已经开工;宁波、绍兴市全面开展内河整治;湖州、嘉兴市疏浚河道600多公里。

  1999年,全省新创建合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4个,累计已建成合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75个。全省新建噪声达标区(块)10个,累计建成噪声达标区(块)115个,面积529.2平方公里;全省35个设市城市的市区和部分县城的主要道路实施了“双禁”(机动车禁鸣喇叭和禁止拖拉机进城);全省新建烟尘控制区9个,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数量111个,面积1117平方公里。沪杭甬高速公路浙江境内250公里两侧1公里范围内烟尘污染综合整治基本完成。

  继杭州、宁波之后,温州、绍兴、嘉兴、丽水、衢州、湖州等市地1999年实现车用汽油无铅化。

  截至1999年底,全省10个省辖市和部分县级市陆续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

  1999年,省物价局、建设厅、环保局转发了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建立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良性运行机制的通知》,据此,我省调整了一些城市的污水处理费,有效推动了各地污水处理厂建设。1999年我省各大中城市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积极调整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从宏观上控制城市工业污染。结合基础设施建设,采取集中供热、提高燃气普及率、兴建供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系统、稳步扩大绿化面积、加快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杭州、嘉兴、湖州3市已禁止生产、加工、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茶杯。

  

全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年份用气普及率 (%)污水处理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集中供热面积 (万平方米)
1999年97.1532.937.0080.8300.6
1998年96.4934.366.9379.71300.6
增减值0.66-1.430.071.090

  

  

  辐射环境

  我省是我国大陆最早建有核电站的省份。秦山核电厂一期工程核电机组(300MWe压水堆)1991年投入运行,二期工程2×600 Mwe压水堆和三期2×700 Mwe重水堆,分别于1996年6月和1998年6月开工建造,计划将于2002年陆续投料运行,秦山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核电基地之一。我省境内除建有核电站,还有在役的铀矿山,以及数量众多的同位素应用、射线装置与伴生矿开发利用等项目,辐射污染源种类相对较多,数量较大。

  1999年对秦山核电厂外围环境监测表明:秦山核电厂气态和液态流出物排放,未对周围环境造成可察觉的影响。其他辐射(包括电磁辐射)污染源的运行与使用,均处在控制之下,无异常情况。我省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均未受到人为的放射性污染,辐射环境质量仍保持在原有水平。

  状况

  辐射环境质量状况,一般是用辐射剂量率、空气中总β放射性比活度、水中放射性核素浓度以及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等的变化表述的。1999年,全省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检测结果:环境辐射剂量率为96.8±1.2nGy/h(本底为100±2.5nGy/h);气溶胶总β放射性比活度为1.83±0.76mBq/m3(1.83±0. 67mBq/m3);自来水总a和总β放射性分别为0.014Bq/L和0.052Bq/L(生活饮用水水质国家标准总a和总β放射性分别别为0.1Bq/L和1Bq/L);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在放射性本底值波动范围内。

  措施与行动

  为加强我国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技术运行和技术管理水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加强对水泥、化工等行业放射源的有效管理,对金华、嘉兴、湖州等地大部分水泥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

  严把伴有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三同时”竣工验收关。

  深入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印发《核电—安全清洁的能源》科普知识读本,组织拍摄了《与核电为邻》的科普专题片。

  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是影响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和堆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由于有害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对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导致环境状况加剧恶化,危害人体健康。

  状况

  1999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61.4万吨(含危险废物11.4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1.3万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为533吨,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历年累积贮存量5451.5万吨。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将逐年增加。

  措施与行动

  以减量化、资源化为核心,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妥善处置未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1999年,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为77.8%,比上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成立了浙江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国家商检局、国家工商局颁布的《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和其他法律法规,严把废物进口审批程序。

  完成

  耕地\土地

  由于人口迅速增加,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紧张状况明显加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大量耕地被毁,使土地资源发生严重退化。

  状况

  我省现有耕地1609.07千公顷,人均耕地0.036公顷,为上年的99.7%。1999年全省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3531公顷,居民点和交通用地增加了8194公顷。

  1999年,因非农建设占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耕地共减少耕地17.19千公顷,同期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12.82千公顷,减增相抵净减耕地4.37千公顷。

  全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基本稳定,有机肥投入呈下降趋势,化肥施用量为每公顷576千克,氮、磷、钾比例不够合理,农药使用量为每公顷 42千克,以有机磷为主,土壤质量有所退化。受酸雨影响,土壤酸化过程加快。

  措施与行动

  截至1999年底,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2943.37千公顷,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12.52千公顷。

  全省各地继续开展农业现代园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截至1999年底,全省已建农业现代园区1641个,总面积146.02万亩,总投资24.97亿元。新创建生态村(镇)4个,全省生态村(镇)总数达到112个。安吉、龙泉、嵊泗等3个县(市)进入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行列,全省生态示范区总数达到15个,其中磐安、临安、绍兴县3个生态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丽水地区全面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成为我国第4个地市级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地区。各地生态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效益农业,利用生态优势开展生态旅游,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德清县作为全国51个生态农业建设县,1999年顺利通过验收。

  积极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加强我省土地管理的法制化建设,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平衡的目标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的预审制度,严格按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地;建立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制度,严格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农用地转用审查。

  中德合作项目《浙江省危险废物管理规划》,拟在杭州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森林

  状况

  据全省“九五”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达到59.4%,名列全国前茅,比1989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有林地面积达到553.9万公顷,比1989年增加116.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3847万立方米,比1989年增加2601.3万立方米。

  近年来,我省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首先,绿化水平不高,森林生态功能不强。在林种树种结构上,蓄水保土等生态功能较弱的针叶林达85%以上,而蓄水保土等生态功能较强的阔叶林却很少。其次,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峻,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业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对我省森林资源构成很大威胁。1999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9.344万公顷,比上年有所增加,其中发生面积较大的病虫害-松毛虫17764公顷。发生森林火灾463起,受害森林面积2082公顷。

  措施与行动

  999年绿化造林工作以“十年绿化浙江”作为主攻目标,以县级绿化为重点,着力抓好全面绿化的攻坚战,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 33022公顷,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33871公顷。全年义务植树7569.4万株,参加义务植树人数2043万人。

  组织编制了《浙江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启动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并在21个江河源头县、重点林区县开展试点工作。省林业厅制定了全省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据统计,1999年有6.67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开工,已完成退耕还林1.06万公顷,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199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全省完成平原绿化工程造林0.13万公顷,其中绿色长廊工程造林0.10万公顷,标准田绿化0.03万公顷。

  在全省全面开展“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年”活动,基本建立起“立足基层、立足基础,乡自为战、村自为战,群防群治、自防自救”的森林防火新机制。

  生物多样性

  我省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浙闽赣山地山区是我国12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包括了我省的大部分山地。南麂列岛海区是我国11个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另外,我省有对保护世界濒危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重要鸟区20个。由于我省陆域空间的狭小直接制约着各种生物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经济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的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又加剧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胁迫。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越来越成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状况

  我省丘陵山地的广泛分布及其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与多变的气候形成了众多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可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灌丛和竹林生态系统。我省有木本植物109科423属1400多种,野生植物中有53种古老孑遗植物列入珍稀保护名录;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野生动物105科635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99种、省级保护动物45种。随着全省森林植被的增加,一些珍稀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多,以致40年不见的华南虎也在我省出现。

  我省共有河流湖泊6515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6.4%,同时,我省濒临海洋,具有漫长的陆地海岸线和岛屿岸线,近海大陆架宽广,造就了资源丰富的内陆湿地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岛生态系统。全省拥有海岸湿地5473.5平方公里,潮间带海涂2443.8平方公里,河口滩涂447.0平方公里。我省有淡水鱼类185种,近海海域有海洋生物2300多种(其中鱼类535种)。

  措施与行动

  1999年,我省建成自然保护区27个,总面积123.4千公顷,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1%。

  深入贯彻执行《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出台了《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收费办法》,制定了《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价值标准》,为规范野生动物保护行政行为和资源有偿使用打下了基础。加强对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单位和个人的管理,依法做好审核审批工作。野生动植物进出口开始纳入规范化管理,1999年共受理、审核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2818起,贸易额达15.5亿元。进一步加强对古树古木的保护,严格审核制

  生物多样性

  我省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浙闽赣山地山区是我国12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包括了我省的大部分山地。南麂列岛海区是我国11个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另外,我省有对保护世界濒危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重要鸟区20个。由于我省陆域空间的狭小直接制约着各种生物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经济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的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又加剧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胁迫。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越来越成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状况

  我省丘陵山地的广泛分布及其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与多变的气候形成了众多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可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灌丛和竹林生态系统。我省有木本植物109科423属1400多种,野生植物中有53种古老孑遗植物列入珍稀保护名录;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野生动物105科635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99种、省级保护动物45种。随着全省森林植被的增加,一些珍稀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多,以致40年不见的华南虎也在我省出现。

  我省共有河流湖泊6515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6.4%,同时,我省濒临海洋,具有漫长的陆地海岸线和岛屿岸线,近海大陆架宽广,造就了资源丰富的内陆湿地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岛生态系统。全省拥有海岸湿地5473.5平方公里,潮间带海涂2443.8平方公里,河口滩涂447.0平方公里。我省有淡水鱼类185种,近海海域有海洋生物2300多种(其中鱼类535种)。

  措施与行动

  1999年,我省建成自然保护区27个,总面积123.4千公顷,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1%。

  深入贯彻执行《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出台了《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收费办法》,制定了《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价值标准》,为规范野生动物保护行政行为和资源有偿使用打下了基础。加强对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单位和个人的管理,依法做好审核审批工作。野生动植物进出口开始纳入规范化管理,1999年共受理、审核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2818起,贸易额达15.5亿元。进一步加强对古树古木的保护,严格审核制度。

  度。

  专题

  环境法制和环保产业、科技建设

  法规:省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环境监理办法》。

  环保产业:1999年,我省有4只产品荣获国家环境标志认证证书,7项技术(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推广项目,7只产品获国家环保产品认定证书,8只产品获省环保产品认定证书。历年累计获国家环境标志认证证书的产品有49只,列入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37项,国家级认定环保产品24只,省级认定环保产品381只。

  环保科技:1999年共下达环保科研项目17项,15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环保局主持的验收。全省环保系统共有2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和厅(局)级奖励,其中省(部)级5项,厅(局)级23项。

  ISO14000认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确定为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环境保护执法和来信来访

  环境保护执法:1999年,全省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查处各类环保违法事件3963起,比上年增加34.6%,其中处理环境污染事故211起;受理行政诉讼案件25起,结案24起;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6起。

  来信来访:1999年,共收到群众来信25898件,比上年增加84%,已处理24552件,处理率95%。接待来访4810批次(10704人次),比上年增加21%,已处理4391批次,处理率91%。共收到各级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976件,已办理975件,办结率为99.9%。

  环境污染与损害: 1999年全省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211起,比上年增加33起,其中,水污染事故143起,占67.8%。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2.71万元,农作物受害面积97.77万平方米,污染鱼塘面积约343.78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全省环境宣传面向社会,突出重点,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中心工作,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全省范围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一控双达标”重点企业名单和举报电话,设立“一控双达标”倒计时牌,印发宣传手册, 100名著名企业家发起倡议书,得到治污企业的积极响应。各新闻媒体积极参与“钱江环保行”活动、金华市“保护母亲河”零点行动,形成浓厚的环保和“一控双达标”工作氛围。全省100多家饭店、宾馆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将环保理念融入企业的经营中。省环保局与省委组织部共同举办县市长环保研修班。全省有50多家中小学校获市县绿色环保学校称号,在国家环保总局举办的“地球需要我,我需要地球”全国中小学环保征文比赛中,我省共获10个奖项,居全国首位。

  国际交流和合作

  中德合作项目第一期 “浙江省危险废物管理规划” 已圆满完成,第二期 “浙江省危险废物有序管理示范项目”,通过了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组织的项目评估,并经国家外经贸部与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批准立项。

  日本静冈县西湖富营养化对策调查团来我省访问,双方就有关学术和管理方面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为如何进一步加强两省县间的环境保护实质性交流合作作了有益的尝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